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客家学

客家学

客家学

客家学,学术名词,是以全球客家为研究对象,涵盖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技、体育等领域的有关客家的一门学科研究。

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在世界上一直是作为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历史学等诸多跨学科研究的重点,美国哈佛大学及日、法、韩的着名大学,均设有专门的研究部门。

21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不断促进着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发展。客家文化由于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已经成为诸多学科研究的旨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青睐。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今全球化的“情境”下,她的未来走向同样是学界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维护客家文化的多样性和顺利传承客家文化,开发和利用客家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是目前客家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至2017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有3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客家学
  • 外文名:Hakkaology
  • 起源:清代中后期
  • 代表人物:徐旭曾,赖际熙,陈寅恪,罗香林
  • 研究机构:大陆客家学研究,台湾客家研究
  • 相关着作:客家研究文丛,客家文化史

缘起发展

客家问题引起世人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后期。自清嘉庆年间广东东莞、博罗两县边界的农民因争水田等发生土客冲突事件之后,土客关係问题便开始引起关注。到了道光末年(1850年),因为爆发了纵横全国大半个国土、持续12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起义,更使客家问题成为中国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基本是以两广地区的客家子弟为主力,在太平天国内部,客家话一时间成为“国语”。接着,在鹹丰年间,又在广东西路6个县的地盘内,发生了持续12年并造成双方死伤50-60万人的特大规模的土客械斗事件。
一时间,人们对于这个动摇清王朝统治基础,搅动得南方社会不得安宁的客家群体,感到疑惑不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这一群体开始引起了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到了民国初年,客家人在中国政治舞台空前活跃,在孙中山周围的一批客家人,如廖仲恺、何子渊、姚雨平、黄慕松、邓仲元、邓演达、邹鲁、张发奎、薛岳、陈铭枢、陈济棠、叶挺、叶剑英等,在国民革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恰逢此时,在国内又因为在教科书、杂誌上发生了有辱客家人的交涉事件,并很快引起了各界客家人的抗议,于是,客家问题再度引起轰动。
民国年间客家问题在政治舞台和社会生活发起的冲击波,吸引了中外人士对它的关注,人们迫切需要破译长期笼罩在客家群体身上的不解之谜。正是在现实需要的策动下,中国学界开始了对客家问题新一轮的集中探讨。一大批着名学者投身其中,成为客家研究的提倡者与支持者。
当时蜚声学界的一些着名学者,如历史学家陈寅恪、顾颉刚、朱希祖、洪煨莲,社会学家潘光旦、语言学家罗常培、考古学家李济等,都对客家研究倾注过自己的心血。但是,最终集大成者,却是当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客家青年罗香林。
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
从罗香林开创客家学开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客家人对于汉族客家民系的研究日趋活跃,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课题日益深入、研究成果十分丰硕。
在20世纪30年代初首版的客家学的开山之作《客家研究导论》中,作者罗香林开列了12个客家研究应有的“节目”,并称该书做的只是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即“就客家问题各个方面,作个统括叙述,使一般读者对于这个专题能有相当概念”。
20世纪下半叶开始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为实现罗香林规划的客家学伟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施展空间。
无数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人类学、建筑学、谱牒学等众多学科门类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以不同的学识和素养,为建构客家学的巍峨大厦添砖加瓦。

科研机构

中国大陆的客家学研究,最早由华东师範大学开始,后影响到大陆其他院校,如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而赣粤闽交界区的赣南师範学院、嘉应学院、龙巖学院,位于客家地区,更积极扮演台湾学界视窗角色。
台湾客家学研究是1988年“还我母语运动”后受到重视,民主进步党主政后在国立交通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联合大学分设立客家学院,之后国立台湾大学、美和科技大学、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国立屏东教育大学、大仁科技大学、明新科技大学等校也纷纷设立客家研究中心与研究所,进行客家研究。
学院
机构名称成立时间所在地主办刊物下辖单位
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
2003年
台湾桃园县
客家语文暨社会科学学系
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
2003年
国际客家研究中心
国立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
2006-08-01
台湾苗栗市
客家语言与传播研究所、全球客家研究中心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广东梅州
嘉应学院中国客家文学院
赣南师範学院客家研究院(赣南师範大学)
江西赣州
厦门客家学院
福建厦门
研究中心
机构名称依託单位批准时间学术刊物
国立中央大学客家研究中心
(一级研究中心)
国立台湾大学客家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院
2006
国立台湾师範大学全球客家研究中心
国际与侨教学院
美和科技大学客家社区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
江西理工大学红土地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广西师範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
龙巖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
(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心)
华东师範大学客家学研究中
赣南师範学院(赣南师範大学)客家研究中心
(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客家研究院
2003
《客家学刊》
四川客家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研究所
基地名称批准时间依託单位主要成果关键人物
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1999年
人文学院
刘焕彬、谭元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中文信息资料库研究中心)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严修鸿
北京大学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所
龙巖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客家文化产业研究所
人文暨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
2006-08-18
文化研究院
博物馆
机构名称所在地备注
中国客家族谱博物馆(原客家族谱馆)
福建上杭县
中国·客家方誌馆
赣南客家博物馆
中国客家博物馆
客家民俗博物馆
龙巖连城县
江西赣州市赣县
广东梅州市梅城
广东深圳龙岗区
联谊会
组织名称所在地主办刊物主要人物
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
福建
大型双月刊《客家》杂誌
林开钦
委员会
学术团体所属单位备注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
嘉应学院
促进会
组织名称所在地备注
厦门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
福建厦门

交流平台

主要平台: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客家文化高级论坛、客家文化发展战略高峰论坛
学术性团体:国际客家学会
其他互动平台: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
大陆对两岸客家学术交流,除借重高校(大学)作为视窗,也利用召开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或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时,同时举行客家学学术研讨会。在台的主要视窗是由饶颖奇担任会长的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
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丹福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大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的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成功大学以及内地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大学等有关大学、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
历届客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主办单位主题规模
1992
香港
1996-11
新加坡
1998(第四届)
台北
龙巖
“客家与21世纪”
2003-11
郑州大学
嘉应学院
“客家文化与全球化”
1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名专家学者
国际客家学会组成人员
姓名职务所在单位
谢剑
首届会长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
郑赤琰
首届副会长
原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
刘义章
会长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房学嘉
会长
李如龙
理事
厦门大学中文系

研究成果

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省的客家学研究有不少成果。在江西等省,客家文化研究成为高校省一级的重点文科基地。载至2006年,广东省的《客家研究文丛》是中国高校中唯一列入国家“十五”重点规划图书的同类研究着作,已出了18种,居中国之冠。广东的客家学者也正积极推动出版中国第一部《客家通志》与《客家文化史》,补充学术上的重要空白。
客家学研究成果(客家学学者专着)
学者着作
罗香林
《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
林开钦
《论汉族客家民系》
谭元亨
《客家圣典》《客家文化审美导论》(合着)《客家与华夏文明》《客家文化史》《客家魂》等
谢桃坊(1935~)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等
孙晓芬(1939~)
《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等
罗英祥(1940~)
《印度尼西亚客家》等
谢重光(1947~)
《客家源流新探》《客家形成发展史纲》《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福建客家》《客家文化述论》等
马重奇(1949~)
《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
邬观林(1952~)
《客家古邑探源》
陈支平(1952~)
《客家源流新论》等
罗勇(1954~)
《客家赣州》《赣南客家姓氏源流研究》《客家故园》等
黄髮有(1969~)
《客家漫步》《客家原乡》等
严奇岩(1971~)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刘义章(1976~)
《客家宗族与民间文化》《香港客家》等
李如龙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合着)《客家方言研究》(合着)等
丘桓兴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与任继愈合着)
丘昌泰
《台湾客家》
丘菊贤
《客家历史与传统》《漂洋过海的客家人》等
王东
《客家学导论》《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育》
古小彬
《海南客家》
陈世松
《四川客家》等
客家学大型丛书
从书名编写机构
《红土地与客家文丛》
江西理工大学

社会意义

“认同汉族客家民系,是客家研究的核心问题。”福建师範大学教授谢重光、赣南师範学院教授罗勇则直言,大陆的客家研究除了学术,还关係到台湾与海外客属同胞对大陆的认同,关係到统一大业,亦有统战意义。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