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天然历史博物馆

天然历史博物馆

天然历史博物馆

西安,十三朝古都。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天然历史博物馆
  • 类别:天然博物馆
  • 地点:西安
  • 馆藏精品:蓝田人遗址,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等

天府之国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 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西安是中国建都最早,建都最久(1200多年),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西安浓缩了中国历史的精华:从奴隶制社会的顶峰西周王朝、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中国第一个盛世王朝西汉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唐朝,西安书写了中国历史最华彩的篇章。在中国历史上,有21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但其中哪些应该称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应该算是西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这是人们对于什幺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对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产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和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是13个王朝。此外14朝和17朝等等不同的说法。

文物甲天下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澱和浩瀚的文物古蹟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全省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4 处,其中陕西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9 处,陵墓 8822 处,古遗址 5700 余处,文物点 2 万 1 千 1 百余个。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蹟,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

遗址遗蹟

蓝田人遗址

蓝田人遗址属旧石器时代,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 1963年在陈家窝村厚30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和牙齿10余枚;1964年5月,又在蓝田县城东20公里的公王岭红土层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基本完好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和一批古生物化石,旧石器等。两者因都属蓝田,又是亚洲人种,按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定为直立人蓝田亚种,人们通常把她称为"蓝田猿人"或"蓝田人"。
蓝田人遗址蓝田人遗址
1982年国务院公布蓝田人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1957年建成博物馆。
半坡遗址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半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官寨遗址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泾河左岸,现存面积80余万平方米。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杨官寨遗址杨官寨遗址
杨官寨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令人讚叹。遗址的发现,不亚于发现了一座仰韶时代中后期文物宝藏。探明得知,杨官寨遗址的发掘区以泾渭产业园北区的东西二路为界分为南北两区,主要是庙底沟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两类遗存,总面积达80万平方米。出土文物从石刀、石斧、石锛、石凿、石纺轮,到骨器锥、笄、镞,再到陶器盆、瓮、罐、盆、尖底瓶等应有尽有。
杨官寨所处的时代,黄帝部族正处于兴起的阶段,这个相当于40个标準足球场大小的聚落,也许是中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城市,有可能是黄帝时代都城的所在。
2008年3月,杨官寨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位居榜首。

西周丰镐遗址

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
西周丰镐遗址西周丰镐遗址
周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今西安市西南),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周武王时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即《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丰镐两京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城市,是历史上第一个有严格规划的都城,也是周礼的诞生地。
丰镐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近年的考古已经基本确定了丰镐的城址和遗址面积,通过多学科的精确定位,确定了丰镐两京的遗址面积总计近17平方公里,是一个巨型都城遗址。

秦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2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国都鹹阳人口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鹹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鹹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鈎心斗角。”可见阿房宫确为当时非常宏大的建筑群。
秦阿房宫遗址秦阿房宫遗址
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长约310米,高约20米,全用夯土筑起,当地人称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逦不断,形成一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当地称为“郿坞岭”。这两处地方是阿房宫遗址内最显着的建筑遗蹟。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蹟和着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城区西北方向。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 心。
西汉和隋、唐三个统一王朝,建都长安,在汉唐之间,还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以及西汉末的新莽、两汉之际的更始帝刘玄、东汉献帝、西晋惠帝和愍帝、赤眉军、黄巢、李自成等短暂立都于此。
汉长安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蹟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 级”大遗址。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断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划定保护範围,竖立保护标誌,严格控制遗址範围内的基本建设工程。遗址範围内建立了村、乡两级基层文物保护小组。

隋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长安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西安市区。隋称大兴城,唐称长安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长安城在平面布局上利用了当地"六坡"地形特点,由外郭城(罗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长安城遗址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的勘察、发掘,先后完成了对外郭城、皇城、宫城及城内街道、坊市、渠道的探查,并据此绘製了长安城的实测图和复原图。
隋唐长安城隋唐长安城
发掘勘测的结果证明:唐代长安城的周围有七十多里,比今天的西安旧城(即明清时代的西安城址)大五倍以上。全城分三部分,最外是外郭城,中间的北部是皇城,皇城北端正中是宫城— —皇帝居住的地方。在外郭城垣上有十二个城门。许多纵横的街道把全城除宫城和皇城以外的所有地区整齐地划分为一百零八个长方形的坊里。

唐大明宫遗址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唐大明宫遗址唐大明宫遗址
唐大明宫在唐代是长安城三大内之一。从高宗时起,唐朝历任帝王多在此听政,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始建于公元634年,建设初衷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为其父李渊修建的避暑行宫,但由于李渊的溘然长逝而被迫停工。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下令将其扩建,大明宫不再只是一座离宫别殿,而是作为大唐帝国威严象徵的正式皇宫出现,是唐王朝最为显赫壮丽的建筑群。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
2014年6月22日,在卡达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唐兴庆宫遗址

兴庆宫是唐都长安城三大宫殿区之一,位于西安市区东南部鹹宁路北侧,原为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与兄弟五人在隆庆坊的藩第。开元三年(715)始建,因位于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之南,故称"南内"。开元十四年(726)又合併周围的邸宅,重加扩建,占地约134.4万平方米。
唐兴庆宫遗址唐兴庆宫遗址
开元十六年唐玄宗移至兴庆宫听政,又是唐玄宗与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宫邸。主要建筑有兴庆殿、南熏殿、长庆殿、大同殿、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沉香亭、龙池等。宫内的建筑布局并不对称排列,而是错落有致地布列于龙池周围,别具风格。今日建有兴庆宫遗址公园,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江池遗址

曲江池遗址位于西安南郊曲江池村。秦始皇在此修建离宫“宜春苑”。秦二世皇帝陵在其遗址南岸。汉武帝时把曲江列入皇家苑圃,隋代修建大兴城时为配合城市建设将曲江挖为深池,取名“芙蓉池”。唐代复名“曲江池”。
唐时曲江池并达到极盛,唐明皇每年两次在此宴会群臣,那些进士考试及第后,成群结伙到曲江大摆宴席,饮酒作乐,此即“曲江流饮”,为长安八景之一。 唐代以后逐渐废弃。宋代张礼的《游城南记》曾经记载了宋代时期的曲江情况。之后逐渐荒废为农田。现已将遗址闢为曲江池遗址公园。
曲江池遗址曲江池遗址
曲江池遗址公园,北接大唐芙蓉园,南至秦二世陵遗址,占地面积1500亩。从唐曲江池遗址、秦二世皇帝墓等文物古蹟的保护性开发、城市功能配套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依託周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人文传统,恢复性再造曲江南湖、曲江流饮、汉武泉、宜春苑、凤凰池等历史文化景观,再现曲江地区“青林重複,绿水瀰漫”的山水人文格局,构建集生态环境重建、观光休闲娱乐、现代商务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和娱乐休闲区。

隋唐天坛遗址

西安天坛初建于隋,唐代沿用近三百年,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位于唐长安城郭城正南门明德门遗址以东约950米。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高约8米,发掘显示遗址为四层素土夯筑圆坛,表面涂白灰。地层面径约54米,第二层约40米,第三层约29米,顶层约20米,各层高1.5~2.3米不等。各层设定十二条陛阶(即上台的阶道),南阶(即午阶)比其余十一阶宽,为皇帝登坛的阶道。唐长安城天坛是唐代祀天礼仪重要的实物证据,对研究中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2003年至2004年,西安市文物局组织实施了保护工程。
隋唐天坛遗址隋唐天坛遗址
隋唐长安城天坛遗址位于西安市南郊陕西师範大学校园内,2014年12月,西安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了《天坛遗址公园概念规划》,该方案以保护遗址为前提,遗址公园内将新建两层天坛博物馆及少量配套设施,天坛遗址按原貌展示,遗址周边新增绿化景观及园区道路。

青龙寺遗址

青龙寺,又名石佛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祖庭,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庭。1996年,青龙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的乐游原上。唐时为长安延兴门内新昌坊。该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原名“灵感寺”。唐龙朔二年(662)复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唐代中期。有不少外国僧人在此学习,尤其是日本僧侣,着名的“入唐八大家”中的六家:日本的空海、圆行、圆仁、惠远、圆珍、宗睿就受法于此。尤其是空海(号弘法大师)拜密宗大师惠果为师,学习密宗真谛。后回日本创立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因此青龙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
青龙寺遗址青龙寺遗址
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青龙寺即遭毁坏,渐不为人知晓。1963年起经过多年考古调查发掘,在址上建起新的青龙寺。寺分东西两处,有日本捐资修建的大型仿唐建筑——“惠果、空海纪念堂”,及青龙寺出土文物展室等,是许多日本游客神往的观光胜地。

明秦王府遗址

明秦王府为大明“天下第一藩封”的秦王府城。位于西安明城墙东北区域, 它有城墙、城壕,内部布局肃穆严整,建筑庄严华美,园林景致如画,它与西安明城墙城一起形成了“城中之城”的重城格局,由此开启了唐代之后西安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明秦王府遗址明秦王府遗址
明代西安城的政治地位在西北地区乃至整箇中国西部都处于最高层次,这不仅表现在明洪武二年曾把西安作为都城的选址之一,而且还反映在明太祖朱元璋将其次子朱樉派往西安,封为号称“天下第一藩封”的秦王。
秦王府城的宫室规模,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载“秦府殿高至九丈九尺,大相悬绝”;而宫室数目应该在八百间之上。
秦王府城的选址遵循了明太祖的要求,并直接决定了西安大城的扩展方向和规模。作为明代中央政府的特殊代表,秦王在城内官署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秦王府城内有一套专设的官署机构,秦王同时下辖数万兵马,与北京燕王、大同代王等号称“塞王”。秦王在西安共承袭了13世,在王府城中居住了260余年的时间。清末民初,秦府城旧址被称为“王城”或“皇城”。2003年,明秦王府城墙遗址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景点

西安必游旅游景点:秦始皇兵马俑、 华清池、 大雁塔、 小雁塔、西安古城墙、 钟楼、鼓楼、都城隍庙、 翠华山等。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它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
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蹟”!

大雁塔

大雁塔是当前中国唯一供游客攀登的唐塔,位于唯识宗祖庭慈恩寺内,建于唐代永徽3年。源于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奏请在寺内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带回来的经籍。这座塔初名为经塔。 后世人称它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讚叹。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大雁塔,成为古城西安独具风格的标誌。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经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层,底边各长25米。
大雁塔大雁塔
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其特点是:砖结构体现出木结构的斗拱风格。砖墙上显出“稜柱”来,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大雁塔塔身高大,结构坚固,外观庄严、朴实、大方,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道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
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寺门内,钟、鼓楼东西对峙。钟、鼓是寺院的号令,俗有“晨钟暮鼓”之说。东侧钟楼内悬吊明代铁钟一口,重三万斤,高三米多。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惜早已湮没。但在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尤为珍贵。
雁塔东南侧,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内有三身佛、菩萨和罗汉泥塑像。是礼佛诵经之所。法堂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堂内有阿弥陀佛铜像。今日的慈恩寺是明代以来的规模,而寺内的殿堂则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现在大雁塔经过修复,古塔雄伟,寺殿香火缭绕,庭院鲜花争艳,是一处特别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游览胜地。
大雁塔的底层南门两侧,镶嵌两块石碑,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贞观廿二年(648)。为玄奘所译诸经作的总序。另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论”是唐高宗为“圣教序”所作的纪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谊路南侧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成为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誌。因规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时间较晚,故称小雁塔。
小雁塔小雁塔
荐福寺原建于唐长安城开化坊内,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旧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戚为高宗荐福而建寺。名献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是唐长安城中的着名寺院。唐代名僧义诤在荐福寺译经,共译56部,撰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极有价值。
现寺记忆体有的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15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门。塔身从下至下逐层递减内收,愈上愈促,秀丽玲珑,别具风格。门框为青石彻成,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明清两代因屡经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仅存13层。今寺内还保存一口重万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的巨大铁钟,钟声宏亮,是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
小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安古城墙

西安城墙不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 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正楼组成。
西安古城墙西安古城墙

华清池

5A级景区! 自古以来,华清池为游览胜地。华清池温泉以芳香凝脂、动人故事名冠诸泉之首,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称。华清池温泉水温常年保持43℃,水质纯净,细腻柔滑,水中含有二氧化硅、氟离子等10多种矿物质,对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均有明显的疗效,因而吸引历代帝王沐浴游幸。公元747年-757年每年十月至次年暮春,唐玄宗都会带杨贵妃姐妹驾临华清宫避寒游乐。“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便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贵妃在华清宫内赐浴的真实写照。华清池温泉也因此而闻名天下,为世人所嚮往,成为与古罗马卡瑞卡拉浴场和英国的巴思温泉齐名的“东方神泉”。现有水源三处。
华清池华清池

钟楼、鼓楼

在西安城内,钟楼鼓楼两楼遥相辉映,故有“姊妹楼”和“文武楼”之称,唐代诗人李鹹用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即是对两楼的精恰写照。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
西安钟楼西安钟楼
钟楼位于市中心。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宝顶通高36米,面积1377.64平方米。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楼分两层,每层四角均有明柱迴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我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
西安鼓楼是我国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且在我国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都属于同类建筑之冠。
西安鼓楼西安鼓楼
鼓楼创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是所存中国最大的鼓楼,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位于钟楼以西约200米、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楼体为砖木结构,呈长方形,通高34米,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楼基用青砖砌成,高8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拱卷门洞,南通西大街,北通北院门,面积1998.8平方米。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都城隍庙

西安城隍庙是天下三大“都城隍庙”之一,与北京、南京城隍庙齐名。建筑规模宏大,全国各地城隍庙罕有其比。
明洪武二十年(1387)创建于西安东城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移建于今址。清雍正元年(1723)毁于大火。是年,川陕总督年羹尧,移用明秦王朱木樉府第砖石木料重建。清乾隆年间重建乐舞楼,嘉庆、道光、鹹丰年间先后重修。据《长安、鹹宁两县续志》载:“道鹹间募赀重修二殿、寝殿、东西朝殿并各道院二十二宫。清光绪十三年(1887),巡抚叶伯英祷雨辄应,又重修。”庙前悬有“都城隍庙”匾额的“武殿式”木牌坊一座。二门内有戏楼(即乐舞楼)与大殿相对,中有“燕窝式”碑坊一座,东西两侧为偏殿和厢房。大殿面宽7间,前木檐和隔扇上刻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金环锁梅等图案。大殿7间,两旁建东西道院,为道人居住之地。
西安都城隍庙分为庙院和道院两大部分;庙外牌坊前置立铜狮一对,均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所铸造。城隍庙山门口有座五间大牌坊,牌坊之上,斗拱重叠,牌坊之下,有铁狮一对。山门内有一条数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直达二门,其间有文昌阁一座。进入二门有一座精巧绮丽的戏楼,戏楼与大殿南北相对,中间场地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木质牌楼,楼檐有精美彩绘及阴阳太极八卦图案。
西安都城隍庙西安都城隍庙
城隍庙的大牌楼是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气势轩昂,建筑工艺令人讚叹。门牌楼高14.5米,宽32米,巨型粗大的红色门柱四周加撑12根辅柱。重檐歇前带歇山卷棚式屋顶,五架梁结构。屋面为五脊六兽,正中有三行,垂脊两侧各两行及四翼角覆盖筒瓦。
门牌楼木质的枋梁斗拱构造美观繁华,做工极为精巧华丽,饰古典传统的惯用色彩如雕樑画栋,似盆景花篮使门牌楼更显高贵,西安古城皇庙门牌楼斗拱的华丽,足以说明此城隍庙在当时的显赫作用和地位。门牌楼的门顶正面大匾上书四个贴金大字"都城隍庙",背面大匾同样上书四个贴金大字"你来了麽"。这八个字均选自颜真卿的真迹楷书。
2001年,西安城隍庙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八仙宫

全称万寿八仙宫,又名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着名的道教观院,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始建于宋,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十方丛林,汉族民间传说八仙宫为唐时吕洞宾早期遇汉钟离”一枕黄粱”点破千秋迷梦而感悟成道之处。北宋时期在唐兴庆宫局部遗址处建了八仙庵。
八仙宫八仙宫
金、元之际,道教全真教大兴,全真教尊汉钟离、吕洞宾为北五祖,因而在仙迹故址“雷祖殿”、“八仙庵”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庙宇殿堂。此时的八仙庵建筑已颇具规模。迨至明、清已形成道教十方丛林性重点宫观,为西北数省道教徒授受戒律、学习道教知识的主要场所。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西逃到西安避难,驻跸八仙庵。后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宫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为八仙庵颁赐“玉清至道”匾额,并赐名“敕建万寿八仙宫”,“八仙宫”之名由此而来。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数次拨款整修。从此八仙庵亦叫八仙宫。

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位于西安城墙南门内书院门街。是明、清两代陕西省着名书院,明万曆二十年(1592年),陕西着名学者冯从吾创立。书院由大门、二门、允执堂(讲堂)、左右寮房、东西号房等建筑物组成。清代两次重修,建有“精一堂”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範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範学校,直至解放。现在为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关中书院关中书院
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东岳庙

东岳庙紧位于西安城墙东门(长乐门)内,始建于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东岳庙身处闹市却从未对外开放,被当地民众称为“最低调古庙”。文献记载,西安东岳庙是民间供奉东岳泰山大帝及诸神的道教场所,历史上殿宇完备,主殿内壁绘有民间风俗传说故事彩画,内容丰富,色彩绚烂,文化艺术价值珍贵。
东岳庙东岳庙
同时,西安东岳庙大殿里的壁画还是陕西现存宫观壁画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壁画。
1956年,东岳庙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事变旧址

西安事变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8处地方:
西安事变旧址西安事变旧址
1.张学良公馆;2.西安事变指挥部;3. 新城黄楼;4. 止园;5. 高桂滋公馆;6. 西京招待所;7. 华清池五间厅;8.华清池兵谏亭等8处

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也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位于西安市城内西五路北新街七贤庄1号,取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的“七贤”二字,院落坐北朝南,共十所,现在建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办事处前身为红军驻西安联络处,“七七”事变后更为现名,为全国15个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办事机构,1936年至1946年,中共中央在此相继设立秘密的交通站、半公开的“红军联络站”和公开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纪念馆建于1959 年,共有5道院,内有接待室、会客室、办公室、重要领导人的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救亡室等。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 年、回忆录623篇、照片3000余张。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帝王陵寝

陕西的关中地区(西安和鹹阳区域),共有72座帝王陵,被称为“东方帝王谷”,比着名的“埃及帝王谷”的数量还多,属世界第一帝王谷;这里位于诞生人类文明的北纬34度线,作为人类文明中唯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发祥地,埋藏着这一伟大文明的基因密码。一位位墓主背后的王朝兴衰,一个个王朝所演绎的文明成长。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徵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秦二世陵

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权臣赵高胁近秦二世自杀,以庶人仪葬于周杜国属地,即秦时的洲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俗称”胡亥墓”。 秦二世胡亥墓坐落在原坡地带,环境幽僻,迥异于秦汉以来高峻宏伟的帝王陵墓,同附近的杜陵、少陵相比,殊感逊色。
秦二世陵秦二世陵
秦二世陵为土筑圆形,封土堆直径二十五米,高五米,直径25米。墓北有石碑一座,高三米,宽九十八公分,厚二十八公分。碑面阴刻“秦二世皇帝陵”六个隶书大字,为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后阴刻《夜役说》,为生员周新命于嘉庆十年所书。 1956年8月6日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闢为秦二世陵遗址公园。

汉文帝霸陵

汉文帝刘恆墓葬,位于西安市区以东13公里处,霸陵乡毛窑院村以南。1956年8月6日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墓南靠白鹿原,北面灞河,东邻老柿坡,西接赤水沟。周长1000余米,高耸100米许,呈方锥体,两侧为箕形山凹对称,成弧形之势,远远望去如同凤凰展翅,当地称“凤凰嘴”,因陵墓座落于灞水之滨,名曰“灞陵”。陵前原有1棵古柏,柏下竖石碑1通,勒毕沅书写“汉文帝霸陵”,周围石碑林立,相互交错,大小高低参差不齐,令人难以清数。“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柏树被人砍伐,石碑有的被盗走,有的被打碎,连原来的遗址也被开荒种田。1987年,区、乡文化部门为保护文物古蹟,寻出9块较完整的石碑,重新立于陵前。
汉文帝霸陵汉文帝霸陵

汉宣帝杜陵

杜陵位于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区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1]。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来是一片高地,潏、浐两河流经此地,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
汉宣帝杜陵汉宣帝杜陵
杜陵占地120多亩,四周环绕有夯土围墙,墙基宽9米。陵园以殿为大门,殿与配殿共长30多米,宽20多米,门道宽约6米。墓冢在陵园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汉宣帝杜陵”碑一通,碑铭清晰可辨。此外还有碑碣十余方。园内还有寝殿、便殿等遗蹟,四周排水的沟渠仍清晰可见。
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长安的游览圣地,文人学士常会集于此,登高览胜,并留下了许多诗篇。考古工作者对杜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周围的遗址进行了一些发掘,出土了很多文物。

秦庄襄王陵

战国古墓葬,位于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村,秦庄襄王陵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的陵墓,也叫阳陵。里面埋着秦始皇帝的父亲庄襄王和生母帝太后。
秦庄襄王陵秦庄襄王陵
封土为覆斗形,底边东西长73米,南北宽75.5米。主墓坐西朝东,为有4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周围发现小的陪葬墓3个、陪葬坑2座。从墓葬形制等来判断,可确定它应是战国时期秦国王侯级别的墓葬。
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藩王十四陵

明秦王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上,为明代14代秦藩王家族墓地,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太祖朱元璋建藩封王,将地位仅低于皇太子的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并设西安府。
由于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首藩者,宗盟之长”也,故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秦藩国之大,藩王之多,享国274年,伴随明朝始终,并有十四座明秦藩王陵存世,这在有明一代和中国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明藩王十四陵明藩王十四陵
秦王朱樉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位明藩王和一位世子去逝,他们死后下葬的14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塬上,当年各陵墓建筑宏伟,陵前殿堂楼阁竞相错落,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园。

古寺庙宇

楼观台

楼观台,乃老子在讲授《道德经》之处。中国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被称为“仙都”和“天下第一福地”。
因其说经台犹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称楼观台。位于秦岭北麓中部西安市周至县境内,东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15公里,是着名的圣迹游览地。
楼观台楼观台
楼观台创始于西周,鼎盛于唐,衰落于宋金,毁于宋末,振兴于今。
楼观台名胜风景规划区323平万公里,有楼观景区、金牛坪景区、木子坪景区和就峪景区。楼观为核心景区,主体景观说经台,传说老子在此讲授过道德五千言。有宫观30余座,其中中国书法名碑1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古树7种20余株,翠竹环拥,林木葱郁。

重阳宫

重阳宫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圣地。又称为重阳万寿宫、祖庵,中国着名道教宫观。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葬骨之地。
重阳宫位于钟馗故里、刘海故里的西安市区西南40公里 处户县祖庵镇。
重阳宫重阳宫
重阳宫作为为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的开山祖庭,重阳宫在元代曾盛极一时,宫域东至涝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终南山,北临渭水,殿堂楼阁多达5000余间,住道士近万名,宫观规模之大为国内道观之首。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明清以后屡遭破坏,宫院逐步缩小,原有碑石散弃露天。1962年户县人民政府将这些碑石集中至玉皇殿旧址,形成祖庵碑林。1973年建碑厅11间,使碑石得到妥善保护。因此,“祖庵碑林”被人们誉为西安乃至陕西的小“碑林”,2001年6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着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法相宗)的祖庭,迄今已历1350余年。
大慈恩寺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着名、最宏丽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中国佛教宗派之一(法相宗)。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在2014年6月22日卡达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市城南,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庭,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它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在兴建都会大兴城(今西安)时,敕令建造了大兴善寺作为国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
大兴善寺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开山祖师是灵藏大师。他是杨坚的布衣知友,同时任隋朝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昭玄都僧官。隋朝几位箸名的昭玄统,除昙延外在任职期间都住在大兴善寺。
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到此寺传授密宗,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
寺内文物有清碑四方,即清康熙年间《重修隋唐敕建大兴善禅寺来源记碑》、《重修大兴善寺碑记》、乾隆年间《隋唐敕建大兴善寺祖庭重囗囗囗记》和鹹丰年间《太兴善寺法源碑记》,皆为研究大兴善寺的重要史料。寺内还藏有三帧巨幅清朝西藏彩绘《阿弥陀佛像》、《极乐世界图》和《弥勒像》是西藏绘画艺术珍品。

护国兴教寺

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的少陵原畔,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
护国兴教寺护国兴教寺
兴教寺是唐代着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后其弟子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也归灵于此,陪伴在玄奘灵塔左右。
1961年3月4日,兴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兴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14年6月22日,在卡达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内的兴教寺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草堂寺

草堂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祖庭,是佛教的着名古剎,古代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国立译经场之一,佛教中国化的起点,在佛教译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草堂寺草堂寺
草堂寺位于西安市户县圭峰山北麓,距西安约50公里,东临沣水,南临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是国务院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约创建于距今1500多年的东晋末年,还是名闻关中的古蹟胜境。因其以草苫为寺中一堂屋顶,故名。北周时毁,唐宋以后多次重建,今有大殿三间及鸠摩罗什舍利塔等。

华严寺

华严寺是唐代长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一,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祖庭,位于现在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半坡,居高临下,俯瞰樊川。华严寺南望终南山,诗人岑参的"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道尽了它景致最佳处。华严寺周围的自然景色,虽不是佛经中描述的华严世界,却也是人间的华严天堂。
华严寺华严寺
1956年,华严寺成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华严寺塔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四祖澄观塔。

净业寺

净业寺为中国佛教律宗祖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亦称“后庵山“)上,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净业寺净业寺
净业寺始建于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唐道宣曾住此寺潜心着述,弘宣律学,开创了以研习和传授戒法的宗派— —律宗。净业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
寺外峰顶上有道宣律师舍利塔巍然屹立,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荐福寺

荐福寺位于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是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族戚为其献福而兴建的寺院,故最初取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神龙二年(706年),扩充寺庙为译经院,成为继慈恩寺之后的又一个佛教学术机构。寺址原在唐长安城的开化坊南部,即唐太宗之女襄成公主的邸宅,唐末因遭兵祸破坏,将其迁建于安仁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里,即今址。
荐福寺荐福寺
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在2014年6月22日卡达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香积寺

香积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导圆寂,弟子怀惮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士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香积寺香积寺
唐朝的香积寺位于古都西安城南约35华里处,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这里南临滈河,北接风景秀丽的樊川,滈河与潏河汇流萦挠于其西,整个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武则天和唐高宗都曾来此礼佛,并“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官之秘宝”,赐给香积寺。因善导在长安拥有众多信徒,这里又供奉着皇帝赐给的法器、舍利子,故前来瞻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极盛。

广仁寺

广仁寺坐落在西安城内西北角,是西北和康藏一带大喇嘛进京路过陕西时的行宫,因此又称“喇嘛寺”。广仁寺是陕西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全国唯一的绿度母主道场。广仁寺是藏汉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见证。寺内殿宇庄严,花木茂盛,虽居闹市之中,却十分幽静、整洁。
广仁寺广仁寺
清朝初年,清政府在西藏、青海藏传佛教上层喇嘛进京朝见皇帝的沿途,建立寺院,向蒙族、藏族表明,清政府充分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习俗和保护藏传佛教,笼络人心,达到巩固西北边陲的目的。广仁寺就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敕命兴建的,康熙亲书“慈云西荫”殿额赐寺。该寺现存康熙撰文的建广仁寺碑石一通,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广仁寺建成后,西藏、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活佛、喇嘛路过陕西时,均住寺瞻礼。

卧龙寺

卧龙寺位于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据寺内碑刻载,卧龙寺创建于汉灵帝时(168-189年)。隋朝时称“福应禅院”,距今已1800多年。唐朝时,因寺内保存着吴道子在这里画的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唐懿宗鹹通年间(860年)和僖宗乾符年间(874年),先后在寺内建立石刻陀罗尼经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976-997年)更寺名为“卧龙寺”。
卧龙寺卧龙寺
卧龙寺是古长安首屈一指的禅宗道场,殿堂巍然,寺内古树参天,环境幽美穆静。又因地处市中,前来参观游览的中外宾客络绎不绝,成为西安市区的着名佛教丛林之一。

云居寺

云居寺,有名西五台,原名安庆寺。位于西安市玉祥门莲湖路西段南侧,东邻洒金桥,西靠明代城墙,东西长约一华里。此地原为长安城内太极宫宫城南墙旧基。
云居寺云居寺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笃信佛教,每年数次前往终南山南五台朝山拜佛,旅途十分劳素,世民为母尽孝,便仿照南五台在宫城广运门以西,太极宫城南墙上沿起伏地势,筑建了五座佛殿,供其母瞻仰朝拜。因共有五个高台,又与终南山南五台遥相呼应,故称西五台。又因该寺上空常见祥云环绕久聚不散,如菩萨显圣,欲又称云居寺。
据《西安府志》记载“其台基于唐,创于宋,屡葺于明。”现残存的西五台殿宇系採用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建造,是卧佛殿内卧佛塑像堪称明代塑像珍品。

罔极寺

罔极寺地处西安市东关炮坊街内,创始于唐神龙元年(705),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镇国太平公主为母后武则天祈福而修建的皇家寺院。寺名取自《诗经》“欲报以德,昊天罔极”之句,以表达子女对父母无限的孝思。盛唐时居于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在唐皇城内供皇室宫廷朝礼之用,成为大唐的净土宗道场。
罔极寺罔极寺
罔极寺内建筑布局严谨,主要佛教建筑有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卧佛殿、禅堂、东西厢房、斋堂、僧寮等。该寺重要文物古蹟有清朝所建金刚殿及明朝碑碣、山门外独角兽、唐朝莲花座等。其中独角兽系唐朝所造,被视为锁寺之宝;明碑上的碑花构思奇特,极为罕见。据《净土圣贤录》载,慧曰法师火化时,“终见莲花在前,状如日轮”。寺内现有舍利塔二座,其是之一为清康熙时所建东院喇嘛塔。另外寺内还存有各类碑记六块,其中有明正统八年、清嘉靖四年、乾隆五十四年、道光三十年、民国廿四年重修碑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