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蠵龟(海龟名称)

蠵龟(红海龟(海龟名称))

蠵龟(海龟名称)

红海龟(海龟名称)一般指本词条

蠵龟(学名:Caretta caretta):是海龟科蠵龟属的一种。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体长100-200厘米,体重约为100千克。头较大,宽约15厘米;上、下颌均具极强的钩状喙。头部背面具有对称的鳞片,成体背部无棱。背部表面覆以角棋逢对手或称角质盾片,呈平铺状排列,背甲呈心形,背甲后缘略呈锯齿状,腹甲较平坦,每侧甲桥处有下缘角板3块。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渐狭。四肢扁平呈鳍足状;前肢大,后肢较小,内侧各有2爪,比绿海龟多1个爪,适于游泳;长成后或具1爪。尾巴较短。背部棕红色或褐红色,有不规则的土黄色或褐色斑纹,腹部柠檬黄色或黄色。

主要捕食底栖或漂浮的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特别是头足类动物、水母和其他无脊推动物,偶尔吃鱼卵,也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喜欢在珊瑚礁、大陆架或是长满褐藻的浅滩中觅食。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内温水海域。中国南海、东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龟。体大,分为大西洋蠵龟和太平洋蠵龟2亚种。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蠵龟
  • 拉丁学名:Caretta caretta
  • 别称:红蠵龟、红海龟、灵蠵、灵龟、赤蠵龟、蠢汉龟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爬行纲
  • 亚纲:无孔亚纲
  • :龟鳖目
  • 亚目:曲颈龟亚目
  • :海龟科
  • :蠵龟属
  • :蠵龟
  • 亚种:2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称:Loggerhead
  • 同义学名:Caretta caretta olivacea
  • 同义学名:Caretta caretta gigas
  • 同义学名:Testudo caretta
  • 同义学名:Chelonia caretta olivacea
  • 同义学名:Caretta caretta

形态特徵

蠵龟体形较大,体长100-200厘米,背甲长740-870毫米,宽530-700毫米,壳高272-330毫米。呈心形,末端尖狭而隆起。头较大,宽127-180毫米,头背鳞片对称排列,前额鳞两对,其间常有1枚小鳞。顶鳞大,单枚,后缘中线常有纵裂纹。额顶鳞4-7枚;眶后鳞3-4枚,两颚相向钩曲,上颚稍长于下颚。下颚边缘无齿状突。下颚腹侧各有3-4枚颏片。
体表盾片镶嵌排列。颈盾宽短,单枚。个别标本分裂为二。椎盾5-6枚,肋盾一般5对,偶有一侧为4或6枚者。除间或有一侧肋盾为4枚而不与颈盾相接外,正常情况下第一对肋盾与颈盾相接。缘盾12对,仅1号标本为13对。最后一对缘盾间常有凹缺,与相邻缘盾一起略呈锯齿状。甲桥具3对下缘盾,其后缘无孔。四肢桨状,前肢前缘长430-850毫米,后肢前缘长270-350毫米,均具1-2爪。前肢前缘有一列起棱的大鳞,余皆不规则。
头背棕红色,头侧淡棕色,头腹及颚黄色。颈背色深。眼大,虹膜及眼周棕黑色。背甲棕红色,有不规则的土黄色或黑色斑纹。腹甲色浅,呈柠檬黄色,无斑纹。四肢背面亦为棕红色。
蠵龟蠵龟

栖息环境

蠵龟主要栖息于温水海域,特别是大陆架一带,经常出没于珊瑚礁中,也进入海湾、河口、鹹水湖等地。

生活习性

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及藻类为食。从捕获蠵龟排出的粪便,可见绝大部分为香螺的碎壳、厣,伊豆布目蛤壳及没有消化的寄居蟹的肢体残骸和鱼类的鳃盖骨、椎骨等。
青岛海产博物馆曾饲养过两只蠵龟,投以青鳞鱼,斑鰶、小黄鱼、带鱼、鲐鱼、星鲽、蛤仔、短蛸、长腕蛸、金乌贼,无针乌贼、对虾、日本鲟、弧边招潮蟹、天津漂蟹、宽身大眼蟹等,也喜食淡水的鲫鱼及中华绒毛蟹,可见蠵龟对食物的选择性不大。饲养中未发现食刺松藻、石莼、孔石莼、海带、裙带菜等海藻。
捕获的蠵龟背上常附生有红色及黑橄榄色的藻类、藤壶及茗荷儿。

繁殖方法

生活在太平洋的蠵龟主要在日本南部沿海繁殖。主要产卵场为日本的沖绳、鹿儿岛、熊本、德岛、爱知、神奈川、千叶县等沿海沙滩。产卵期5-7月。雌雄海龟在产卵场沿海岩礁间交配。雌龟夜间上岸在沙滩挖穴产卵。穴深数十厘米。每次产卵130-150枚,卵白色,球形。直径4厘米。产后用沙掩埋好卵再离去。雌龟在岩礁间休息2-3周,再一次产卵。产卵后用沙覆盖,在自然条件下经60天孵出仔龟。主要产卵场所为日本国熊本、鹿儿岛以及沖绳岛等沿海沙滩。

分布範围

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海域和印度洋中,包括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贝里斯、巴西、开曼群岛、中国、哥伦比亚、哥斯大黎加、古巴、赛普勒斯、多明尼加共和国、埃及、厄利垂亚、法国、希腊、格瑞那达、瓜德罗普岛、瓜地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尼西亚、以色列、义大利、牙买加、日本、利比亚、马达加斯加、墨西哥、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纳米比亚、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阿曼、巴拿马、菲律宾、波多黎各、圣露西亚、塞内加尔、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里兰卡、突尼西亚、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乌拉圭、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维京群岛。
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也见于上海长江口外海域,甚至黄浦江内。
蠵龟分布图蠵龟分布图

亚种分化

蠵龟(2亚种)
中文名称学 名分布
1
蠵龟巨型亚种
C. caretta gigas
太平洋和印度洋
2
蠵龟指名亚种
C. caretta caretta
大西洋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掠夺性的乱捕滥杀,滥挖龟卵,是西沙群岛海龟资源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据报导:“每年4-7月份大批渔民成群结队来西沙,尤以琼海县渔民为甚。他们不仅在海上撒网捕龟,而且上岛捉龟挖蛋。在每个岛屿附近的海面上都能看到捉海龟的渔船游弋。据介绍,过去海南岛也曾有过较多海龟,正是由于人们捕龟挖蛋,导致海南岛早在20年前就看不到海龟蹤影了。台湾省东海岸沙滩风景优美,可惜在人为捕杀破坏后,已几乎无海龟在此产卵。

保护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运用各种媒介,在驻岛机关、部队及民众中掀起保护西沙群岛生物资源重要性的宣传,特别要大力宣传严禁捕杀保护动物,宣传岛上与海洋里的资源归国家所有,宣传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来争牟取私利。
2. 加强西沙群岛资源管理 ①驻岛有关部门联合制订生物资源管理条例,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执行;
②取消海岛承包的错误做法;
③限制去西沙群岛的船只,凡进入西沙群岛的船只及人员必须执行上述条例,对进出船只严格进行检查是否有违反条例情况。
3. 加强渔政管理 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知法犯法要严惩。
4. 建立海龟自然保护区 在永乐群岛的中建岛和甘泉岛,宣德群岛的东岛和西沙洲建立4个海龟自然保护区,形成四角形的保护包围圈。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Ⅱ级保护动物。

相关知识

人工饲养蠵龟的营养缺乏症:生活在自然海域的蠵龟,正常情况下完全可以从食物中获得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营养。除非受伤、患病或有寄生虫寄生的情况下,捕食能力降低,会出现营养不良,个体消瘦。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蠵龟的食物种类相对较少,难以达到自然环境中的多样化,投餵饲料的数量或饵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蠵龟生活所需,大多数养殖的蠵龟会出现营养缺乏,主要有铁缺乏引起的贫血症;食物中钙、磷的失调,低钙高磷的食物可以刺激甲状腺分泌失调,导致骨质疏鬆;长期只投餵高蛋白质的动物性饵料,将会导致维生素A缺乏及其它营养障碍;另外,长期投餵易引起脂肪变性的饵料,如鲭(Scomber scombrus)、沙丁鱼(Surdina pilchardus)会引起各脏器机能低下、维生素E缺乏及血栓病。营养不良的个体抗病力降低,易受病菌侵蚀,产生综合症。龟鳖具有独特的免疫机制,营养状况、外界因素、年龄、抗原种剂以及佐剂等都会影响龟鳖的免疫应答。营养不良可引起龟鳖胸腺退化、脾脏萎缩,导致龟鳖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严重缺乏。在营养不良状态下,鳄龟(Cheiydra serpentina)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因而抑制迅速分裂细胞的新陈代谢,抑制细胞产物抗体等的合成。龟鳖的易感染性多因营养不良,如果改善饲养条件,可提高龟鳖的抵抗能力,使患病率下降,这说明营养、免疫、易感染疾病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係。
蠵龟生长缓慢或停止,外观上身体消瘦、腹甲微凹、眼睛下陷、肌肉萎缩,体重减轻,食量减少,反应迟钝,游动迟缓。尸体解剖发现血量减少,肌肉鬆弛,肝的颜色变淡,萎缩虚脱。
  1. 调整食物结构 投餵新鲜适口、易消化的食物,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以增加铁的摄入吸收,避免单一或不适饵料的长期投餵。食物中添加适量的鱼肝油和维生素D、 E,以利于钙的吸收和钙、磷在骨中的沉积,从而增强其机体防御能力。
  2. 提高饲养水温 在水温可控的条件下,以20-24℃为好。同时,加强海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