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隍爷信仰
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 守护城池之神。据《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无水曰隍,城隍一词原是指保护人民身家安全的城墙和护城河。所以城隍爷即是有一物则有一物之神的传统思维与民间佛教、道教融合之下所产生的信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城隍爷信仰
- 由来:太上老君说城隍威应消灾集福妙经
- 特色:城隍神还保有许多生前的特质
- 所属宗教:道教
简介
城隍爷是中国民间宗教中相当为人所熟知的神祇之一,中国自唐以降,有德者死后为神的观念被渐渐接受。唐朝姓李,对于也姓李的道教老祖极度推崇,而在『续道藏太上老君说城隍威应消灾集福妙经』中提到的城隍二字,也在唐朝之后于中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信仰神祇。
由来
『太上老君说城隍威应消灾集福妙经』中「城隍神足不出户,安坐庙中享受世人的祭祀朝拜」的典故使唐以后,在中国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中,开始出现许多祭祀城隍神的城隍庙,掌管阳世善恶祸福、兼管地方阴曹幽冥,有摄作福作威之柄,造注生注死之权。这些城隍庙,至今仍存。然而,城隍神最早并非出于太上老君说城隍威应消灾集福妙经中,顾名思义,「城隍」即城池之意。「城」指城墙,「隍」则是围城的壕沟,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堑为「池」,无水环护的城堑为「隍」,都是起保护城池的作用的。城隍神据传由『周礼 腊祭』中八种人间地神之一的「水庸」而来,(「水」即隍,「庸」即城)。「城隍」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 泰卦』中,有「城复于隍」的句子,汉班固『两京赋序』中也有「京师修宫室,浚城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建于叄国时吴赤乌二年(西元239年)的芜湖城隍。城隍作为城池守护神的信仰则是随着道教的兴起而开始流行的。『北齐书 慕容俨传』记载:北齐大将慕容镇守郢城,南梁大将侯填、任约率军来攻,以水草堵塞长江航道,并以铁鍊锁住江面,切断了郢城粮草运输和与外界的联络,危急之时,慕容俨听到「城中先有神祠一座,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便亲赴祭拜,祈求城隍神保佑郢城。当晚一场暴雨,江水上涨,沖走水草,沖断锁江铁链,城内军民以为城隍显灵,士气大振,一举击败梁军,这一神奇传说的流传,使城隍神逐渐成为民众心目中城池的保护神。唐代,全国各地普遍建起了城隍庙,城隍神的社会职能也由原本的护城神,逐渐扩大到驱灾除患、扬善惩恶、督官慑民,成为保障人们生命与财产的全能神明。在中国,县城众多,城隍神的需求量相当高,而城隍神要能保佑城里的百姓万物,基本条件就是对当地的民情风俗有想当的了解,并且是百姓心目中正直与忠义的效法对象。根据这两个条件,在世有功绩或是德性的人,便具有要成为城隍神的候选人的资格。根据记载,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世间豪杰死后英魂晋升为城隍神的流传。在陕西省户县的『重修户县誌』中记载:户县线北有叄城隍,大城隍为汉高祖三年(西元前204年)在荥阳大战中佯装刘邦诈降而被项羽活活烧死的忠臣名将纪信(后裔迁户县渭丰乡纪家庄,今散居真守村、王守村),由定舟村、卓日村、渭曲坊、叄过村等19个村轮祀;二城隍为明代南征北战、英勇殉国的韩成(户县甘亭镇韩村人),被牙道村、野口村、孝义坊、东韩村等21个村子迎祭;叄城隍为忠于汉室、宁死不屈的周苛,由皇甫村、六老庵、叄旗村等13个村接来送往(据传这叄个城隍过去均有圣旨存卷,系明洪武四年即西元1371年由明太祖朱元璋赦封)。每年各村按照议定的路线,依次接送,轮流致祭。
特色
道教城隍信仰的特色是充满人性的一个神祇,不同于其他神灵不食人间烟火,城隍神还保有许多生前的特质,并且与人世间的地方官一样,城隍有分等级,明清时分为都城隍(掌管一省)、府城隍(掌管一府)、州城隍(掌管一州)、县城隍(掌管一县)等阶级,民国之后,现行制度分为首都城隍、县城隍、省城隍、市县城隍叄级。城隍不但分等级,而且也有任期制,因此城隍爷可以携家带眷来城隍庙任职,所以在后殿有城隍爷夫人并坐的画面,在需多宗教文物馆中,城隍的图像中常有二把大红的椅子并列。有些在世时未娶妻或是丧偶的城隍,偶尔也有城隍娶妻的故事,当然也有妻妾成群的城隍罗。例如在台湾的新竹城隍庙中,还可以看到城隍爷的大少爷和二少爷也一併供奉在庙内。有不少城隍庙在庙后方有长官宿舍和后花园,城隍爷也因任职地点不同,有等级之分,在京都的城隍爷封为「承天鑒国司民昇福明灵王」,府城隍爷是威灵公的地位,住在州的城隍爷封为「灵佑侯」,住在县的城隍爷封为「显佑伯」,显示各级城隍爷、庙也有不同的身份与地位,这是城隍信仰中相当特别的。
五代以降,城隍爷又按其管辖区域而分为京城隍(管辖京都地区)、都城隍(辖省城)、府城隍(辖府城)、县城隍(辖县城)和境主公(管辖无城郭之乡、镇)。民间俗信城隍乃阴界的地方官,司掌都导邑吏、监察民隐之职,因此举凡新官到任、地方上有悬疑案件或诅咒立誓,都要祈告到城隍爷;至今,民众每为证明决心与清白,往往会到城隍斩鸡头立誓,请城隍做见证以取信大众。由此可见,阴界的城隍庙远比人间的司法、检察单位更具公信力,民众对城隍爷的信任度也胜过司法官员。
城隍神就像是阴间的地方官,其功能在于满足世间人的一些期待。例如,某甲受到某乙极度的欺凌与加害,事后虽然获得平反,但某乙却依旧逍遥法外数十载,在人世间的法令无法约束某乙,某甲只能期盼阴间的神祇来协助他惩奸罚恶。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功能,城隍神庙中,也像人世间的官员一样,摆设各种刑具与行头,甚至必须定期大阵仗到所辖境内巡视。
五代以降,城隍爷又按其管辖区域而分为京城隍(管辖京都地区)、都城隍(辖省城)、府城隍(辖府城)、县城隍(辖县城)和境主公(管辖无城郭之乡、镇)。民间俗信城隍乃阴界的地方官,司掌都导邑吏、监察民隐之职,因此举凡新官到任、地方上有悬疑案件或诅咒立誓,都要祈告到城隍爷;至今,民众每为证明决心与清白,往往会到城隍斩鸡头立誓,请城隍做见证以取信大众。由此可见,阴界的城隍庙远比人间的司法、检察单位更具公信力,民众对城隍爷的信任度也胜过司法官员。
城隍神就像是阴间的地方官,其功能在于满足世间人的一些期待。例如,某甲受到某乙极度的欺凌与加害,事后虽然获得平反,但某乙却依旧逍遥法外数十载,在人世间的法令无法约束某乙,某甲只能期盼阴间的神祇来协助他惩奸罚恶。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功能,城隍神庙中,也像人世间的官员一样,摆设各种刑具与行头,甚至必须定期大阵仗到所辖境内巡视。
牌匾
几乎所有城隍庙的主殿都有一块写着「尔来了」或是「你来了」的牌匾,意思是说,不管你在人世间活了多久,终究逃不过城隍爷这一关。走入主殿抬头就看到「尔来了」叄个大字,心里有一股震撼作用,彷佛城隍爷用严厉的口吻在威吓着。要人存善念,在世上做事光明正大,就不必担心这叄个字的恐怖。
大算盘
大算盘通常位在「尔来了」匾的正对面,一颗颗的珠子细数着世间的是非善恶;有许多关于城隍庙的传说都与大算盘有关,住在隍庙附近的人,半夜常听到拨动大算盘的响声,并且伴随着恐怖的枷锁声与凄凉的哀号声,听了令人毛骨悚然,极其恐怖。「善恶权由人自作,是非算定法难容,几何代数留今古,乘法归除定是非」是一句相当耐人寻味,值得好好省思的佳言。
七爷和八爷
七爷高高瘦瘦白白的脸,名叫谢必安,表示酬谢神明必平安,有人称他为高爷或长爷。
八爷矮矮胖胖黑黑的脸,名叫范无救,表示触犯了法规一定没救,有人称他为矮爷或短爷。
另外还有文判官跟武判官,文判官手拿生死簿,纪录每个人的是非善恶功过,掌管人在世间的岁数。武判官手拿着令牌,等候城隍爷的判决,负责执行处。二位分别站在城隍爷身边,是城隍爷的左右手。以及二十四司,二十四司位在正殿的左右二侧墙上,是城隍爷的陪审团共有24位,每位都有专职,其中速报司和地岳司最有威严;考功司和学政司是考生的最爱,在他们案前总摆上许多 准考证,希望能保佑考生,考个好成绩。
八爷矮矮胖胖黑黑的脸,名叫范无救,表示触犯了法规一定没救,有人称他为矮爷或短爷。
另外还有文判官跟武判官,文判官手拿生死簿,纪录每个人的是非善恶功过,掌管人在世间的岁数。武判官手拿着令牌,等候城隍爷的判决,负责执行处。二位分别站在城隍爷身边,是城隍爷的左右手。以及二十四司,二十四司位在正殿的左右二侧墙上,是城隍爷的陪审团共有24位,每位都有专职,其中速报司和地岳司最有威严;考功司和学政司是考生的最爱,在他们案前总摆上许多 准考证,希望能保佑考生,考个好成绩。
城隍爷出巡
唐、五代以后,城隍由自然神转化为人格神,而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神明层级是对应政治的官吏制度,城隍庙即相对于人世间的衙门,城隍就是地方父母官。到了宋代,城隍被列入国家祀典,元代又被封为「圣王」。如同人世间的官员一样,城隍神也要巡视辖区,各区城隍的巡视时间不同。以台北大同区的「霞海城隍庙」为例,每年五月初,就开始放军安营。所谓「放军」即是将东、西、南、北、中五营神兵神将安置在辖区内五方镇守,目的在协助城隍护卫辖区镇煞驱邪,直到五月十叄日才收回城隍庙。五月十一、十二日「霞海城隍庙」举行「暗访」,所谓「暗访」是指司法类神明利用夜晚遶境巡视辖区,以查访民间隐情,并扫蕩邪魔恶煞,可谓冥界的「一清专案」扫黑行动。
五月十三日当天,「灵安社」及临近寺庙、民俗社团都会出动所属神轿、神将、家将团等宗教阵头参与遶境,各种舞龙、舞狮、绣旗队、花车、北管乐团、杂技等游艺队伍也参加出巡。城隍遶境,七爷、八爷是其特色,七爷身长瘦小、伸吐长舌、脸色苍白;八爷则身材矮胖、脸色乌黑。据说两人原是衙门差役,名为谢必安、范无救,有一回因押解要犯不慎被脱逃,因此商议分头寻找,并约定在桥下会合。不料到了约定时辰,七爷却因暴风雨耽搁行程,无法及时赶回会合;八爷依约在桥下等候,虽见河水暴涨,但为信守诺言,不敢离去,终因洪水上涨而紧抱桥墩溺毙。后来七爷赶至,见八爷殉难,痛不欲生,于是上吊自尽。嗣后玉帝感念两人忠义,乃册封为神,专职缉拿阴界鬼魂,由于七爷系因上吊而死,因此造型呈吐舌状,八爷则因溺毙而脸色黝黑,两神皆为城隍部将,相当于人间的刑警。
城隍出巡时,七爷、八爷身戴鹹光饼,后挂黄高钱,据说都能驱邪治病,因此信徒家中如有幼儿「歹摇饲」,则向七爷、八爷乞取鹹光饼餵食或配戴黄高钱,祈求消灾厄保平安。在城隍爷出巡队伍中,经常可见善男信女手持扫帚沿街扫地,或身戴纸糊枷锁跟随神轿游行,这些信徒大都曾因染病而向城隍爷许愿,在病癒之后自愿扫街或戴枷锁以示赎罪谢恩。在法律不周延、道德良知沦丧、司法体制被质疑的社会中,城隍爷被视为阴界的司法神,在冥冥之中监视着人民与官吏的行为;虽然人世间的制度不健全,而信仰正能补足现有体制的缺失,形成安定社会、匡正人心的重要监督力量;法律的制裁往往会因证据、对象而有差别待遇,但民间鹹信,城隍爷的审判不会因阶级地位或时间久远而有所差异。
清末、民国时期,永宁、石狮的城隍信仰最具特色,影响之大遍及东南亚。石狮的城隍庙分灵自永宁卫城,因此石狮城隍庙经常去永宁举行盛大的谒祖活动,规模庞大,仪式十分隆重。届时除泉州各县城隍庙派团参加外,漳州、厦门的城隍庙也组团前来参加,甚至聘请有400多人的沪剧团来石狮演出。东南亚的菲律宾、星洲和马来亚等地的晋江籍华侨,甚至旅居朝鲜的晋江籍华侨,也组团返国参加法事盛会,真是蜚声闽海,闻名东南亚各地。
五月十三日当天,「灵安社」及临近寺庙、民俗社团都会出动所属神轿、神将、家将团等宗教阵头参与遶境,各种舞龙、舞狮、绣旗队、花车、北管乐团、杂技等游艺队伍也参加出巡。城隍遶境,七爷、八爷是其特色,七爷身长瘦小、伸吐长舌、脸色苍白;八爷则身材矮胖、脸色乌黑。据说两人原是衙门差役,名为谢必安、范无救,有一回因押解要犯不慎被脱逃,因此商议分头寻找,并约定在桥下会合。不料到了约定时辰,七爷却因暴风雨耽搁行程,无法及时赶回会合;八爷依约在桥下等候,虽见河水暴涨,但为信守诺言,不敢离去,终因洪水上涨而紧抱桥墩溺毙。后来七爷赶至,见八爷殉难,痛不欲生,于是上吊自尽。嗣后玉帝感念两人忠义,乃册封为神,专职缉拿阴界鬼魂,由于七爷系因上吊而死,因此造型呈吐舌状,八爷则因溺毙而脸色黝黑,两神皆为城隍部将,相当于人间的刑警。
城隍出巡时,七爷、八爷身戴鹹光饼,后挂黄高钱,据说都能驱邪治病,因此信徒家中如有幼儿「歹摇饲」,则向七爷、八爷乞取鹹光饼餵食或配戴黄高钱,祈求消灾厄保平安。在城隍爷出巡队伍中,经常可见善男信女手持扫帚沿街扫地,或身戴纸糊枷锁跟随神轿游行,这些信徒大都曾因染病而向城隍爷许愿,在病癒之后自愿扫街或戴枷锁以示赎罪谢恩。在法律不周延、道德良知沦丧、司法体制被质疑的社会中,城隍爷被视为阴界的司法神,在冥冥之中监视着人民与官吏的行为;虽然人世间的制度不健全,而信仰正能补足现有体制的缺失,形成安定社会、匡正人心的重要监督力量;法律的制裁往往会因证据、对象而有差别待遇,但民间鹹信,城隍爷的审判不会因阶级地位或时间久远而有所差异。
清末、民国时期,永宁、石狮的城隍信仰最具特色,影响之大遍及东南亚。石狮的城隍庙分灵自永宁卫城,因此石狮城隍庙经常去永宁举行盛大的谒祖活动,规模庞大,仪式十分隆重。届时除泉州各县城隍庙派团参加外,漳州、厦门的城隍庙也组团前来参加,甚至聘请有400多人的沪剧团来石狮演出。东南亚的菲律宾、星洲和马来亚等地的晋江籍华侨,甚至旅居朝鲜的晋江籍华侨,也组团返国参加法事盛会,真是蜚声闽海,闻名东南亚各地。
台湾城隍爷
古代只要有城池就有城隍庙其地位大小并无太大区分,直到明初朱元璋称帝后将城隍爷分为都‧府‧州‧县四级并加以册封,京都为承天鑒国司民昇福明灵王:兴王之地俱封为王,秩正一品: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城隍为灵应侯,秩正叄品:县城隍为显佑伯,秩正四品。按兴王之地指开封、临濠、东河、平滁等四处。 到了宋代,城隍被列入国家祀典,元代又被封为「圣王」,明初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分别由国君及府州县令主祭后来,不少着名历史人物死后被帝王按封建爵位尊祀为城隍,从此也就逐渐有了都城隍、府城隍和县城隍之别,县以下则不设城隍,统一由社神,又称土地神(公)来管理。朱元璋笃信城隍,认为城隍既为阴界地方官,其官等、辖境应与阳世行政官署相仿,乃以皇帝身分大加敕封天下城隍,京都城隍为「明灵王」(或天下都城隍)、省城隍称「都城隍」都城隍,府城隍为「威灵公」、州城隍为「灵佑侯」(或绥靖侯)、县城隍为「显佑伯」。
城隍职衔区分五等,在京为京城隍是王,在省都为都城隍是公,在府城为府城隍是侯,在县城衔伯,第五等在城邑或境是子或男,皆如同阳间制度。
1.京城.国都:京城隍(如:北京)
2.省治:都城隍
3.府治:府城隍(如:台南府城)
4.县治:县城隍(如:诸罗县)
5.村里:境主公(如:西港庆安宫)
自明清以来,国都首城以北京、南京为主,有位于南、北两处之北京与南京。以北京来说,京城称为顺天府,南京称为印天府。明末郑成功氏驱逐荷人收台,定赤崁地区为『承天府』,以北为天兴县,以南万年县,既然命台南为「承天府」承晚明正统,则当有一国之都的地位,照理台南理应设有一个『京城隍』,但却并未设制。康熙二十三年施琅克台,是年设台湾府于台南府城,故颁旨设府城隍。当时台湾府下设叄县,其中台湾县于台南,故亦设有县城隍;清末,台湾政治中心北移,光绪元年台湾设二府八县四厅;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当时以新竹为台北府府城,故于光绪十七年奏準新竹城隍为省都城隍。因为这样的典故,台湾文史发展重镇的台南地区虽然早在明代就已经人文荟萃,但是今天台南除了有府城隍、县城隍、还有南门路的小城隍庙与安平镇城隍庙外,并无都城隍的设定。毕竟都城隍是属于省级的省政府所在地的城隍位阶,台湾直到清末才设省,且省都在今新竹地区,而前述台南的城隍庙都于设省前设立,因此始终没有都城隍的位阶。不过,另有一说,台湾的城隍爷最高为府城隍庙,因台湾并未为都,所以台湾没有都城隍庙,如果有,那也许是从大陆的都城隍庙分灵而来的,并非是台湾真正在地的城隍爷。
与中国诸省一样,台湾的城隍信仰也相当兴盛。康熙二十叄年,清从郑氏家族取得台湾统治权,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叄县。而台湾府与台湾县的官署均在台南,台湾府城隍庙乃是由郑氏时期的天兴州城隍庙升格为府城隍庙的,而台湾县城隍庙则要等到康熙五十年知县张宏才兴建。以清代的祭祀典範,地方官员每到朔望日(初一、十五)均要到城隍庙上香,县城隍庙未建之前,知县必须与知府一同上府城隍庙上香祈求,直到县城隍庙建立之后才分开。
城隍职衔区分五等,在京为京城隍是王,在省都为都城隍是公,在府城为府城隍是侯,在县城衔伯,第五等在城邑或境是子或男,皆如同阳间制度。
1.京城.国都:京城隍(如:北京)
2.省治:都城隍
3.府治:府城隍(如:台南府城)
4.县治:县城隍(如:诸罗县)
5.村里:境主公(如:西港庆安宫)
自明清以来,国都首城以北京、南京为主,有位于南、北两处之北京与南京。以北京来说,京城称为顺天府,南京称为印天府。明末郑成功氏驱逐荷人收台,定赤崁地区为『承天府』,以北为天兴县,以南万年县,既然命台南为「承天府」承晚明正统,则当有一国之都的地位,照理台南理应设有一个『京城隍』,但却并未设制。康熙二十三年施琅克台,是年设台湾府于台南府城,故颁旨设府城隍。当时台湾府下设叄县,其中台湾县于台南,故亦设有县城隍;清末,台湾政治中心北移,光绪元年台湾设二府八县四厅;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当时以新竹为台北府府城,故于光绪十七年奏準新竹城隍为省都城隍。因为这样的典故,台湾文史发展重镇的台南地区虽然早在明代就已经人文荟萃,但是今天台南除了有府城隍、县城隍、还有南门路的小城隍庙与安平镇城隍庙外,并无都城隍的设定。毕竟都城隍是属于省级的省政府所在地的城隍位阶,台湾直到清末才设省,且省都在今新竹地区,而前述台南的城隍庙都于设省前设立,因此始终没有都城隍的位阶。不过,另有一说,台湾的城隍爷最高为府城隍庙,因台湾并未为都,所以台湾没有都城隍庙,如果有,那也许是从大陆的都城隍庙分灵而来的,并非是台湾真正在地的城隍爷。
与中国诸省一样,台湾的城隍信仰也相当兴盛。康熙二十叄年,清从郑氏家族取得台湾统治权,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叄县。而台湾府与台湾县的官署均在台南,台湾府城隍庙乃是由郑氏时期的天兴州城隍庙升格为府城隍庙的,而台湾县城隍庙则要等到康熙五十年知县张宏才兴建。以清代的祭祀典範,地方官员每到朔望日(初一、十五)均要到城隍庙上香,县城隍庙未建之前,知县必须与知府一同上府城隍庙上香祈求,直到县城隍庙建立之后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