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泽尊王信俗(南安)
基本介绍
- 项目名称:广泽尊王信俗(南安)
- 认证级别:省级
- 项目分类:民俗
- 国家:中国
- 起源时间:唐代
- 认证时间:2011年
- 认证批次:第四批
-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
简介
广泽尊王是忠孝和仁义的化身,显赫千年,分灵无数,关于广泽尊王的故事传说源远流长,传播甚广,是闽台共同信仰。南安凤山寺素享“闽南第一道场”美誉,历来以悠久的历史、美妙的传说、感人的孝道、旖旎的风光而名扬四海,是闽台和世界各地广泽尊王宫阙庙宇的祖庙。广泽尊王寺庙所在的凤山寺位于南安诗山镇,目前凤山寺已成为大陆、台港澳、东南亚地区广泽尊王信众及市民们嚮往的着名朝圣地。广泽尊王信俗的价值包括完整保留古老的祭典仪式,保护了各种民间表演艺术,保留了闽台地区“过十六岁”的独特习俗和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
历史渊源
广泽尊王,俗名郭忠福,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二月廿二日。七岁时为葬父而卖身于杨财主家。他牧羊俸母,与依娘两小无猜,乡邻称为“郭孝子”。三年后,经堪舆大师授计指点,母子离开杨府,来到南安诗山郭山下,寻得栖身之所。有一天,忠福为母寻药时在一加蕉藤上坐化,时年十六岁。人们嘉其孝,怜其殇,在其坐化处立庙,是为“凤山寺”;奉其为神明,敬曰“郭圣王”。
大孝成神后的郭圣王,为了爱情,历尽艰难,终与依娘共结天盟,并生下十三太子。郭圣王扬善抑恶、抗倭杀敌,治病驱邪、爱乡惠民,成为远近乡人的保护神;皇帝也敕封其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时光荏苒,随着闽南民系的不断拓迁,广泽尊王信俗也越过海峡、分炉台湾,漂洋过海、远播东南亚。
基本内容
广泽尊王祭典仪式历代传承,主要以祭典、庙会(巡境)、晋香、分灵和故事传说为表现形式。每年农曆二月二十二,以及农曆八月二十二为神诞日,位于南安凤山寺和广泽尊王故居龙山宫内香菸缭绕,大陆、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世界各国的信众都要到凤山祖庙举行祭典仪式。此外,广泽尊王信俗活动中还保留了各种民间表演艺术。
基本特徵
广泽尊王祭典仪式历代传承,主要以祭典、庙会(巡境)、晋香、分灵和故事传说为表现形式。每年农曆二月二十二,以及农曆八月二十二为神诞日,位于南安凤山寺和广泽尊王故居龙山宫内香菸缭绕,大陆、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世界各国的信众都要到凤山祖庙举行祭典仪式。各地在建造广泽尊王庙宇时,都要备好神像、辇轿、旗幡、锣鼓、香炉、香火、供品,到凤山祖庙或其附近的广泽尊王庙宇迎请广泽尊王神明。已分炉于各地的广泽尊王庙宇也定期组织信众到祖庙举行谒祖进香活动,求得神火回乡供奉,以示不忘神缘。广泽尊王信俗活动中还保留了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如闽台地区共有的“过十六岁”独特习俗和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
主要价值
广泽尊王信俗的价值包括完整保留古老的祭典仪式,保护了各种民间表演艺术,保留了闽台地区“过十六岁”的独特习俗和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广泽尊王信俗体现行孝、爱民、护国的精神与美德,以庙宇为载体,以祭典、庙会(巡境)、晋香、分灵和故事传说为表现形式。明清时期,广泽尊王信俗随大量海外移民传播到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地,仅台湾就有280余座主祀广泽尊王的分灵庙,因此是维繫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濒危状况
广泽尊王信俗在年轻人中逐渐陌生,特别是“过十六岁”习俗,只有在部分地区保留。能够全面掌握祭祀仪式整个过程的人不多,需要培养祭祀仪式的传承人、主祭人。此外,作为阵头表演的民间音乐、舞蹈、体育、游艺、手工技艺的传承人也出现老化现象,需要培养新的传承人。作为道场、法事的仪式也需要保护,特别是道教音乐、佛教音乐需要抢救、记录。信俗的传说需要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
保护措施
为了抢救逐渐消匿的广泽尊王古今故事,南安成立《广泽尊王传说》编委会,着手组织本土作家先行对广泽尊王故事传说进行採风、蒐集、整理。截至目前,共收到初稿43篇。南安正式向海内外有奖徵集广泽尊王相关故事并结集出版。
道具
神像、辇轿、旗幡、锣鼓、香炉、香火、供品
参加人员
大陆、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世界各国的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