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村镇(江西新余市渝水区辖镇)
下村镇位于新余城区以北7.5公里处,东与高新区接壤,西和欧里镇、观巢镇交界,南和城北办毗邻,北和人和乡、水北镇相连。全镇总面积144.8平方公里,2006年辖17个行政村,省属企业花鼓山煤矿也在该镇,辖区总人口5.1万余人,基本上为江右民系。总耕地面积48783亩,其中水田31569亩,旱地17214亩。
下村镇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种有煤、石灰石、磁铁、硅石等。该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沪端高速公路入口处距镇行政中心仅7公里,上新铁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贯穿全镇,所有村委通水泥(油)路,便利的交通是带动下村经济腾飞的有力支撑。2005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1113万元,其中国税801万元,地税308万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下村镇
- 外文名称:Xiacun Town
- 别名:下村
- 行政区类别:乡镇
- 所属地区: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
- 下辖地区:21村
- 政府驻地:下村村下简坊
- 电话区号:0790
- 地理位置:中国华东
- 面积:144.8平方公里
- 人口:5.1万(2012年)
- 方言:赣语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火车站:花鼓山站(上新线四等站)
- 车牌代码:赣K
- 属于:山区
历史沿革
以驻地得名。据谱记: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丽,玉带香泉,云蒸霞尉之谓也。解放前夕属江东区下村乡、江东乡、岭下乡、何家乡、三和乡的一部份;水北区水南乡的一部份。解放初属江东区,下设6个乡。1958年属江东火箭公社,1968年设下村公社,1983年改乡,1988年改镇。1997年,面积148.2平方千米,人口4万,辖炉前、龙湖、下住、江东、甘秀㘵、大桥、下村、罗家边、造里、千秋岭、高升、何家、杭桥、马步陵、南村、虹桥、花堆、袁家、城潭、城坊、步桥2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下简坊,距区政府15千米。
地理位置
下村镇位于渝水区北部。上新公路、上新铁路过境。属丘陵地带,森林资源丰富,为新余油茶林基地之一,江西花皲山煤矿在境内。
行政区划
辖下村村、龙湖村、下住村、江东村、甘秀村、何家村、杭桥村、南村村、大桥村、罗家边村、高升村、千秋岭村、袁家村、花堆村、城坊村、步桥村、虹桥村等1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下村。
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丽、玉带香泉、云蒸霞尉之谓也。解放前夕,属水北区水南乡,江东区下村乡、江东乡、岭下乡、何家乡、三和乡的一部分;解放初隶属江东区,下设6个乡。1956年合作化时,分高星、民主、青春、联盟、前进、胜利、高升、爱国、友谊10个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属江东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火箭人民公社合併为下村公社,下辖:江东、龙湖、甘秀埠、大桥、下村、当下、何家、南村、杭桥、花堆、店下、里村共12个村委。1983年12个下村公社更名为下村乡,下设炉前、龙湖、甘秀埠、下住、江东、大桥、下村、造里、罗家边、马步塄、杭桥、南村、何家、高升、千秋岭、城潭、袁家、花堆、虹桥、城坊、步桥共21个行政村。1988年12个撤乡建镇,从而成为召集的下村镇。2001年11月,下村镇南村村委对门、老屋、山背3个自然村划归新余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管辖。2003年9月,将造里併入罗家边。炉前併入下住,城潭併入千秋岭,马步塄併入杭桥,现辖17个村委会。
下村镇领导

资源
下村镇依託极为重要的区位、资源优势,形成了以煤炭、铁矿、石灰石、建筑、水泥、食品加工等为主的主导产业群。全镇已有年产煤12万吨的小煤矿生产企业10个;年採石25万方的採石场12个;年产矿2万吨精矿的铁矿粉厂4个;建安工程额达到1000万元的建筑公司1个;年产水泥8.8万吨的水泥厂1个;资产总额300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1家;年产精煤10万吨的精洗煤厂4家。同时,镇内驻有年产精煤31万吨的省属企业花鼓山煤矿,它能充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截止2003年底,全镇有乡镇个私企业1077个,从业人员4687人,占全镇总劳动力的25%,年实现总产镇19350万元。
下村镇

发展
下村镇人杰地灵,是世界风云人物何大一的故乡。历代人物有宋朝张和,任监察御史;明朝张乔松,任云南布政司;张条,任山海关守备;梁寅,于明洪武年间授礼部主事,其子梁岷,任古田县令;土地革命时期的邱明贵,任红军团长;周贵科,长征老干部,曾任九江市外贸局长。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下村镇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3827万元,财政总收入94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8元,二、三产业比77.8%,已列入全省重点镇行政。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北京伟祥无人下井水力钻孔开採无烟煤技术项目、新余市豫彰酒业有限公司、台湾余园农业实业有限公司、新余市日新线业有限公司等投资8000多万元的18家外资企业相继投产后,预计到2005年,可增加产值5000多万元,增加税收310万元,财政收入可达1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这些有利条件必然极大地拉动下村镇的消费需求,必将为下村镇的小城镇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7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5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和12%,固定资产投资8506万元,同比增长84.6%,规模销售收入1.8亿元,比目标数增长20%;一、二、三产比重为2.7:4.9:2.4,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并成逐步扩大趋势;包括超常规增长数在内,该镇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573万元,实际完成财政收入1835万元,比2006年增加879万元,增长91.9%;比2007年初任务数超收2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16元,比2006年增长13.1%。
下村镇

文化底蕴
下村镇文化底蕴深厚,历来就有重文尚教的传统。元末明初着名理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梁寅从这里走出,现有“夫子堂”遗蹟存世。世界风云人物、抗爱滋病“鸡尾酒”疗法发明人何大一博士的故里也在下村镇。全镇上下倾力扶助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小教学水平多年来在全区位居前列。2007年,投资300万元新建下村中学3300平方米教师办公综合楼和学生公寓以及其它基础设施,下一步準备新建一栋教师单身宿舍楼,扩建运动场院,致力于把下村中学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农村中学。
相关信息
2008年下村镇河东村的三樱椒实验田里,当地民众正在抓紧抢收成熟的三樱椒,到处是一片忙碌而又喜人的景象。副镇长赵会明、门继富也特地赶到田间查看收成情况,详细询问三撄椒的长势、市场价格以及销路等问题,切身关心老百姓的利益。下村镇党委、政府根据中央一号档案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下大力气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同时向农民宣传有关现代农业常识,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走出了一条靠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河东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于去年引进了三樱椒的种苗和种植技术,在村里开闢了100余亩实验田,经过两年的种植实验,三樱椒不仅适合本土生长,而且经济效益可观,村里计画明年将继续扩大规模,推广三樱椒的种植。
下村镇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乡镇企业大多以煤产品为龙头砂,以水泥、砖、建筑、硅石灰、铁矿等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红薯、蔬菜等,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果树有柑桔、板栗、萘李、黄花梨等;主要树种有杉树、松树、油茶、樟树等。马步塄的茶油,清香爽口,全市闻名。
社会事业
全镇现有国中3所(含花矿职工学校),国小16所,教师220余人,在校生5628人,九年义务普及率达99.5%。镇内有中心医院1所,花矿职工医院1所,医疗诊所25个,共有医务人员216人,医生180人,设有内、外、儿、妇、烧伤科等18个科室,病床120张。上新铁路、上新公路,由南向北穿境而过,镇域南部连线沪瑞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花鼓山电厂,电价低于国家指导价,方便各界投资办厂;信息畅通、通讯发达,联通、移动、电信、邮政涉及到每个角落。
下村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