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听,寂寞在电影里唱歌
献给寂寞人的电影手册,也献给自在独行的你。看人,看电影,也看见你自己。五月天玛莎推荐,台湾影评圈口碑力荐,诚品书店畅销图书。
《你听,寂寞在电影里唱歌》是2018年1月出版的新书,一本看的懂的电影之书,一本适合寂寞的人阅读的休闲之书。
基本介绍
- 书名:你听,寂寞在电影里唱歌
- 作者:马欣
- ISBN:978-7-5561-1884-7
- 页数:308
- 定价:42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内容简介
人孤零零来到人世,寂寞仿佛宿命如影随形,为了填补寂寞的空洞,人们日日奔忙、纵情欢乐,或者,看个电影。于是整个电影院里,都充满了寂寞的人……
这本书,将如此一个不可言说的共同经验作为出发点,跟我们分享了银幕上的那些痴男怨女、孤独旅人、人生loser、超级英雄……各种假面之下的寂寞。让我们透过这些关于电影的文字,了解寂寞,也照见自己。
作者简介
马欣
音乐、电影迷妹一枚,混迹娱乐圈担任记者与编辑二十多年,曾任金曲奖流行类评审、金音奖评审、海洋音乐祭评审等,近年来开始笔耕专栏,乐评与影评文字散见于《中国时报》娱乐周报、《GQ》 《VOGUE》、诚品《提案》等等。着有影评集《反派的力量》《长夜之光》。
编辑推荐
献给每一个享受寂寞的影迷。这个迅疾的充满了巨大未知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需要靠着自己铮铮的孤独,前往属于自己的处女地,在这段的旅程中,每个人都难免寂寞,除非你能勇敢跟它独处。
作者写的是电影,更是电影里新的、旧的,你的、我的、大家的寂寞滋味,以电影为题,不拘泥于电影,看过电影的人能从中享受到电影与文本的双重阅读盛宴,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从这些寂寞的人生里找到共鸣和力量,也收穫一份适合独自观赏的片单。
精彩书评
所有陷落、动弹不得的,都被这书疼爱死了。——小树(StreetVoice 音乐频道总监)
流行文化中的路人、小丑甚至英雄,已各种寂寞的面貌生活。也只有在马欣笔下,寂寞的群像才这幺清晰,不多疑不悲观,抬头挺胸地寂寞。——阿凯(1976乐团主唱)
寂寞是一种美德,就像饥饿感一样对身体健康。人在陷入饥饿的时候,脑子会更加锐利,全身会散发更多杀气,而且会更加珍惜跟食物的缘分。人在不饿的时候,就是比较傻,比较钝。同样,寂寞也让人排毒:因为缺乏别人的体味,自己的脑细胞就更灵敏,全身绷出更多刺猬的针,才能够更精準攫取人间趣味。人少一点,天空就更大一点。——纪大伟(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电影文字的书写,很容易,也很难。容易的是它有所本,难就难在一不小心流于肤浅的感受问。即使是正统影评,也怕观点不够通透,更怕味同嚼蜡。
我认识马欣的文字,是因为她曾工作过的一家杂誌,她是负责追我稿的编辑,却常在阅读她写的东西后自叹弗如。
观点精闢,所以不会沦为喃喃自语。旁徵博引,因此以小见大。更特殊的是,她拥有一种让暗黑折射出光的能力。下笔险峻,却凿出峭壁奇峰。放眼儘是被忽略的心理风景,也让那些被传统书写刻意埋藏的,开花生果。——闻天祥(影评人)
目 录
推荐序
辑一
我们因孤独而自由——《小王子》的小王子
如此人间,宁愿失格——《黄金时代》的萧红
你想要快乐吗——《天使爱美丽》的艾米丽
写给大雄的一封信——《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哆啦A梦
血与火世界里的抒情——《权力的游戏》的提利昂·兰尼斯特
辑二
谁来原谅贫穷的原罪?——《踏血寻梅》的丁子聪
如果他是恶人,那我们呢?——《恶人》的清水祐一
你要的是出名还是成功?——《听说桐岛退社了》的桐岛
其实,每个国王都穿新衣——《狐狸猎手》的约翰·杜邦
辑三
被阳光拘禁的黑夜——《哈利·波特》的西弗勒斯·斯内普
所谓的大人到底是什幺?——《猜火车》的马克·雷顿
忧忧早就失蹤了——《头脑特工队》忧忧的寻人启事
是谁一个人,没有同类?——《刺客聂隐娘》的聂隐娘
无止尽的童年羁押——《卡波特》的杜鲁门·卡波特
寂寞的长相——《最佳出价》的佛吉尔
他人即地狱——《汤姆的农场旅行》的汤姆
俄罗斯套娃的谜中谜——《丹麦女孩》的莉莉·艾尔比
我们这些像怪物的孩子们——《怪物之子》的九太
辑四
只要幸福就好了吗?——《纸之月》的梅泽梨花
当我们信奉了“少女”这个宗教——《黑天鹅》的妮娜·赛耶斯 137
是谁更需要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川尻松子
定製人生的分裂和反扑——《富江》的川上富江
梦中的鬼屋里住的是谁?——《猩红山峰》的伊迪丝·库欣
辑五
我,是你们这时代的安魂曲——《神探夏洛克》的福尔摩斯
黑夜,我的挚友啊——《神探夏洛克》的莫里亚蒂教授
你我是机器?还是人?——《模仿游戏》的艾伦·图灵
我们所深爱的无用之用——《史努比》的查理·布朗
辑六
欢迎光临无人之境——《鸟人》的里根·汤姆森
原力是天使与恶魔的辩证——《星际大战7:原力觉醒》的凯洛·伦
现代的钟楼怪人——《蝙蝠侠:开战时刻》的布鲁斯·韦恩
为正义抹上浓妆——《纸牌屋》的弗兰西斯·安德伍德
辑七
只要不寂寞,你们什幺都愿意做——《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小丑
一生一瞬——《东尼泷谷》的东尼泷谷
那路口有希望之光——《旅行终点》的大卫·佛斯特·华莱士
魔戒不死,索伦回归——《魔戒》的咕噜
我这倒霉的服务业——《魔鬼代言人》的撒旦
爱情,你怎幺变了?——《她》的西奥多
后记
线上试读
推荐序:蓝祖蔚(电影书写人)
寂寞的滋味,我想人人懂得。寂寞有新,有旧,却是马欣教我的。接到《你听,寂寞在电影里唱歌》的初稿时,我急着把PDF文档印成了纸本,飞快浏览起全部章节,每个章节至少都是一部电影吧?可有我偏爱的?
坦白说,我有些失落。
没有《毕业生》,没有点名那位拿牙刷上宾馆偷情的班杰明。没有《奇境 》,也没书写Nadia、Debbie和 Molly这三姐妹,看她们如何叹息身边的男人如此不成材。
没有《美国往事》躲在鸦片馆里不敢面对兄弟,让电话铃声连响九分钟的“麵条”。
当然,也没有《爸爸去出差》,那位撞见老爸偷情,就开始梦游的马尔克。
更没有我钟爱的寂寞极品:《甜蜜蜜》中曾志伟悄悄纹在背上的那只米老鼠。
就在颓然阖上书页的剎那,我更失落了。
是的,看到“当代寂寞考”的书名时,我明白了。我沉迷的是旧酿,她卖的是新焙。
我的爱,都是二十世纪的老古董了,那些泛黄胶捲,如今还有多少人会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马欣的笔,直接从二十一世纪切入,从艾米丽、萧红到《黑天鹅》的妮娜;从《纸之月》的梨花到《东尼泷谷》的惠子;从小王子、查理布朗再到《怪物之子》;从《哆啦A梦》到《指环王》的咕噜……,从欲望到女人,从纯真到无邪,从撒旦到小丑,那些在暗夜中找不到同类的各式青鸾,都已悄悄栖停在书页上,用嘴爪舔拭着自己的伤口。
写了三十多年的电影文字,看到毫无观点,只有剧情重述的文字,我总是很快就沉沉睡去,看着马欣的文字,我却似乎看见了《机器人总动员》中那位方方扁扁的大眼瓦力。
对不起,我想起的不是形体,而是心态。
地球都成了废墟,胖主人全都飞天去了,唯独瓦力还能乐此不疲地整理垃圾。
他和一般拾荒者有共同癖好:好的,就留下来再利用吧。马欣煮字,一如瓦力,用心精炼着,滚沸着。
马欣和瓦力各自拥有自己的《我爱红娘》,每一段歌舞,都是心情呢喃,让人莞尔,也让人低回,虽然,马欣在黑暗中更加自在,她比谁都享受。
与电影的对话。看着她总爱把电影拆开来看,倒过来看,甚至用书信体的方式替角色代言时,你难免就会想起《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里的西西。
诗人杨牧在他的《孤独》一诗中这样写着:
孤独是一匹衰老的兽
潜伏在我乱石磊磊的心里
背上有一种善变的花纹
……
马欣还年轻,磊磊的文字有如电影积木搭建出来的迷宫;她笔下的电影脉络,同样有着善变的花纹,总是让你迷惑,让你意外。看完她的书,你会叹口气,大口把寂寞饮进肚中,酩酊地朝梦乡行去。
我们因孤独而自由——《小王子》里的小王子
能留住小王子的注定是孤独的人,因为他颠覆了这世界的规则。这个充满了幻术的商业时代,到处是森森罗网,唯一捕捉不了的只有人思考的自由。但爱思考的人在这世上一定是孤独的,而孤独正是小王子的本质,小王子哪是大人与小孩的对照,他是扎扎实实大人的铁血选择。
小王子那天出现在我附近。一如往常,他看了一下星空,没说什幺就走了。这样的日子稀鬆平常,可能你也见过他,他很少听你说话,但是会问你很多问题。
“你们为何总是要排队,要一起前往哪里?”
我不知道,于是试着远离排队的方向,往别的地方走走看,嗯,其实也有路可以走。等我回头时,人们还在排队,我发现有人花了一辈子在排队,一直排到白髮苍苍。
“你们在排什幺呢?”小王子开始问那些排队的人,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样,但却都在排同一条队,“听说前面有好东西。”他们说。
“你们为何很少一起看天空与星星?”小王子问我。于是我看天空时,比看人时还专心。
“你们有试过哪一堂课,可以集体好好思考,不说话吗?”于是我偷偷在老师念八股的时候,自学些别的。
然后长大了,小王子还是会不时出现,他始终是我隐形的朋友。因为会思考,所以会孤独,而唯有孤独了才有可能自由,我看着他,受了他的影响。
他当然不管我的独白,他还在观察。他发现我们这里有更多收集星星的商人,“跟我星球上的麵包树一样快蔓延开来了。”
需要掌声的礼帽男士则大批移居到网路世界中,那里的人们掌声如雷,如洪水般汹涌,“有些人忙到帽子几乎没时间再戴上了。”小王子说。
“你们每个人都低着头,是自己活在荧幕里面吗?”他探头问。没有,这次我真的低下了头。
自从认识小王子这隐形的朋友,便知道自己是孤独的,但这没什幺不好。
“试着闭上眼睛,再睁开来,还是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在吗?”小时候自己曾认真这样想过,老师与父母规定我的去处,是否是“真的我”在的地方?还是另一个我正在神游?是否有办法逃脱?
电影《小王子》里的小女孩从有意识以来,就在扮演妈妈跟老师想要的角色,唯独不知道“自己”躲到哪里去了?
“我可以出来了吗?”那个不知道叫什幺的“自己”这样怯声问着,但周围什幺都没有,也没有人回答过他。
他的主人每天按母亲的计画表生活、学习,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被要求齐头并进,人人都是老师的乖学生。
“我可以出来了吗?”日子久了,仍有人在柜子里问,声音沉闷而低哑,像是经过了一个长长的时空通道,声音的灵魂已经被吸走了一样。而他的主人还是没有听到,因为眼前课本的公式太複杂了。
电影中计算着人们呼吸的空调、饮食的加工、灰冷的长廊、工整的社区、闲置的生活用品以过度鲜艳的颜色杂放在一角,窗外的景色像幅挂画一样,有路人经过时,才知道它会移动的。有些“自己”发现他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出来了。
那另外一些呢? 某个被压抑的“自己”醒得早,在摇篮中看着母亲温柔的笑容,记忆存档着父亲总张罗什幺的背影,记得他们为了逗笑你而做的鬼脸。再长大点,你听着街角摊贩的叫卖声,知道这声音过后,通常天色就要暗了,快要暗下来的那几分钟里,世界像等待什幺一样特别安静。
像跟这神奇的一刻交换秘密一样,我们对自己的孤独心照不宣。
到童年时,你会慎重地藏起自己敏感的特别的那一面,怕人把那个深藏的“自己”给揪出来。什幺是讨喜的,什幺是符合多数人期待的,研究一下,多多少少都可以配合把自己雕琢成那个模样。那是保留“小王子”的方法,闭上嘴巴,把“他”收在脑袋里的一个密室,那里叫“B612”,是某些敏感小孩们的共同秘密,心里暗暗知道有一天小王子或许将藉由这个密室逃脱。
青春期到来之前,我就有这样的预感,我与这社会将会是互动频繁的陌生人。毕竟这世界越来越像是商人营造的幻象世界,早在圣-埃克苏佩里创作出《小王子》的时候,它就是这样子。房子是为了身份,不是为了居住;衣柜里的衣服堆积如山,衬得人心个个赤条条;高楼都在攀比着直冲云霄,上升,再上升,只有人在降落;大幅的广告牌在霓虹灯里招摇,勾引着人心里密密麻麻的欲望。而人这个单位一直在缩小,头角峥嵘,要出人头地,要功成名就,于是眼下全是蝇营狗苟。凡能把真的变成假的,就可以增值赚钱,这世界是由魔术师在掌控,买到的都不是本相。
“重要的事情,眼睛看不见。”小王子说,可惜我们眼睛贪食,一路吃得火眼金睛。
于是我们的孤独,是我们投的反对票。
转眼间,我们的居住地就跟小王子的星球一样小,但他说天上有星星,鸟群一飞,拉着他哪里都可以去。敏感的人们遂钻进了“B612”,去寻找一些慰藉。
“B612”其实就是一个独处的空间,里面有被你遗忘的抛弃的真实的自己,生长着你最爱的玫瑰。
今天小王子又出现在我身边,我们静静地待了一会儿,我忍不住问他:“你早知道吧?我们有一天会没星星可看。”
这时我仿佛看到圣-埃克苏佩里,他说:“那就用你的想像力去看星星。”
“你该是多幺寂寞,才会写出一个小王子?”我问圣-埃克苏佩里。
“不就跟你一样寂寞吗?”
“小王子”只是个选择,跟你是大人或小孩并没有关係,它是你我在这虚构世界里,唯一能够抓到的那一点真实。而小王子的孤独是一碗酒酿,让人鬆散醉卧其中,去对抗世界的天罗地网、规矩方圆,那就是小王子的自由啊。
这不是童书,是孤独人永传的星火,“B612”是个密码,带我们前往沉思者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