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赤鯥

赤鯥(赤[kui])

赤鯥

赤[kui]一般指本词条

赤鯥(学名:Doederleinia berycoides)为鲈形目发光鲷科赤鯥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东北印度洋、朝鲜、日本、阿拉夫拉海、澳洲北部以及中国东海、黄海等海域。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的食用鱼类,其模式产地在日本本州。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赤鯥
  • 拉丁学名:Doederleinia berycoides(Hilgendorf, 1879)
  • 别称:红臭鱼、红鲈、红喉
  • 二名法:Hilgendorf, 1879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硬骨鱼纲
  • :鲈形目
  • :发光鲷科
  • :赤鯥属
  • :赤鯥
  • 分布区域:印度至西太平洋海域
  • 英文名:rosyseabass

概况

赤鯥是一种暖水性鱼类,生活于较深海区,一般栖息深度为80-200米,广泛的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海域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黄海水域,多栖息于砂泥底质的近海沿岸,肉食性,以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一般利用延绳钓或底拖网捕获,也因此常被捕捞,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赤鯥赤鯥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东北印度洋、日本、中国东海和台湾地区、阿拉夫拉海及澳洲北部等。

形态特徵

体长椭圆形而侧扁。头大,头后部稍突起。眼大。吻短。口大,斜裂,下颌稍突出,下颌缝合处不具棘状突起;上颌末端及眼中部;上下颌前端具犬齿,侧边、锄骨则具绒毛状齿。前鳃盖骨具小棘,下缘具细齿;鳃盖骨二扁棘。体被弱栉鳞,鳞大易脱落;侧线鳞数41-46。背鳍单一,具缺刻,具硬棘IX,第III棘最长,软条10;臀鳍与背鳍软条部相对,具鳍条III+6-8;腹鳍略小,具鳍条I+5;胸鳍长而低位;尾鳍浅叉形。鲜活时,体一致为赤红色,腹部较淡。背鳍硬棘部和尾鳍具黑缘。

保护等级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将赤鯥的保护等级评估为濒危(E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