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歌·云中君
《九歌·云中君》是屈原的组诗《九歌》中的一首诗。云中君为男性,是云中之神,在神话中云神名叫丰隆,又名屏翳。诗中对云的飘忽迴环的形象给予了生动的描写。这首诗无论人的唱词、神的唱词,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云神的特徵,表现出人对云神的乞盼、思念与神对人礼敬的报答,一往深情,溢于言表。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九歌·云中君
- 创作年代:战国
- 作品出处:楚辞
- 文学体裁:楚辞
- 作者:屈原
作品原文
浴兰汤⑴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⑵。
《九歌.云中君》作者:李少文

灵连蜷⑶兮既留⑷,烂昭昭⑸兮未央⑹。
蹇将憺⑺兮寿宫⑻,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⑼,聊⑽翱游兮周章⑾。
灵皇皇⑿兮既降,猋远举⒀兮云中。
览冀州⒁兮有余,横⒂四海兮焉穷⒃。
思夫君兮太息⒄,极劳心兮忡忡。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兰汤:兰草沁入其中而带有香味的热水。此下四句为祭巫所唱。
⑵华采:使之华丽。若英:像花朵一样。
⑶灵:灵子,祭祀中有神灵附身的巫觋。连蜷:迴环婉曲的样子,此处指舞蹈时身体婀娜摆动的姿态。
⑷既留:已经留下来。
⑸烂:分散的光。昭昭:小光(闻一多《九歌解诂》)。烂昭昭:光明灿烂的样子。
⑹央:尽。
⑺蹇(jiǎn):发语词。憺:安。
⑻寿宫:供神之处。此下四句扮云中君的巫所唱。
⑼龙驾:龙车。此指驾龙车。帝服:指五方帝之服,言服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周章:王逸《楚辞章句》:“犹周流也。言云神居无常处,动则翱翔,周流往来且游戏也。”
⑽聊:姑且。
⑾周章:週游。
⑿灵:此处指云中君。此下二句祭巫所唱。皇皇:同“煌煌”,光明灿烂的样子。
⒀猋(biāo):形容词,疾速。举:高飞。
⒁览:看。冀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因此以代指全中国。此下二句云中君所唱。
⒂横:横布或横行。
⒃焉:怎幺。穷:完,尽。焉穷:无穷无尽。
⒄君:云中君。此下二句祭巫所唱。
白话译文
用兰汤沐浴带上一身芳香,
《九歌·云中君》诗意画

让衣服鲜艳多彩像花朵一样。
灵子盘旋起舞神灵仍然附身,
他身上不断地放出闪闪神光。
我将在寿宫逗留安乐宴享,
与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光芒。
乘驾龙车上插五方之帝的旌旗,
姑且在人间遨游观览四方。
辉煌的云神已经降临,
突然间像旋风一样升向云中。
俯览中原我目光及于九州之外,
横行四海我的蹤迹无尽无穷。
思念你云神啊我只有叹息,
无比的愁思真让人忧心忡忡!
创作背景
此篇是一首祭云神的诗歌,云中之神为一男性,号“云中君”,在神话中云神名叫丰隆,又名屏翳。王逸《楚辞章句》题解说:“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出土战国祭祀竹简有“云君”,显然是“云中君”的简称,可证云中君就是云神。或以为月神、雷神、云梦泽之神、云中郡神、高禖女神等,俱不可从。《云中君》这篇诗是以主祭的巫同扮云神的巫(灵子)对唱的形式,来颂扬云神,表现对云神的思慕之情。
而云中君是屈原《九歌》中的作品。以前楚国南郢沅湘之间的地域内,那里的人们相信鬼神而且经常祭祀。他们祭祀一定会作歌乐鼓舞来取悦诸神。屈原被放逐后,在那个地域游蕩流离,怀忧苦毒,愁思沸郁,见到世俗之人祭祀的礼仪,歌舞之乐,他们的祭祀词句鄙陋,屈原于是作《九歌》的曲子,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作品鉴赏
文意赏析
《云中君》一篇按韵可分为两章,每一章都是对唱。开头四句先是祭巫唱,说她用香汤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团锦簇的衣服来迎神。灵子翩翩起舞,神灵尚未离去,身上隐隐放出神光。这是表现祭祀的虔诚和祭祀场面的。
“蹇将憺兮寿宫”以下四句为云中君(充作云中君的灵子)所唱,表现出神的尊贵、排场与威严。由于群巫迎神、礼神、颂神,神乃安乐畅意、精神焕发、神采飞扬。“与日月兮齐光”六字,準确地道出了云的特徵;就天空中而言,能同日月并列的唯有星和云,但星是在晴朗而没有日光时方能看见,如同时也没有月亮,则更见其明亮。惟云,是借日光而生辉,云团映日,放出银光,早晚霞光,散而成绮,所以说“与日月兮齐光”。这两句,上句是说明“神”的身份,下一句更表明“云神”的身份。“龙驾兮帝服”,是说出行至人间受享。“聊翱游兮周章”则表示不负人们祈祷祭祀之意,愿为了解下情。古人以为雨是云下的,云师有下雨的职责。“屏”是遮蔽的意思。“翳”,《离骚》王逸注:“蔽也。”《广雅·释诂二》:“障也。”则“屏翳”之名实表示了同“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一样的意思。周宣王祈雨之诗名曰《云汉》,贾谊悯旱之赋题曰《旱云》,俱可以看出古人对云和云神的看法。
祭巫唱“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乃是说祭享结束之后云中君远离而去。“皇皇”是神附在巫身上的标誌。神灵降临结束之后,则如狂飙一般上升而去。这里是表现云神的威严与不凡。“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则是云神升到高空后因眼底所见而言,表现了云高覆九州、广被四海的特徵。末尾二句,是祭巫表示对神灵离去的惆怅与思念,表现出对云神的依赖情绪。祭云神是为了下雨,希望云行雨施,风调雨顺。
手法鉴赏
《云中君》祭歌共十四句,在《九歌》中除去《礼魂》一首外,它算是最短的了。这十句的艺术特点归纳起来有三项:一是从云中君本身构画出云的神秘气氛;二是从云中君的审美咏叹中透露出对神的礼讚;三是从云的晕彩卷舒的阴柔美,翻入云的磅礴飞扬的阳刚美。这中间十句一共只用了五十九个字,就做得这幺巧密贴切,天衣无缝。如果配合舞蹈,表演起来,将是令人俯仰周旋不能自已的。
这中间十句的前六句,写的是停云状态,因为只有停云才能返照出日月的晕彩,这正是云中君的神性所在。其中“烂昭昭兮未央”一句以后,隔了一句,又配上“与日月兮齐光”一句遥相呼应。这“烂昭昭”和“与日月”是写其光彩,这“未央”与“齐光”,则着重写其永恆,让人自去联想这是在寿宫里对神的永恆的礼讚。但又暗示着人们内心里对长寿的祝祈,两者掩映得非常巧妙。
百美图 云中君

然后再接上“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两句,使云中君这位“灵”的神彩在云光晕影的礼讚中,呈现出来,又以其俯仰周旋雍容华贵的气象,跟流云的神态配合得完全一致。这中间十句中的前六句,把舒捲的云、彩晕的云、旋动的云都写到点子上了,然后接下去四句重写云中君带着煌煌的光焰归去。它虽藉云的飞扬而飈举,但它之横览大地.却仍然像云那幺纷披迷漫于天空,从而显示出云中君的俊爽雄伟,广大高超。这前六句以云写云中君,后四句又以云中君写云,都组织得工细熨贴。这是符合民间巫祠既要将神形象化,又要将神灵异化的要求的。如果说这前六句写停云,用的是细緻刻划的手法;这后四句写飞云却用的是晕染逸彩的笔调,令人读之觉得有一股磅礴飞扬的气势,挟人腾空飞去,另有一番美的感受。
至于这首祭歌前后各两句分写女巫,这女巫本是云中君的陪体,在祭歌里也只能作为衬笔了。开篇两句写女巫之华丽芬芳,正所以引出云中君的光彩灿烂。收篇两句写女巫之柔情缱绻,亦只为衬托出云中君的飘逸俊伟,在飞扬的气势后面,缀上一点缠绵的情韵.就足以留下一丝悠然不尽的回味。文中这“夫君”一唤,就具有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她是神妻,她能够传达神谕,这都无关诗歌情韵,自然歌辞里是无须说,也不用说的了。
名家点评
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汤漳平:在《九歌》中,除了《礼魂》这个尾歌只有二十七字外,《云中君》是最短的一首。然而就在这短短的诗中,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云朵在广阔的天宇中的各种形态,而把这种形态又转换成拟人的云神的形象:连蜷的云朵,炫目的光彩,煌煌的服舆。翱游周章的举止,急速升降、去留的动态,以至铺天盖地而来,“览冀州”而“横四海”的气势,在人们眼前连续展现。这一幕幕形象生动的行云图画.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这里,天上的云彩与想像中的云神融合而一,是那样鲜明、生动,然而又是那样神奇、变幻莫测。状物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简介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黄老之学的传播者。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列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两次被逐出郢都,后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史记》有传,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作品传世。
作者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