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隍庙(福建省厦门市城隍庙)
城隍庙是厦门最早的神庙,明永乐间与厦门城同时兴建,上世纪20年代前后拆为马路,现只存巷名城隍庙巷。现在行宫已于中山路城隍庙巷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城隍庙
- 地理位置:海曙区柳汀街
- 气候:亚热带季风
- 级别:3A
- 区域面积: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
- 类型:生态
- 保护对象:旅游景区
目前,厦门仅存三座城隍庙,一座在后溪,一座在马巷,一座在思明区厦门古城中山路。
厦门城城隍庙现址于厦门城内城隍庙巷。
元末明初,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常时受倭寇侵犯,明政府为加强海防,明太祖命江夏侯周德兴在东南沿海设定防倭卫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厦门城建成。因厦门地理位置特殊在明郑时期作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重要基地,厦门城扮演尤为重要的角色。自清代以来兴泉永道、福建省水师提督府等重要政治行政中心皆设于厦门城内。清道光《厦门志》亦有详细标明。据现存于厦门博物馆清代道光石碑表明自筑厦门城即设城隍之神,城隍庙与厦门城并古故称厦门城城隍。城隍之神源于古人对城池的信仰,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化身。
清道光《厦门志》有图载明厦门城城隍庙于厦门城内,约为现古城西路一带。正殿供奉城隍神像、文武判官塑像,走廊有十二司官,前殿有七爷八爷、牛头马面等大型泥塑。1919年因修建马路,城隍庙前部分建筑被拆毁,留下正殿、偏殿、后殿,破旧不堪。乞丐、拾荒者经常在这栖身成了“乞丐营”。之后清卫队设在庙中。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日保卫团、中华保办事处设在庙内。1970年,厦门霞溪国小、东辉国小曾借庙宇作为教室之用。1979年,在庙前半部建五层大楼思明区人民医院。文革期间庙宇遭受破坏后,有一禾山信众将庙内供奉的民国时期城隍神像请至城隍庙友宫南寿宫内供奉,至此城隍文化得以在中山路延续。除此之外尚有一尊由住持乌师保护下的开基祖金身(即建庙至今城隍神像)几经辗转保存至今。乌师死后由其女儿郑亚治将城隍金身请至墙顶巷7号住宅内供信众供奉,后郑亚治身亡由其弟郑承基继承父志将城隍神像供于家内,因惧怕贪图神像价值的人前来打扰,常年避客隐居家中。至此以后,厦门城城隍隐居南寿宫,开基祖金身流落民间。被有心人假以神意乘空利用。
近年来,在海内外华人侨胞、台湾同胞的一致努力和支持下,厦门城城隍庙行宫得以在城隍庙遗址古城西路範围内,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重建后的厦门城城隍庙行宫在人民民众的拥护下,霞溪社区居民与社会各界贤达自发组建厦门城城隍理事会,理事会自成立以来坚持拥护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学习宗教部门政策法规,由始至终秉承“弘扬社会正气、传承城隍文化、践行民众路线、服务百姓安康”为原则,积极开展社会公益事业,宣传古城文化、弘扬城隍爱国主义精神。理事会组建以来受邀参加永宁古城文化节、世界城隍联谊会、金门迎城隍文化节等多项对台交流活动,并成功承办2014海峡两岸城隍文化论坛,海峡两岸厦门城城隍新闻发布会、海峡两岸古城元旦民俗欢乐汇、厦门古城七夕民俗文化节、古城重阳民俗文化节,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厦门城城隍庙行宫落成以来,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新加坡杨桃园城隍庙、马来西亚三圣宫、泰国华光宝殿、台南鹿耳门圣母庙、台湾庙宇金兰会、台南七股唐明殿、金门浯岛城隍庙、南投埔里瀛海城隍庙、台北淡水贤孝玄圣殿等皆组织信众前来参拜。厦门城城隍文化以成为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心繫祖国大陆的感情纽带,也成为两岸民众交流的重要平台。恢复厦门城城隍文化、重建厦门城城隍庙,已然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呼声及心愿。
后溪城隍庙位于集美后溪镇城内村,康熙元年(1662年)同安总兵施琅奉命建造霞城时,在南城门内(临海门)建城隍庙,道光元年(1821年)同安人陈金城奉请该庙城隍金身渡台,并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建成霞海城隍庙。
至于马巷的城隍庙,则于清康熙年间马巷设厅时所建,当时辖金门、澎湖等地,所以,现在金门、澎湖一带有众多善信前来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