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夫夜唱
《骡夫夜唱》是清代诗人宋湘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村野里骡夫夜唱,诗人于月下自斟相和;后两句写诗人排遣客居生活的愁苦以及思乡的痛苦。这首诗通过骡夫的夜唱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内心躁动不安的乡思。全诗句句自然,同时巧将无忧无虑、悠然哼唱的骡夫与充满乡愁的诗人鲜明对比。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骡夫夜唱
- 创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处:《红杏山房诗钞》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宋湘
作品原文
骡夫夜唱
骡夫夜唱绝堪听1,霜月2初高3酒满瓶。
消得客愁添得泪,他乡水绿故山青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绝堪听:最值得听,太好听。
2、霜月:洁白如霜的月亮。
3、初高:刚升起。
4、他乡水绿故山青:故山,故乡的山。原注:“适闻其唱云:‘青山绿水,故乡来到他乡。’风致乃尔。”
白话译文
骡夫夜唱最值得一听,像霜一样的月光刚升带着装满酒的酒瓶。
他乡的碧绿江水虽然能够消除一些客愁,看不到故乡青翠的山色又泪洒衣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嘉庆十九年(1814),诗人由京官出任云南曲靖府时,在月夜行途中,诗人听骡夫夜唱而生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七绝。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村野骡夫夜唱,诗人月下自斟。“骡夫夜唱绝堪听,霜月初高酒满瓶。”天幕上,刚升起一弯明月;庭院外,已是万家灯火。“霜”字说明时令已届深秋。院中高大的乔木,不仅凋零了落叶,也摇落了岁华,游宦生涯眼看又一年。“偷得浮生一夜闲”,诗人抖掉一天案牍的劳累,在皎洁的月光下把盏自斟。没有觥筹交错的喧嚣,不用虚与周旋的辞令,“满瓶”的佳酿,足可消遣客居生活的清夜时空。诗人正自斟自酌,清凉的夜风中飘来嘹亮的歌声。细细地聆听,粗犷的男音略显苍老,质朴的旋律透出苍凉。诗人明白这是乡村民间小调,即村野骡夫的夜唱。宋湘既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又是一位知名诗人,应该听惯了《阳春》、《白雪》;这支“骡夫夜唱”,既不是富贵宰相寇準用“一束彩绫”换来的美人“清歌”,也不是“嘉禾小倅”张先平日喜爱的《水调》,按照世俗标準充其量不过算《下里》、《巴人》。诗人不但给骡夫专题题咏,还给予“绝堪听”的极高评价,可见诗人对这支乡村小曲如此钟情。
后两句写诗人排遣客居生活的孤独、寂寞以及思乡愁绪。“消得客愁添得泪,他乡水绿故山青。”诗人在白天,民生疾苦需要关注,大小案牍需要劳心。儘管身心俱累,精神生活是丰富而充实的;在公余之暇,特别是夜幕降临的时候,旅食他乡,形影相弔,一杯在手,万虑纷呈,如何排遣这客居生活的寂寞和孤独。今夜,听听骡夫夜唱,从中可以获得些许的精神愉悦和短暂的心灵慰藉。诗人说“消得客愁”,正是它所产生的正面情感效应。诗人满怀深情地肯定它,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又说“添得泪”,即这骡夫的歌声,在给诗人送来快乐的同时,又为他酿造出一杯客居生活的苦酒。如果真的给诗人带来痛苦,不听便罢了,又白白地赔上几多眼泪。这情感的悖论使读者殷殷求索。在原诗最后一句诗人有一句自注,即可说明诗人以翰林身份出守云南曲靖府,正是从“故乡”来到“他乡”。“水绿”、“山青”,互文见义。“他乡”山水秀丽如斯,“故乡”山河,也是同样的美好如画。由声生情,正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情感生成方式。诗人从“他乡”想到“故山”,骡夫浓重的乡音,饱蘸着对故土乡园的眷恋,浸渍着温馨浓郁的乡情;一个情感丰富的诗人,被歌声所深深感染,涌动情感的波澜,迸发出思乡的泪水。乡情是美丽的,泪水是真诚的。
这首诗,在某些高人韵士看来,一个村野随口哼唱的乡村小曲,粗俗鄙俚,难登大雅之堂;诗人却一反这种传统观念,不但给予审美观照,还在“自注”中缀以高度评价“风致乃尔。”居然对一首民歌的风格情趣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这在诗歌史上,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名家点评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英志《历代名家绝句评点》:陈衍曰“芷湾近体能宗杜。”(《戏用上下平韵作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二十七)指其笔触苍劲有力、沉郁顿挫的一面。此诗首句“绝堪听”连用“绝、堪”两个副词,力透纸背,极写出“骡夫夜唱”之动人心弦。“消得客愁添得泪”,感情顿挫曲折:消愁是因“他乡水绿”似故乡,有亲切之感;添泪则因此地山水更激发对“故山青”的思念之情。顿挫之中自见感情之沉郁厚实。
作者简介
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梅州八贤”之一。嘉庆四年(179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嘉庆十八年(1813)以翰林出守云南曲靖府。道光五年(1825)升为湖北督粮道。与黎简同为“中清岭南大家”。着有《红杏山房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