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凤山寺(福建省莆田市东大路凤山寺)

凤山寺(福建省莆田市东大路凤山寺)

凤山寺(福建省莆田市东大路凤山寺)

凤山寺,原名郭山庙,又名将军庙、威镇庙,位于泉州南安诗山镇西北角凤山麓,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初年(公元936-947年),供奉郭圣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凤山寺
  • 别称:塔寺
  • 地理位置:福建省莆田市城区东大路
  • 创建时间:宋淳化三年(992)

寺庙简介

凤山寺,俗称塔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诗山镇。

寺庙历史

凤山寺原名敬善院,唐朝开元年间改名万安水陆院,后又改名天福寺,并于正殿后建木塔三级。宋朝太平兴国时期,其毗邻朱仁赞舍宅建永福院,宋淳熙九年(1182年)俱被火毁。复建后到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又均遭火,僧霞谷因请合为一寺重建,次年赐名祝圣都道场,明代改为万安永福禅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置僧纲司(管理僧尼事务的府一级机关)于此,住持慧昙首任僧官。倭祸毁后重建。万曆七年(1579年),原3级结构的四天王塔改为5级。万曆三十八年颁赐藏经。崇祯十二年(1639年)被火毁后又重建。弘光元年(1645年),林衍祚捐铸铜塔顶。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屡经修建。后原水陆院山门改建为天妃宫(文峰宫)。至民国时寺废,只存大雄宝殿一座。大殿后法堂前原有木构3级的四天王塔,1950年四天王塔拆掉,只存底层八角形的塔基,当门及东西侧的四天王像和后面韦驮像、瓜楞柱、须弥座等石浮雕非常精美,俱于“文革”中毁掉。
凤山寺

寺庙现状

凤山寺大雄宝殿早期一直为莆田县印刷厂徵用,后来旧城改造产权又归武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所有,2001年市建设局为了步行街建设的需要,将凤山寺大雄宝殿产权买过来。如今,凤山寺大雄宝殿场所由市建设局下属机构步行街管理处、市中心血站步行街献血屋、文峰天后宫管委会三家合用。
多年来,文峰天后宫管委会一直把凤山寺大雄宝殿前大部分场地作为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场所。每逢重大节日或是台湾妈祖信众前来拜谒都在此举行相关活动,还举办过首届莆台妈祖文化周、妈祖有关事迹展览、非物质文化展览等等。省级第七批文物保护档案已下发,批准凤山寺大雄宝殿作为省级文物文峰天后宫的一个附属文物。相信这座千年古寺今后将为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和“爱心奉献”活动发挥积极的作用。

木塔简介

莆田凤山寺木塔位于莆田城区凤山寺。根据最近出土的《束欠赐永福之院镇记》碑记载,该塔创建于宋淳化三年(992),称无量寿佛塔。又据史料记载,塔初为三层,政和间(1111 1117)增建为五层。明万曆七年(1579),兴化知府陆通霄命僧心园重建为五层木塔。此塔曾经受1604年莆田八级大地震而不毁,故是个抗震建筑物。32年后,于崇祯12年(1639)毁坏,由僧渲章重修,于弘光元年(1645)建成。(经查此时已是清兵入关的第二年,为清顺治2年,弘光元年应是南明的年号),庠生林衍祚捐铸铜塔剎铜葫芦宝顶。
莆田唯一一座木塔遗照莆田唯一一座木塔遗照

木塔结构

塔为八角形,五层,底层八边,每边皆宽2.8米,塔中心长宽为7米,长宽每层渐减一米,到第五层中心长宽为3米,有楼梯直通第四层,塔高约30多米。抗日战争时期为防空警报台(设在四层)。人可以到塔上一至四层观赏。塔以木柱为主,每层周围木柱间用多扇木门扇与外廊隔开为墙,中央四根主木柱以榫卯连结其他木柱的枋梁及塔檐,塔檐长举,翘角,非常雄伟壮观。
该塔因年久失修,致使木塔末层损坏倾斜,建国初期,原莆田文献国小为了学生安全(木塔当时在文献国小校园内),经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拆除此塔,以保证学生安全。

木塔变化

1950年拆除时,方知该塔四大主干木柱,从地下直到四层,十分巨大,双臂合抱不拢,是固定在地下基础之中,十分牢固,很难拆掉,当时专家认为:该木塔的建造技术高超,整体性强,与地基连结牢固;如果不拆掉而加以整修,是不会倒掉的。但这座难得的历史文物最终被拆掉,其残存的石构瓜楞柱、四大天王、韦陀等浮雕又于“文革”间砸毁殆尽。现仅存塔尾的铜葫芦宝顶,保存在原莆田县博物馆内。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