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麟德(德语: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1847年—1901年),又译莫伦道夫或穆林德夫,是德国的一位语言学家、外交家。1847年2月17日出生于德意志柏林附近的采德尼克,是普鲁士容克贵族出身。22岁时来到中国,1882年来到朝鲜,受清朝重臣李鸿章之託监管朝鲜的海关和外交,但他却鼓动朝鲜王室“引俄拒清”,引发朝俄密约事件,1885年即被李鸿章下令罢黜,再回中国。后死于中国宁波。他同时发明了满文转写方案,至今广为採用。
基本介绍
中文名:穆麟德
外文名:Paul Georg von Möllendorff
别名:莫伦道夫、穆林德夫、穆参判
国籍:德国
民族:德意志人
出生地:普鲁士采德尼克
出生日期:1847年2月17日
逝世日期:1901年4月20日
职业:中国海关职员、德国外交官、李鸿章幕僚、朝鲜大臣
毕业院校:哈勒大学
主要成就:创建朝鲜海关 协助朝鲜外交 创製满文转写方案
代表作品:《中国人的家法》、《汉籍目录便览》、《满文读本》、《宁波方言便览》等
生平
早年生涯
穆麟德全名为保罗·乔治·冯·莫伦多夫。1847年2月17日出生于普鲁士采德尼克的一个容克贵族家庭(后搬至格尔利茨),他的养曾祖父就是腓特烈大帝时代的名将(后成为拿破仑的手下败将)、普鲁士陆军元帅威查德·冯·莫伦多夫(Wichard Joachim Heinrich von Möllendorf)。1865年,穆麟德进入哈勒大学学习,主修法学,兼修东方学、语言学。他在大学期间表现出非凡的语言天赋,在经历了系统的语言学训练之后,不仅有能力掌握印欧语言,诸如他的母语——德语以及英语、法语、义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波兰语、丹麦语、塞尔维亚语,而且尤其精通希伯来语,来华后又对汉语、满语等颇有研究,再后来又学习朝鲜语和日本语,不过已有些吃力了。
穆麟德虽然是李鸿章派来监管朝鲜、加强中国对朝鲜的控制的,但其结果却是李鸿章作茧自缚。穆麟德来朝鲜后不但从未请示过中国方面的指令,还向高宗和闵妃为首的朝鲜王室大力鼓吹“联俄拒中”。关于穆麟德背叛清朝、联合俄国的原因,一般认为他是受到了德国政府的指示或是顺应了德国的政策,蒋廷黻即谓穆麟德的行为是根据德国俾斯麦政府“引诱俄国熊到远东牧场去”的策略,以此来削弱俄国在欧洲的势力。当时的英国驻天津领事亦告诉李鸿章说:“俄欲窥朝,德阴袒之”。但是穆麟德又曾提出过朝鲜中立化、保证其免受外来侵犯的建议,说明他并不只是针对俄国,主要是为了朝鲜的独立,而“引俄”只是实现朝鲜独立所借用的手段而已。穆麟德本人曾指出清朝在协助朝鲜与欧美列强订约时要求朝鲜发出的照会中声明:“朝鲜素为中国属邦,而内治外交向来均由大朝鲜国君主自主”,故认为朝鲜仅是中国的朝贡国,中国无权干涉朝鲜内政外交,进而表示:“但如果特别指定中国的一个行政部门管辖朝鲜,似乎朝鲜就是中国的一个省而不是朝贡国(als ob Korea eine Provinz Chinas sei und nicht ein Tributstaat),因此我反对这种政策。既然为朝贡国,该国的内政就必须完全独立,不受制于中国的任何影响(ganz unabhängig von Chinesischem einflussein müsse)”。这就是他对自己行为动机的表述,换言之即穆麟德认为自己并未背叛清朝的託付,反倒是清朝的干涉政策违背了原来的承诺,对朝鲜进行了不正当的压迫,因而他有义务维护朝鲜的独立。
穆麟德与朝鲜的缘分也并未因他离开朝鲜而中断。接替穆麟德外交顾问工作的美国人德尼更积极地鼓吹朝鲜独立、批判中国对朝鲜的干涉,并于1888年出版了长文《清韩论》(China and Korea),论证朝鲜是独立国,力图解构中朝宗藩关係。穆麟德马上发表文章予以驳斥,认为朝鲜无疑就是隶属于中国的封臣国,阐明中朝宗藩关係的合法性。李鸿章也试图重新利用他来对抗德尼,于是穆麟德在1888年5月一度回到朝鲜,而朝鲜则识破了李鸿章的意图,没再用他。不过穆麟德与滞留中国的朝鲜大臣闵泳翊等一直保持着来往,由此也间接地和朝鲜王室维持着藕断丝连的关係。从1897年起,大韩帝国政府又想聘请穆麟德当顾问,穆麟德也愿意去,但到1899年又因不满韩国政府给出的薪金条件而拒绝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