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客都
世界客都,在广东省东北部,有一座城市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称为“世界客都”,这座城市就是梅州。梅州是中国着名的四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客家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各种各样的美称,让人数不过来。
梅州地区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2区1市5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世界客都
- 外文名:capital of hakkas in the world
- 位置:广东省梅州市
- 对象:客家民系
- 类型: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之一
- 人口:551.40万
- 市花、市树:梅花、桂花树
- 旅游景点:梅州十八景、古梅县八景等
- 古代人物:蔡蒙吉、李威光、宋湘、丁日昌
- 近现代人物:叶剑英、丘逢甲、黄遵宪、李惠堂
- 海外侨胞:李光耀、李显龙、他信、英拉
- 语言:客家话粤台片——梅州话
- 人文古蹟:梅州学宫东山书院、攀桂坊红杏坊
- 火车站:梅州站、梅州西站、兴宁站等
- 机场:梅县机场(民航)、兴宁机场
- 官方传媒:梅州广播电视台、梅州日报
名称由来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成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之一,被誉为世界的“客都”(广东河源、惠州,福建龙巖、江西赣州等也是客家主要的聚居区)。
梅州是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和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上拥有和保存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梅县话是全球客家人公认的客家话标準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员全部选自梅城或梅县松口镇;梅州百姓的家传服侍仍有汉唐遗风;优美隽永的客家山歌和有“南国牡丹”之誉的广东汉剧蜚声海内外;还有风味独具、色味俱佳的客家美食。所有这些,使梅州成为集“客家”之大成者,故有“世界客都”之称。
1989年“世界客属联谊大会”及1994年“世界客属第十二届恳亲大会”先后在梅州召开。在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梅州被尊称为“世界客都”,成为维繫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
中国客家博物馆落户梅州为世界客都成就了又一个圆满,而世界客都也将继续绸缪客家文化的大盛。
梅州地区管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2区1市5县)。
基本概况
历史
梅州市为客家人聚居地,主要使用客家方言。客家人的祖先原是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北岸的汉族,因避战乱逐渐南迁而来。史籍有"客家先民三次大迁徙"的说法:第一次是在东晋永康年间;第次二是在唐末黄巢起义后;第三次是随宋室南迁。其时梅州居住不少土着,主要有畲族人、瑶族人。土着人称南来的汉人为"客家人",南来的汉人亦以此自称。至明朝时土着逐渐被客家人融合、同化,梅州市逐成为客家人的主要集、散地。
《辞海》一书对“客家”释义是:“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成为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以粤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地最为集中。尚有部分分布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讲客家话。”
民族
据2000年人口普查,梅州市境内有40个民族居住,其中汉族占99.97%;畲族有397人,主要居住于丰顺境内;此外,因工作关係或婚姻嫁娶,在梅州市内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1200人,其中有壮、瑶、满、回、蒙古、苗、黎、土家、侗、高山、彝、朝鲜、藏、锡伯、哈尼、布依、维吾尔、傈僳、水、仫佬、京、哈萨克等族。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有2人。
2005年,在梅州市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畲、壮、瑶、满、回、苗、黎、侗、彝、藏、京、水、蒙古、土家、高山、朝鲜、布依、哈尼、锡伯、傈僳、仫佬、维吾尔、哈萨克等23个,约有3000多人。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其中丰顺县潭江镇凤坪村是梅州市畲族同胞居住的唯一少数民族聚居地。除凤坪畲族外,梅州市境内的少数民族同胞大部分是因工作和婚姻关係而来梅的,还有一部分是解放初期随南下大军来梅的。据了解,仅梅城江南片就有好几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同胞有20多人。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大部分已经汉化,与汉族同胞特别是梅州居住的汉族客家人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有在他们记忆中和他们的祖辈身上才能找到自己本民族的特徵。
语言
梅州市为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客家话为主要语言。境内除丰顺县的汤南、留隍、东留(东留已併入留隍镇)等3个镇约11万人使用潮汕方言外,绝大部分人都使用客家方言。
梅县话是全球客家人公认的客家话标準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员全部选自梅城或梅县松口镇;
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梅州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繫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着的标誌之一。专家发现,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而且现代的客家话又与标準的国语有很多相近之处(就汉字常用的四五千字而言,与客家话在发音上没有很大差别的约占40%)。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当他们携带着这种优势语言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地区时,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南方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
人口
梅州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之一,粤东与赣南,闽西等并称闽粤赣边区客家大本营。作为客家大本营之一的梅州,更是着名的华侨之乡,同时也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梅州海外侨胞人数多、分布广、实力强,对故乡贡献极大,旅外华人华侨达700多万人 ,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台同胞也达200多万人,而台湾500万客家人中,就有180万祖籍在梅州。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424013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8020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38130人,增长11.52%。年平均增长为1.10%。其中男性人口为2124282人,占50.1%;女性人口为2115857人,占49.9%。全市人口分布如下:梅江区380774人,梅县区554745人,兴宁市 962883人,平远县229863人,蕉岭县205862人,大埔县374731人,丰顺县479025人,五华县1052256人。
2016年末户籍人口为551.40万人。常住人口436.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1.89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8.59%。
文化表现
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先民多为古代中原望族,因逃避战乱而南迁,“唐代衣冠汉时装”,民风与古代中原汉族一脉相承,1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语言、习俗、信仰、崇文尚武的风气以及民居建筑等自然状态的构成要素在梅州都可以找到遗传。
客家多次迁徙,儘管有多种原因,但主要还是政治原因,为了生存,客家人别无选择,那怕进入环境恶劣的山区去开山辟岭,那怕离妻别子漂洋过海去那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邦也在所不惧。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不为人们意志转移地形成许多特点,如群居团结、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的各种优秀传统和美德。人们把上述特点称为“客家精神”,这是客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客家文化有如下三个特徵:一是保留较丰富、较完整的汉民族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义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体现出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精神的继承。二是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吃苦坚强、开拓进取和合群团结的精神。由于客家人被迫不断迁徙,由北至南,后又迁居全国乃至世界五大洲各地,在环境的压迫下形成了“客家精神”。三是具有多元性质,特别是留下不少南方原住民族(主要是畲、瑶)的文化轨迹,也渗透某些东南亚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的成分。独具一格而又绚丽多采的客家文化是中原华夏文化与南方畲瑶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最后融合而产生的。客家精神是从客家人不断迁徙中长期锤鍊出来的,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客家多次迁徙,儘管有多种原因,但主要还是政治原因,为了生存,客家人别无选择,那怕进入环境恶劣的山区去开山辟岭,那怕离妻别子漂洋过海去那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邦也在所不惧。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不为人们意志转移地形成许多特点,如群居团结、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的各种优秀传统和美德。人们把上述特点称为“客家精神”,这是客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客家文化有如下三个特徵:一是保留较丰富、较完整的汉民族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义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体现出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精神的继承。二是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吃苦坚强、开拓进取和合群团结的精神。由于客家人被迫不断迁徙,由北至南,后又迁居全国乃至世界五大洲各地,在环境的压迫下形成了“客家精神”。三是具有多元性质,特别是留下不少南方原住民族(主要是畲、瑶)的文化轨迹,也渗透某些东南亚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的成分。独具一格而又绚丽多采的客家文化是中原华夏文化与南方畲瑶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最后融合而产生的。客家精神是从客家人不断迁徙中长期锤鍊出来的,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建筑艺术
客家民居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与北京“四合院”等同享盛誉。较有特色的民居有梅县南华又庐、联芳楼,大埔花萼楼、泰安楼,五华四角楼(李惠堂故居),兴宁螺墩围龙屋等。
客家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一种凝固的艺术。客家民居类型多样,有围龙屋、土围楼、五凤楼、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着名,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橄榄屋”、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在梅州市区和城郊40公里以内的地方,游客可看到几百座大大小小的围龙屋。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客家人採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穀、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抗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有四至六条围龙。
一座围龙形成了一个客家宗族社会和功能齐全的群体生活社区,这种聚居方式彰显了客家人“崇正”和“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表现在建筑上讲究“天人合一”,在居住上喜欢“聚族而居”。
饮食文化
梅州客家人日常生活十分节俭,平时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主食是大米,辅以甘薯、木薯、芋、粟、小麦、蚕豆等。过去有“糠菜半年粮”之谓。平时所食菜餚为腌鹹菜、苦脉、番薯叶及鹹菜乾,乡村几乎家家有。腌鹹菜、鹹菜乾、萝蔔乾,一年四季都有,称为“长菜”。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则菜餚讲究,少不了“三牲”(鸡、鱼、肉)、甜粄、老黄酒。节日食品各地均有特色,如大埔老鼠粄(又称珍珠粄)、笋粄、鸭松羹,梅县味酵粄、煎芋丸,煎圆子,煎饊子,平远黄粄,蕉岭锅笃粄等较出名。此外各地均有糍粑、粽子、萝蔔粄等。喜事宴请上席时兴“八大碗”、“十二大碗”,最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是盐焗鸡,酿豆腐,黄酒鸡,姜酒鸡,捶丸、浮水鲩丸。风味特点是:讲究色、香、味,偏重肥、鹹、烧。梅州水果种类众多,除荔枝、龙眼、葡萄、桃、李、枇杷等外,10多年来又大力发展“梅县沙田柚”、“蜜柚”等。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沙田柚”生产基地。
服饰文化
客家服饰,传统客家男人多穿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即企领对襟衫,宽脚交头裤。布质粗细因人有别,色多黄、白、灰、蓝,海外华侨今仍称为“唐装”。妇女服饰是企领式窄袖大襟衫,宽脚交头裤,佩戴头裙。头裙製作精美,四周饰以花边,中间用彩色丝线刺绣花鸟图案,扎在头上作头巾,可防晒、御寒,系在胸前作围裙,干活时可防髒,赶圩购物时,还可用来作包裹,既是美的装饰,又是十分实用的生活用物。中青年妇女服装多时兴浅蓝色,老年妇女则喜灰黑和深蓝色。客家妇女服饰既具中原遗风又具有南方民女特色。幼儿衣服多为系带交襟衫,戴虎头帽,着虎头鞋,不论春夏秋冬,都要系一块三角形“肚搭”,用以护脐,防御风寒。
文化艺术
梅州客家风情艺术有客家山歌、山歌剧、广东汉剧、广东汉乐、提线木偶戏,大埔鲤鱼舞,丰顺埔寨烧龙,平远船灯舞等。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宗教信仰
根据《梅州宗教志》记载:梅州宗教已有1490多年历史,宗教文化底蕴深厚。现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是全省宗教工作大市,截止2018年,有圣家主教座堂、灵光寺、千佛塔、神光寺、万福寺、石林寺、平安寺、太平寺等宗教活动场所490多处,宗教团体37个,教职人员1200多人,信徒约30万人。全市先后有37处宗教活动场所被省民族宗教委授予“广东省模範宗教活动场所”,147处场所获评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达标场所”。
人文特徵
科举时代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誉称。着名客家学研究者张奋前先生认为,梅州是近现代以来客家人文中心。“客家人文中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地域不同。宋代,以汀州八属及韶州各属为代表;明代,以惠汀、赣南、大埔为中心;清代,则移于嘉应州及大埔”。清乾隆十三年直隶通州人王之正来嘉应州任州官时,在州衙前照壁上题了“人文秀区”四字,以志本地文风之盛;清乾隆年间浙江仁和人吴鸿(乾隆十六年状元)在广东督学时,称嘉应州“人文为岭南冠”。
梅州长期以来文风鼎盛。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南宋高宗年间,福建闽侯人方渐来梅知州事,曾说“尝谓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另据史籍记载,自隋朝开科取士起,梅州即开始有人以科举考试作为出身的阶梯。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谏官刘元城谪居梅州创建“梅城书院”(后称元城书院)后,梅州各地书院纷纷设立,“弦诵之声,达于里巷”。光绪《嘉应州志》记载:宋时起,梅州参加科举人数即为全国之冠。清乾、嘉年间,读书者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梅州院试》载:“自宋以来,代产伟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是有父子同进士、岭南第一才子宋湘、长乐武运开、八旬翰林、学霸韩山等的翘楚佳话。以梅县(含梅江区、梅县区)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进士,有些还是一家子的。如古成之与古宗悦为父子,古宗悦与古革为公孙,古革与古堇、古巩为弟兄,是同科进士,可谓四代五进士。蔡若霖与蔡定夫为父子,与蔡蒙吉为公孙。蒙吉为定夫之子,是为公孙三进士。由此可知当时梅州文风之一斑。明代饶相、饶舆龄父子进士,张文宝、张纲父子进士;清代李象元与子李端、孙李逢亨,不仅公孙三进士,且为公孙三翰院,大埔杨之徐与杨缵绪、杨演时、杨黼时是父子进士,且三子俱为翰林,以及丘建猷、丘晋昕父子进士等;其他父子、兄弟进士无法在此一一备述。自宋至清末,仅梅县一县就有举人681人(仅清代有623人),举人中名列全省第一的解元就有李士淳、叶着、陈鹗荐、杨时行、梁念祖、宋湘、叶钧、李汝谦、李载熙等17人,考取的进士有113人(文进士91人,武进士22人),其中翰林有李士淳、李象元、陈鹗荐、邱玖华、宋湘、王利亨、李仲昭、李黼平、黄仲容、李载熙、温仲和等19人。清乾隆,嘉庆年间,可说是梅州文风最盛之时,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会试,广东全省中进士者仅11名,而梅县却占了5名;嘉庆三年(1798年)戌午科广东乡试,全省中举者88名,梅县占17名,其中李汝谦且为名列榜首的解元。清状元吴鸿督学广东,盛讚梅州“人文为岭南冠”。其中梅县是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县之一。
梅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梅州进士录》一书,以详实的史料展现唐宋至明清千年间梅州涌现的进士,描绘他们的生平、事功,为人们了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风提供一个视窗。《进士录》提供了这样的数据:各类进士283名(文进士224人,武进士59人),其中会试殿试产生的正榜进士247名(含寄籍进士8名),钦赐进士15名,明通进士21名。选翰林院学士33人,举人1654人(文举1499人,武举155人),解元17人,廪生、贡生、秀才16479人。
西学东渐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1866年,瑞士巴色传教会在长乐长布源坑开办梅州第一间西式国小,此后兴办新学渐成风气。黄遵宪、丘逢甲、温仲和等名流皆热衷于家乡教育事业。黄遵宪辟人境庐为课堂,亲自讲授新学功课。他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发表《敬告同乡诸君子》书。各县有识之士纷纷回响,肖惠堂、罗师扬等人创办兴民学堂,丘逢甲创办镇平县立中学堂。梅县务本、五华长乐、大埔乐群中学也相继开办。
辛亥革命后,梅州形成了官方、民间和教会三家办学局面。1913年,梅州中学原校长叶则愚、学生叶剑英等创办私立东山中学。1923年美国人汲平如和地方人士黄慕罗等,创办了梅州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嘉应大学。1933年,陶行知派潘一尘到大埔百侯中学任校长,建立了“生活教育”园地。张伟烈于1936年创办了百侯幼稚园,是我国最早的两所乡村幼稚园之一。抗日战争后期,随着省政府东迁平远,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广州大学、中华文化学院等大专院校先后迁来,梅州一时高校云集。
民国初在梅州传经20余年的法国天主教神父赖理查斯在《客法词典》中惊叹:“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1935年,广东省教育厅考查全省国民教育,梅县列居第一。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报告全国普及教育情况,江苏武进名列第一,梅县位居第二。
文化遗址
全市已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87处,古墓葬179处,古建筑206座,还有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遗址140处,叶剑英元帅故居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5处,其中如华城西汉“长乐台”建筑遗址,梅西、长田新石器时代石器工具作坊遗址、南汉千佛铁塔、唐代古建筑灵光寺、唐八足辟雍砚、茶阳“丝纶世美”石牌坊等均称为国家文物之瑰宝。已发掘的古代窑址主要有水车窑、梅县瑶上窑、平远石正窑、大埔余里窑、大埔高陂窑、龙颈坑窑等。
交流活动
1994年12月6日至8日举办了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同时这也是中国内地城市首次举办这一活动。
2004年,举办了首届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此后每两年在梅州举办一届,是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一项大型活动。
200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联合74个全球最知名的客属团体商会和84名最具影响力的客商,共同发起首届世界客商大会,此后大会每两年在梅州举办一次。在2015年10月12日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客商大会开幕式上,首批梅州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正式授牌。这是梅州主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创新举措。目前,梅州已经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有效加强了梅州与海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梅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全球有400多个客属商会与梅州外事侨务部门建立了紧密联繫,为梅州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人脉支撑。
2013年9月19日,在梅县文体中心成功举办了以“梅州月·中华情”为主题的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秋晚)。
2013年12月,举办了首届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此后每年在梅州举办一届。
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全国设立6个分会场,梅州市作为中国的热区农业和岭南农业的大本营,成为其中之一。
城市标誌
地标
2017年2月,由梅州日报社策划,联合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住建局共同主办的“寻访客都文化地标”大型文化採风活动,评出“客都十大文化地标”。人境庐、梅江桥、阴那山、叶帅故居、神光山、程旼故里、丘逢甲故居、父子进士牌坊、长乐学宫、落汉鸣泉等榜上有名。
市花
梅州自古以来因“梅花”而盛名,是中国目前唯一以“梅”命名的城市。南宋诗人杨万里宦游梅州时曾写下“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的绝妙诗句。
1993年梅花被认定为梅州市市花,1994年在梅州召开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通过了“把梅州市建设为梅花之乡”的提案,梅州城区现已建成多处梅花山、梅花园、梅花岛、梅花带,以及梅花种植基地等。
2017年,梅江区计画投资逾1亿元打造十里梅花长廊。梅县区加快推进以“客家精神”和“梅花”为线索的“古梅梦景”项目。
市树
2018年5月28日,梅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梅州市“市树”评选结果的议案》,决定批准桂花树为梅州市市树。
梅州精神
2008年5月22日,梅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把“梅花香自苦寒来”确定为“梅州人精神”后,印发了《关于弘扬和培育“梅州人精神”的实施意见》(梅市办[2008]69号)。
梅花为梅兰竹菊之首,古往今来为世人所崇尚。1993年,梅花被确定为梅州市市花,“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与品格,不断激励代代梅州人,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美好乐章,展现着独自芬芳的魅力。当前梅州提出的“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就充分表现了这种梅花精神。
从2004年3月开始,梅州市便开展了“梅州人精神”大讨论活动,经历了广泛讨论、专家学者提炼、深入研讨三个阶段,共收到徵文和意见稿91篇,最终,“梅花香自苦寒来”因为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质而被确定为“梅州人精神”。一是现实性。首先是“苦寒”体现了梅州人的吃苦精神。梅州人靠的都是吃苦耐劳精神;而梅州目前仍比较落后,要实现梅州市政府提出的“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目标,更需要发扬吃苦的“梅花”精神。其次是“花香”寓意成功。近年来,梅州市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这正吻合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二是具有广泛性。“梅花香自苦寒来”寓意梅州客家人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勤劳俭朴、崇文重教、奋发进取等精神。如“崇文重教”表现的是客家人重视教育、客家学子刻苦读书,而“梅花香自苦寒来”则正好常被读书人引以自勉。三是个性化。梅州向来喜欢栽种梅花,梅州的地方、山水、人名多数以梅命名,河以梅江为名,城以梅城为名,现今梅州又以梅花为市花,梅花可谓充分体现梅州地方特色,与梅州历史渊源相吻合。四是形象化。梅花喜冷中发香,而梅州人也善于在逆境中奋斗、在困苦中创业,梅州人性格可谓似梅。
梅州把梅花精神作为一个梅州人精神意义重大,也是中国第一个把梅花精神提升为一个地方、一个区域的人文精神的先例。
“将梅花精神”拟人“化为”梅州“(区域)人的精神,是站在梅州发展历史的高度将梅州人精神,即刻苦耐劳、刚强弘毅、敬老创业、团结奋斗进行了形象的概括,对于梅州以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意义深远!其次将梅花精神”拟人“化为”客家“人的精神,是站在梅州发展历史的高度透视客家人精神内涵,是对客家民系在千百年来逐步形成、壮大过程进行了高度地总结,这将不断激励全世界8000多万客家人,继续吃苦耐劳、不断创造出梅香的业绩,不断地迎来和谐、幸福、美满的春天!”。
英国学者布肯顿在《亚细亚人》一书中,列举出了客家人的勤劳、耐苦、节俭、慷慨、团结、爱国、敢为等优点,他讚美客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布肯顿对于客家人品质的论述,实际也就道出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梅州人精神的实质。
毛泽东在《卜运算元·咏梅》中写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梅花是报春之花,百花未开她先开,具有敢为人先的人格魅力。用“梅花香自苦寒来”比喻“梅州人精神”是生动的、形象的。因为它在咏客观事物的特性和内在联繫时,同时把它人格化了。也就是说,梅州人的性格像梅花。梅花喜冷,在苦寒中会发出异香,而梅州人敢于在逆境中奋斗求生,在艰难困苦中开天闢地,建设家园,创造业绩。这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
旅游景点
景点简介
梅州通过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画,举办重走客家迁徙古道、广东自驾游日暨梅州精彩客都自驾旅游周等系列活动,被评为广东“最受车友欢迎目的地”、“最佳休闲城市”。2013年9月评选出叶帅故园等十八个景点作为 “梅州十八景”。2017年2月,评选出叶帅故居等作为“客都十大文化地标”。并评出“古梅县八景”。境内有不少名山古寺,文物古蹟,名人故居,温泉瀑布,秀丽湖山。截止2017年4月,全市有主要景区景点128个,其中国家3A以级上景区有31个,其他已开放或在建景区景点105个。
已评A级景区
5A级景区有雁南飞茶田度假村;4A级景区有叶剑英纪念园、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灵光寺、长潭旅游度假区、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百侯名镇旅游区、五指石风景区、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鹿湖温泉度假村、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3A级景区有汤湖热矿泥山庄、千佛塔宗教文化景区、西岩山茶乡度假村、龙鲸河漂流景区、益塘水库旅游区、坪山千亩梯田旅游区、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上举客家相思谷景区、相思河风景区、江畔人家休闲度假区、樱花谷爱丽丝庄园、南寿峰健康产业园、李光耀故居旅游区、龙归寨瀑布旅游区、金穗生态农庄、北塘村旅游区、曼陀山庄、汉光超顺农旅园。
其他已开放或在建景区景点
梅江区:中国客家博物馆、阿鲤廊梅台农业合作示範园、梅州学宫、东山书院、攀桂坊、红杏坊、泮坑旅游区、林风眠故居、黄遵宪纪念馆、人境庐、诗画梅江、梅州一江两岸、十里梅花长廊、东山健康小镇、清凉山、芹洋半岛滨水湿地公园、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园
梅县区:桥溪古韵景区(桥溪村)、茶山古村落旅游区、王寿山风景区、仁厚温公祠、雁洋镇“南福春秋”景点、阴那山旅游度假区、佛光寺、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区、四季佳禾现代产业园、新南湾水岸游乐休闲中心、梅州市洞天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梅县金柚产业园、鬆口古镇旅游区、侨乡村旅游区、恆溪生态园、鸡冠山绿色山庄生态园、三乡养生度假村、古梅梦景旅游产业园、客家姓氏主题文化园、中国油茶种植业综合标準化研究基地、祥和养生园、梅西水库、五指峰天文科普园、古梅县八景、中国收藏文化示範基地、绿窟潭、张榕轩纪念馆、朱云卿故居、宋湘故居、蔡蒙吉故居、邓仲元故居
兴宁市:合水水库旅游区、鸿源温泉生态园、欢乐崖家客家文化旅游度假村、兴宁古城墙景点、黄蜂窝茶山旅游区、客天下花灯文化特色小镇、华夏宗祠文化基地、磐安围、金明湖生态旅游产业园、明珠养生山城、何子渊故居、渡田河自然保护区、和山岩、阳天嶂
平远县:大佛寺、石龙寨景区、龙湖景区、别具洞天景区、平远红军纪念园、热柘温泉度假村、心乐园休闲山庄、鸿泰生态农庄、长安围屋农庄、红豆娘山庄、龙文—黄田自然保护区、项山甑、程旼纪念馆、大河背风景区
蕉岭县: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石寨古村、皇佑笔自然保护区、龙潭飞瀑、镇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岭村、南磜镇竹海、罗福星故居、兴化寺、白马村上合花海、明月古道、汉光超顺现代农业园
大埔县:瑞山生态旅游度假村、田家炳祖居(拱辰楼)、小留村旅游区、三河古镇、三河古城墙、茶阳古城、茶阳镇旅游区、万福寺、丰溪森林公园、花萼楼、甜竹村生态旅游区、飞天马茶文化产业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大埔蜜柚公园、三河中山纪念堂、明山嶂、银窿顶、西湖公园、韩江源
丰顺县:千江温泉度假村、金德宝凯悦国际温泉度假村、金日温泉度假村、坚真纪念馆、坚真公园、广东八乡山大峡谷旅游景区、铜鼓峰旅游度假区、韩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八乡山旅游度假区、黄花村乡村旅游区、惠仁圣寺、万佛园、九龙嶂旅游区、虎头山旅游区(丰顺公园)、种玊上围、太平寺、揭岭飞泉
五华县:七目嶂生态旅游区、老红军古大存故居、“亚洲球王”李惠堂故居、武状元李威光故居、长乐学宫、秦汉文化特色光影小镇、狮雄山塔、南越国长乐台遗址、龙狮殿抽水蓄能电站、平安寺、天堂山、白云庵、高山寨英烈庙、颐星湖养生度假山庄、登云嶂生态云雾茶景区、湖田农庄、蒲丽顶森林公园、琴江亲水公园、老禾仓生态旅游村、五州阳光温泉度假区、双龙山生态旅游区、五华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五华县足球文化公园、五华县横陂镇足球小镇
足球文化景观
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园、五华足球文化公园、五华横陂足球小镇、梅县富力足球小镇、铁汉·客天下足球小镇、五华奥体中心、五华足球科技馆等。
红色革命文化旅游
梅州是革命老区,2013年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梅州全境均为原中央苏区範围。周恩来、朱德、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开展革命活动,八一南昌起义军、红四军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创建了东江革命根据地、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八乡山革命根据地、五兴龙革命根据地等多块革命根据地,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中央红色交通线”、抗日韩江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等,涌现了众多革命英烈。
梅州目前拥有叶剑英纪念园、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平远红军纪念园、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央苏区(五华)历史博物馆、九龙嶂革命纪念馆、东江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遗址、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五华红色体验馆、蕉岭县红色文化历史长廊、剑英公园、叶剑英故居、朱云卿故居、李坚真故居、坚真纪念馆、坚真公园、古大存故居、古大存纪念长廊、罗福星故居、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谢晋元纪念馆、毓秀书院、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园、中央红色交通线青溪交通站、青溪中央红色交通线遗址、九龙嶂红军军事文化纪念园、九龙嶂中央苏区纪念馆、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和东江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党委旧址、闽粤赣边区党委旧址、高乾苏维埃政府旧址、长沙革命烈士纪念碑、蕉岭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平远县烈士陵园、合水烈士纪念碑、两海会馆、金山顶、松溪红军路、孔庙、龙上口驿道遗址、西门桥驿道遗址、陈公坪革命旧址、杨雪如故居、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遗址、金山顶红四军攻打梅城战斗旧址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景区。
据梅州市党史部门普查统计,梅州全市共有在册的红色革命旧址、纪念设施366处,其中重要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57处、重要革命历史人物活动纪念地76处、革命领导人故居50处。
2017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168.04万人次,增长16.7%。其中:全市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2000.66万人次,增长14.3%。国内外旅游总收入445.18亿元,增长18.2%。
旅游公路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的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为助力“国家全域旅游示範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近年来,梅州市积极将交通与旅游两大功能进行深度融合,把景区串联成线,推动梅州旅游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2017年8月,梅州市交通运输局、梅州市旅游局联合印发了《梅州市“一环四线”旅游公路规划建设方案》。《方案》提出,按照“快进慢游,融合发展”的要求,交通公路部门全力加快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路,推动交旅融合发展。
升级改造“一环四线”百余景区串珠成链
梅县区东北区域,在省道S223线道路上穿行的车辆川流不息。一到节假日,这条省道更加热闹,市民、游客沿着此路便可通往雁洋、鬆口、松源等地的景点,赏花游景,悠哉惬意。
为了使这条旅游线路更加通畅,配合梅州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範市”战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梅县区决定将省道S223线梅县区雁洋至松源段(出省通道)进行改建。
据介绍,改造项目的主线起点位于雁洋镇剑英大桥桥头,终点位于松源镇北侧与蕉岭县交界处高陂壁。项目全长70.407公里,其中主线长度54.164公里,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
“本项目位于梅县区东北区域‘丙村—雁洋—鬆口—桃尧—松源’经济走廊带,沿途是梅县区境内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区域。”梅县区公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的建成可以大大改善梅县区东北片的交通条件,惠及沿线20多万民众,改善项目沿线投资环境和开发旅游资源,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这,只是梅州市“一环四线”旅游公路规划的其中之一。
所谓“一环四线”旅游公路,“一环”是指全市旅游大外环,串联平远、丰顺、大埔、兴宁、五华、梅县等7个县(市、区)的重要旅游景区;“四线”则分别是指:梅城至松源,梅县雁洋至大埔枫朗、高陂,梅城至丰顺留隍和梅县程江至平远石正。
将“公路”与“旅游”两个关键字联结,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被美国国家地理杂誌评为一生中不可错过的50个景点之一、令无数自驾游爱好者和驴友们心驰神往的无敌海景公路——美国1号公路。
在梅州,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自驾游”时代也已来临,公路出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据不完全统计,梅州有各类大中型旅游景点100多处,慢游空间巨大。
如此一来,这总建设里程约1100公里的项目,将把8个县(市、区)等近60个景点用公路连线起来,按旅游路、景观路的标準打造成为服务完善、快慢综合的旅游廊道,使得沿线丰富的山峦、水域、瀑布、巨石、河滩等自然资源和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乡野文化等人文资源串珠成链。同时,除行车道外,沿线还规划了绿道系统、驿站、景观栏桿等慢行系统,以此提升区域的旅游资源及慢生活的生态环境品质。
梅州市“一环四线”旅游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情况
一环 | 所在县(市、区) | 沿线景区景点 |
大外环东段 | 平远县 | 五指石、相思河、相思谷等 |
蕉岭县 | 长潭旅游区、南礤观察第、石寨土楼等 | |
梅县区 | 蔡蒙吉故居、王寿山、知青场(在建)等 | |
大埔县 | 邹鲁故居、辅德堂、梯田、花萼楼、高陂陶瓷、西岩茶田度假区等 | |
丰顺县 | 畲族生态旅游、梅埔丰纪念碑、李坚真故居、鹿湖温泉、龙归礤旅游区等 | |
大外环西段 | 丰顺县 | 揭岭飞泉、东江苏维埃政权纪念馆等 |
五华县 | 英烈庙、古大存故居、龙狮殿抽水蓄能电站、七目嶂、益塘水库、汤湖热矿泥山庄等 | |
兴宁市 | 神光山、磐安围、叶南温泉、合水革命烈士纪念碑、玉成围等 | |
平远县 | 凌风塔、南台山、金穗休闲旅游区等 |
四线 | 所在县(市、区) | 沿线景区景点 |
一线 (梅城至松源) | 梅江区、梅县 | 棣华居、联芳楼、叶剑英纪念园、鬆口古建筑群等 |
二线 (雁洋至枫朗、高陂) | 梅县区、大埔县 | 雁南飞、雁鸣湖、灵光寺、阴那山、万福寺、三河坝烈士纪念碑、泰安楼、百侯古镇等 |
三线 (梅城至留隍) | 梅江区、丰顺县 | 泮坑旅游区、梅南苏维埃旧址、九龙嶂、新四军军部旧址、龙鲸河漂流等 |
四线 (梅城至平远) | 梅县区、梅江区 | 樱花谷、玉水古村落、梅西水库等 |
交通概况
航空
梅县机场,近年来制定了“1234”航线拓展规划(珠江三角洲一小时经济圈航线、港台和东南亚两个重要地区航线、北上广三大重要城市航线以及我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热点航线)。现已开通航线16条,通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大连、杭州、西安、郑州、长沙、南宁、海口、贵阳、珠海、湛江、宜昌、高雄、台中、香港、印尼雅加达、泰国曼谷、芭提雅、高棉暹粒等国内外23个城市,每周航班量达到60班,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初步完成东南亚、珠三角、港台、华东、西北、中南、华北、东北等地区航线的规划和布局。目前,正加快推进梅县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和一类航空口岸、梅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梅州国际陆港建设。梅县新机场建成后将成为服务覆盖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对外开放航空口岸,辐射梅州、河源、揭阳、赣南、闽西共24个县(市、区),辐射人口1508万人。
公路
普通公路
以205、206等六条国道和济广、长深等六条九段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四通八达的省道、“四好农村路”为网线,构筑起了市县“1小时生活圈”和市域“2小时生活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和“村村通硬化路”。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8484公里,密度116.0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7公里、国道833公里、省道2251公里、县道772公里、乡道10342公里、村道3719公里。
高速公路
2017年全市共有汕梅高速梅揭段、梅河高速公路(含兴畲支线)、长深高速蕉岭至梅县段(含西环段)、梅龙高速公路(含东延线)、济广高速平兴段、汕湛高速五华段共6条9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67公里,全市高速公路密度达3.04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打通3条通往福建、江西的出省快速通道,打通3条连线潮汕平原和珠三角的出市出海快速通道,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快速出省出海通道初具雏形。
2017年9月28日,兴华高速建成通车,广州深圳至梅州的车程可比以往缩短40分钟左右。同时,梅州还有大潮高速、梅平高速、梅州东环高速公路、大丰华高速公路、兴汕高速公路等5条高速公路同时在建,总长265公里、总投资301亿元,为梅州历史上同时动工建设高速公路最多的时期。至2020年,梅州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可达747公里,密度为4.7公里/百平方公里。届时梅州将形成“一环六射四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全面打通毗邻梅州的江西赣州,福建龙巖、漳州,广东河源、潮州等7市的快速通道,与珠三角、汕潮揭、海西区的经济联繫更加紧密。
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汽车客运站19个,客运车辆4106辆(其中客运班车1160辆、公车2163辆、计程车783辆),90%以上行政村通客车。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达到2844万人次和8344万吨。
主要站点:梅州汽车总站、梅城江南汽车站、梅县顺风汽车客运站、梅县锭子桥汽车站、梅州中心枢纽汽车站。
航运
梅州结合梅江韩江绿色健康生态旅游产业带建设,完成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和韩江三河坝至汕头航道整治工程,全市航道总里程830公里,其中五级航道139公里,形成乾支相通的韩江水系300吨级内河航道网。梅州内河港口,沿韩江而上有留隍、高陂、银江、大麻、三河、蓬辣、鬆口、丙村、西阳、东山和汀江茶阳港等。上游还有五华水寨、兴宁水口、平远坝兴、蕉岭新布等小港口。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吞吐量在10万吨以上的有东山港、鬆口港、茶阳港等。
铁路
现有广梅汕铁路和梅坎铁路2条276公里,经梅州火车站的客货运输可以直达广州、福州、南昌、长沙、武汉、南宁、昆明等7个省会城市和40多个市、县(区)。目前,正加快推进梅州至汕头(梅汕高铁)、龙川至龙巖(双龙高铁)、瑞金至梅州3条高(快)速铁路的建设。
1.瑞梅铁路预计2018年开工建设,规划电气单线160公里/小时,全长239.3公里,梅州段估算投资56亿元,约72.4公里,建成后有利于强化地区铁路货运交通,拓展产业集聚带腹地。
2.梅汕高铁项目预计2019年建成,梅州至潮汕用时最多半个小时,至厦门约1.5小时,至深圳约2.5小时,至广州约3.5小时。
3.双龙高铁设计行车速度250公里/小时以上,推荐线路正线全长293公里,其中梅州段约163.5公里,推荐线路走向方案为赣深高铁龙川西站引出经五华、兴宁、梅州城区、梅县(雁洋)、蕉岭、武平、上杭,接入赣龙铁路古田站。开通后实现梅州1小时可达汕潮揭、2小时可达珠三角、3小时可达厦漳泉。
主要站点:梅州站、梅州西站、梅州东站、畲江北站、兴宁站、五华北站、华城站、丰顺火车站、丰顺东站、建桥站、大埔站、蕉岭站等。
桥樑
在中国大地上随处都能看到桥的身影。但当你走进广东梅州却会发现,原来,梅州的桥和桥文化如此丰富。桥,在字典上解释为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而梅州的桥则被喻为连线海内外客家人的亲情纽带。
自古以来,梅州就是粤东北的门户和水陆交通枢纽,也是着名的商贸中心。由于梅州山峦连绵,河川纵横,交通非常不便,梅州人民渴望修建一座使天堑变通途的大桥,于是,旅居海外的华侨纷纷捐款,终于圆了梅州人的大桥梦。据当地人介绍,一座桥樑就是一座碑石,铭刻着海外游子对故里难以割捨的赤子情怀。
梅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海外客商侨胞不仅人数众多、分布广,而且实力强,对故乡贡献极大。
据统计,从1978年至2001年,旅外梅州乡亲已为家乡捐资建桥达1091座。如德龙大桥、嘉应大桥、宪梓大桥等均是由梅州旅外华人华侨及旅港澳台的乡贤捐建而成。梅州城区现有广州大桥、客都大桥、梅州大桥、嘉应大桥、梅江桥、东山大桥、秀兰大桥、剑英纪念大桥、程江桥、曾宪梓大桥、德龙大桥、罗乐大桥、丽都东桥、亲水浮桥等横跨在梅江河上的大中型桥樑,联结起城市的东南西北,为市民的交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梅州的桥也被旅外客家侨胞形容为连线海外乡亲和故里的一根纽带,根在梅州,另一头则连着港澳台,连着东南亚、欧美,连着每一颗海外游子的心。
在众多桥中,“表现力”最为突出的当属梅江桥。梅江桥属梅州市第一桥,也是梅州城市兴衰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它横跨梅江,连线梅城南北,几经修缮扩建仍屹立于梅江U形的顶端,是当年沟通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梅江桥造型美观实用,拱形的护栏,是早年梅城的标誌性建筑。1965年,郭沫若先生来到梅州时,看到梅州此情此景,曾称讚梅州是“文物由来第一流”。
公交
梅州公交,是指服务于梅州的城市道路公共运输。2017年底,梅州城区城市公车辆万人拥有标台数为14.65标台,市民公车出行率为22.44%,两项指标在粤东西北地区均排名前列。2018年,梅州城区纯电动公车已达1753辆,实现了城区公车100%纯电动化。城区公交线路增至77条,公交运营线路里程超过2000公里,运营辐射範围由不足100平方公里发展至3000多平方公里,公交惠民政策覆盖市属两个区(梅江区和梅县区)全域,人群逾90万,年客运量从500多万人次增至35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