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曹操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

曹操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

曹操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

《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所选军事家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反映了中国兵家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如果传主有多重身份,也只以其军事事迹为主,以突出本丛书特色。 余桂元着的《曹操评传》是此丛书之一,採取夹叙夹议的方式,既介绍曹操的事迹,也介绍其军事思想,并作出评论。在写作方法上,既讲人,也讲故事,语言生动,叙事精彩,引人入胜。

基本介绍

  • 书名:曹操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
  •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 页数:165页
  • 开本:16
  • 作者:余桂元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06567245

内容简介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余桂元着的《曹操评传》介绍曹操的事迹和他的军事思想,并对他的行为作出评论。

图书目录

总序
第一章 乱世的奋斗足迹
一、动荡乱世
二、宦官家庭
三、任侠少年
四、初试锋芒
五、讨伐董卓
六、逐鹿中原
七、统一北方
八、三分天下
第二章 不凡的戎马生涯
一、镇压“黄巾”
二、兴兵诛暴
三、收编“青州”
四、平定徐淮
五、决胜官渡
六、远征乌桓
七、遗恨赤壁
八、巧取关中
九、经营合肥
十、撤兵汉中
十一、解救襄樊
第三章 丰富的军事思想
一、好兵法注《孙武子》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修耕植以蓄军资
四、善用人唯才是举
五、握军权不图虚名
六、严治军赏罚分明
七、欲攻敌必先谋敌
八、善诡诈兵无常形
第四章 英雄的是非评说
一、文学效应
二、舞台形象
三、翻案文章
四、历史真相
五、英雄能臣

文摘

曹操,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生于155年,死于220年。其子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所以史书上常常称他为“魏武帝”。又因为他生前曾被封为汉家的公、王,所以又被称为“魏公”、“魏王”。
时代需要英雄,时势造就英雄。为了弄清魏武帝曹操的所作所为,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我们有必要简略地追述东汉自中期以来的历史,概略地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势,把曹操这个人物,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剖析。看看东汉末年这个时代,出现过哪些社会问题,给人们提出了什幺样的历史使命?又是怎样把曹操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推向历史舞台前台的?
曹操出生的155年,及此前此后的那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动荡乱世。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兼併趋势加剧,政府租赋剥削严重,再加之意外灾害的袭击,小生产者迅速破产。破产的农民,离开土地,不得不在社会上流蕩,他们往往“裸行草食”——在流亡途中赤裸着身躯,啃嚼着草根树皮,境况极其悲惨。这些破产流亡的农民,不断举行起义。例如:汉桓帝时代,永兴二年(154年),泰山、琅邪爆发了公孙举、劳丙领导的农民起义,人数多达三万;延熹五年(162年),长沙、桂阳、苍梧、南海、南郡等地区爆发了卜阳、潘鸿、李研领导的农民起义,人数竟达十余万。越是到东汉末期,农民起义规模越大。到184年,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
东汉后期,随着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激化,统治阶级内部士夫官僚和外戚、宦官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同时,由于要用武力镇压农民起义,这就为地方上的州牧、郡守擅兵执权,逐渐形成割据局面,提供了可能。
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中国古代史上宦官专权出了名的王朝。所不同者,东汉王朝在宦官专权的同时,还夹杂着一层外戚专权的弊端。外戚与宦官专权,这就使得当时的政治异常的黑暗。东汉的外戚,虽然都出身于元勛贵族,但其势力的消长,却是随着太后、皇帝的生死存亡的变化而转化的。当新皇帝即位或取得实际政权后,就有新的外戚要进入政权,而旧的外戚由于和新皇帝的关係较为疏远,他们就不得不随着旧皇帝或太后的死去而面临失势的境地,这当然是他们不甘心的。新皇帝长大之后,为了要求还政于己,还须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刬除旧外戚的势力。可是皇帝自幼生长于深宫之中,要想消灭久秉大政、威行内外的旧外戚,一般来讲很难谋之于外廷群臣,于是不得不退而依赖宫廷中亲近的宦官。所以,东汉历史上就出现了92年和帝利用宦官郑众杀外戚窦宪,125年顺帝利用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杀外戚阎显,159年桓帝利用宦官单超等五人杀外戚梁冀等多次变乱。梁冀被消灭以后,东汉王朝的统治大权,落入到宦官集团手中。 外戚也好,宦官也好,他们都是剥削人民、霸占土地的能手。相形之下,宦官的贪残横暴,比外戚更为厉害。他们不但兼併土地,强占房屋,还掠夺良民,抢人妻儿。例如:宦官侯览先后通过各种途径侵夺老百姓的房屋三百八十一所、田地一百一十八顷,自己又建起达十六区之多的宅第。由于他们的亲属和党羽夺占了州郡大半土地,无数农民失去土地,变成赤贫,有的人因而不得不去做“自卖人”。
东汉统治集团内部,有个阶层叫做“士夫”,他们往往先从师受经传,或游学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洛阳的太学,然后以经名行修应命徵辟,历任地方守令、中央郎吏,以至卿相高位,逐渐形成世家望族。这一部分人,主观上希望加强中央专制主义政权力量。当宦官专权,中央集权体制恶化,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候,士夫官僚中的一部分人和太学生们,纷纷起而反抗。这些士夫官僚一般都比较有统治经验,而三万太学生,其中的一些人又比较接近下层社会,因此,他们提出的政治改良要求,往往能取得广大人民民众的支持。对此,宦官集团十分恐惧。为了保持其为所欲为的权势,他们对士夫阶层採取了镇压手段。在166年和169年的两次大规模行动中,宦官们几乎把当时那些较有统治经验的士夫们一网打尽,全部摒诸政权之外,这就是东汉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从两次党锢之祸的发生,到189年,前后二十多年间,东汉政局几乎成为宦官势力的天下。
P01-03

序言

《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总序
战争,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当人类社会中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难以调和,底层民众和统治阶级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时候,战争就成了人们解决矛盾的最终手段。人类最早的战争出现于原始社会,黄帝部落大战蚩尤部落,起因便是争夺中原地区的牧场和耕作土地。黄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最终击败了蚩尤部落,统一了各部落,促进了各部落的交流与融合,黄帝成为各部落公认的首领。后世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便是由此而来。这次最初的部落融合便是由战争来完成的。
逐利是人类的本性,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时候,这种本性便会更加明显,因而,战争在阶级社会里也是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同国家之间争夺地盘的进攻与防御,外族入侵的侵略和反侵略,底层人民因不堪压迫愤而揭竿起义争夺起码的生存权。在这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战争里,在这各种各样、原因各异的战争里,不能缺少的因素便是人,是作战的人,决定战争的胜负离不开领兵作战的各路将领。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从战争中诞生了无数统兵将领,有的建功当世名垂青史,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湮没于漫漫历史烟尘中。而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字号的将军们,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擅长。一幕幕血腥杀戮,记载下千秋武功;一页页史书文字,书写着万代军威。
中华几千年的战争史上,战争无数,经典无数。从步战到战车、到骑兵、再到步车骑协同,从单纯陆战到水战、再到水陆协同,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陆到水再到空,人类的战争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就是人类自身开拓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发展史。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战争画卷中,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个个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勇冲杀的统兵将领们,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经典战例,更有一生戎马生涯的总结,留下了影响后世的军事思想。
孙武是春秋时期最富盛名的将军,更由于其留下了一部五千字的《孙子兵法》,而为后世代代铭记。区区五千言,浓缩的是中华文化中最深刻的军事战略思想,这影响绵延数千年仍历久弥新,时间越久越发现《孙子兵法》思想的博大精深。即使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战争手段早已进入高技术精确制导武器时代,早已进入海陆空天电磁五维战场时代,孙子的军事思想仍熠熠生辉,时间赋予了孙子军事思想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以孙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军事文化必将和人类社会并存于世。
泱泱中华五千年,名将辈出,自孙子以降,代有英雄各领风骚。历代名将在孙子军事思想上,加上自身的军事实践,又生髮升华出各具特色的军事理论,对孙子的军事学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使中华大地的军事思想异彩纷呈,经典战例精彩辈出。各位将军用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血与勇,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豪气乾云,在历史上重重地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迹。这些将军的战争实践,有胜利,有失败,无论结果,都是战争史上难得的宝贵资料。历朝历代的将军们,用自己的战争实践,充分展示了战争的指挥艺术,揭示了战争的共同规律。中华大地的军事文化,以《孙子兵法》为首,旱已不局限在这片孕育它的土地上,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军事思想精华,受到全世界追捧的思想精粹。
中华军事思想并不局限于战争本身,其实质也是一种哲学思想。自孙武开始的军事家,军事思想早已被后人广泛套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政治军事再到经济生活,无所不在,无所不用。很多原本是军事术语的辞彙,早已演变成日常生活用语,变成了日常辞彙的一部分,这都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中华军事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说明了中华军事文化深刻的预见性和涵盖的广泛性。
战争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绝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和必要手段。无论何时,和平都是第一位,生命总是第一位。本系列推出的中国曆朝历代的着名军事人物,没有一位是嗜杀成性的战争狂,他们作战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统治区域内的社会秩序,给百姓以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只有和平才能发展,战争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可以促进民族融合,但是战争也给人类社会带来无尽的灾难。经济的发展推动战争手段和战争形式的升级,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但所有的发展与进步必须是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获得,战终究还是为了和,为了战而战只能青史留骂名,遗臭万年!
战争是一种杀戮,而中华军事思想的一大特点是注重“师出有名”,以道德为先,忠义贯穿始终,为正义而战。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本书选取的几位历朝历代着名军事人物,各具特色,他们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充分施展自己的军事谋略,巧计迭出,奇谋并举。从春秋,到战国、两汉,再到隋唐,下至明清,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一一领略宏大的历史画卷,重温血与火的战争场面,有温情,有冷酷,有智慧,有阴谋,有悲情,有忠义,唯一不变的是贯穿中华几千年始终不散的保国安民的家国情怀。他们是历史造就的英雄,他们的人,他们的思想,更是中华几千年历史给每一个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永远不应该被抹杀、被忘记,当然永远也不可能被抹杀、被忘记。这片土地,是老祖宗筚路蓝缕刀耕火种给我们留下的土地,谁也不能夺走它,每箇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好好守护它。重温这些历代英豪,重温那些跃然纸上的家国情怀,战争造就名将,时代呼唤英雄。这便是今时今日推出这套《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意义之所在。
是为序。 毛佩琦吕一兵
2013年7月14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