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雉(中药)
雉,中药名。为雉科雉属动物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 Linnaeus的肉。分布几遍全国各地。具有补中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效。主治脾虚泄痢,胸腹胀满,消渴,小便频数,痰喘,疮瘘。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雉
- 别称:华虫《尚书》,疏趾《礼记》,野鸡《广雅》,雉鸡《日华子》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鸟纲
- 目:鸡形目
- 科:雉科
- 属:雉属
- 种:环颈雉
- 分布区域:全国
- 採收时间:四季均可
- 毒性:无毒《别录》
入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酸,性温。
归经
入脾、胃、肝经。
功效
补中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
脾虚泄痢,胸腹胀满,消渴,小便频数,痰喘,疮瘘。
相关配伍
1、治脾胃气虚下痢,日夜不止,肠滑,不下食,野鸡一只。如食法,细研,着橘皮,椒、葱、盐、酱调和,作馄饨熟煮,空心食下。(《食医心镜》)
2、治消渴,饮水无度,小便多,口乾渴,雉一只。细切,和盐、豉作羹食。(《食医心镜》)
3、治消渴,舌焦口乾,小便数,野鸡一只。以五味煮令极熟,服二升半已来,去肉取汁,渴饮之。 肉亦可食。(《食医心镜》)
4、治痔气下血不止,无力,野鸡一只。制如食法。细切,着少面,并椒、盐、葱白调和,搜作饼,炙熟,和醋食之。(《食医心镜》)
5、治腹肿,野鸡(不问雌雄)一只,陈皮、茴香(炒)、生姜、马芹子(炒)、川椒(炒)等分。上用葱、醋浸一宿,蒸饼和鸡肉同作料为馅,少着盐,外用麵包皮作馄饨,煮熟烂食用。(《类编朱氏集验方》)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煮食;烧存性研末,每次3-6g。
使用注意
有痼疾者慎服。
炮製
採集加工:四季可捕捉,以冬季为佳,宰杀后去羽毛及内脏,取肉鲜用。
形态特徵
环颈雉,别名山鸡,项圈野鸡《中国动物图谱·鸟类》。体长约90厘米。雌雄异色,雄者羽色华丽。头顶黄铜色,两侧有微白眉纹。颏、喉和后颈均黑色而有金属反光。颈下有一显着的白圈,背部前方主要为金黄色,向后转为栗红,再后则为橄榄绿色,均杂有黑、白斑纹。腰侧纯蓝灰色,向后转为栗色。尾羽很长,先端锐尖,中央黄褐色,两侧紫栗色;其中央部贯以多数黑色横斑,至两侧横斑也转为深紫栗色;翼上覆羽大多黄褐而杂以栗色,向外转为银灰色;飞羽暗褐而缀以白斑;胸部呈带紫的铜红色,羽端具锚状黑斑;胁金黄,亦散缀以黑斑;腹乌褐;尾下覆羽栗、褐相杂。雌鸟体形小而尾短,体羽大都沙褐色,背面满杂以栗色和黑色的斑点。尾上黑斑缀以栗色。无距。虹膜栗红色;眼周裸出。嘴淡灰色,基部转黑;脚红灰褐色,爪黑。
生长环境
主要栖息在漫生草丛或其他荫蔽植物的丘陵中。
相关论述
1、《别录》:“补中益气力,止泄痢,除蚁瘘。”
2、《新修本草》:“主诸瘘疮。”
附注
野鸡脑:搅匀,涂冻疮。野鸡头:烧灰和麻油,涂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