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德骅
陈德骅,1958年生,上海市普陀公安分局民警,陈德骅管辖的莲花公寓小区地处真北路汶水路,拥有2800余户1万余名居民,主要是来自普陀、长宁、闸北等五个区的动迁户,老年人多、困难群体多、外来人口多,违章搭建多。但在莲花公寓社区民警的岗位上,陈德骅一乾就是14个年头。在这14年里,他视平安为己任,视民众为亲人,默默坚守,甘于奉献,用自己的真诚与无私深深感动了莲花公寓的全体居民,更真切地谱写出一曲“警爱民、民拥警”的和谐篇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陈德骅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58年
- 职业:民警
- 信仰:共产党
- 性别:男
人物事迹
“折腾岗位”一留14年
莲花公寓小区的居委干部王阿姨清楚记得,1997年2月16日,居委会刚成立,陈德骅就到岗。上班第一周,他的办公室每天都有怒气沖沖的居民排队反映问题,诸如电煤不通、电视萤幕上一片“雪花”、一小时等不到一班公车等,道道都是难解的题。
陈德骅一边汇总居民反映的情况向上级汇报,一边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每户居民的家庭情况。他走访最勤、关照最多的,是小区里的孤老和独居老人。
一次日常巡逻,陈德骅目睹不寻常一幕:一个孩子不慎把咬了一半的饭糰掉在地上,想不到一位老人竟捡起饭糰,擦了几下就往嘴里送。“这个阿婆太可怜了。”陈德骅一路跟在老人身后,直到把她家的门牌号记在心里。这位独居老人姓杨,当年82岁,6名子女都不愿赡养,以致老人晚年凄凉。陈德骅主动承担责任,逐个找杨老太的子女谈话,忙活了大半年,却一个也说不通。他一气之下建议老人打官司告子女,还建议普陀区法院把法庭开进莲花公寓小区。经一番努力,终于让这6个子女共同出资把老人送进敬老院。此后,陈德骅每月都带妻女去看望杨老太,前几年老人离世时,也是陈德骅送她最后一程。
三年后,派出所领导体恤陈德骅工作辛苦,考虑让他调离这个“折腾岗位”。想不到,老人们闻讯集体到派出所“上访”,软磨硬缠要他留下。“再派一位优秀的民警接替?”“两个民警换他一个?”可老人说什幺也不同意,这一留就是14年。
“孤老儿子”收穫感动
莲花公寓小区共有19名孤老,他们都把陈德骅当作儿子。
腿脚不便的潘老伯,每月收入很少,陈德骅常常掏钱为他买生活用品、付医药费。陈德骅每周至少上门两三次,不是陪着看病,就是包干家务。一次老人患上开放性肺结核,陈德骅二话没说就从家里拿了一万多元钱,辗转几家医院,把老人送进医疗设备先进的隔离病房,救回老人一条命。
李老太患有精神病,不识字、不认路,生活不能自理,即使每天把家里的钥匙和地址挂在脖子里,也常常走丢。好几次,陈德骅深夜接到李老太又失蹤的电话,连忙起身赶到小区,连夜找到吓得发抖的老人。
陈德骅还发动社区力量,把小区保全、居委会干部、楼组长和党员编成4支志愿者队伍,让他们分别与社区里的2300名孤老和独居老人结对,保证他们遇到困难时“有人喊得应”,许多老人无以回报,都立下遗嘱要把房子和财产留给这个“民警儿子”。但他总是耐心说服,劝老人把遗产捐给国家。然而,也有唯一收下的财产,就是一位老人留下的钻戒。当然,这枚钻戒已上交单位纪委。“如果拒绝了老人,就会让他在世上留下一桩憾事”。老陈如是说。
儘管付出许多,但陈德骅觉得收穫更大。他常常说:“老人实在可爱。”他每年夏天都要给孤老送三次西瓜,每次买40个。每回挨家挨户送上门,总有个爱捡垃圾的高妈妈紧随其后,提着一袋冷饮“慰问”他。陈德骅劝高妈妈别破费,高妈妈却生气地说:“你送西瓜,我送冷饮,这叫鼻涕往嘴巴里淌——顺流!”
还有一件趣事。一名阿婆曾在公车上摔成右肩粉碎性骨折,右臂从此不能举起,成了“独臂孤老”。阿婆请“儿子”陈德骅帮忙张罗打官司的事,自己却绑着绷带当社区志愿者,逢人就说:“烦人的事交给‘儿子’处理,我帮他为社区服务。”
自掏20万元为孤老
派出所同事帮陈德骅算过账,他在岗14年,自费为老人和社区困难民众花的钱加起来不止20万元。除了每年夏天送西瓜、中秋组织出游、除夕请吃年夜饭等“固定项目”,他还常常为孤老垫付医药费,平时塞点生活费。
自己的钱,陈德骅并不看重,有一句话他常常挂在嘴边:“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换了你也会这样做。”可他特别喜欢说别人为他“免单”的事:一次中秋节前,他计画带孤老半日游,和一家公车队商量包车事宜,车队队长很受感动,一口答应“大巴供你们免费用一天”;一次带老人们游东方明珠,陈德骅觉得票价有点贵,和视窗工作人员讨价还价,负责人见出行者都是老人,分文未收便打开绿色通道;他的“团队”在“老字号”吃小笼包时甚至享受了八折优惠,到城隍庙游览也有商家给老人送免费礼物……
这些点点滴滴,陈德骅常常讲给妻子和女儿听。作为公安民警的妻子,她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为了陈德骅上班方便,全家人把房子从杨浦区换到普陀区志丹苑,可妻子上班的路远了许多。前几年家里买车时,陈德骅没有选女儿喜欢的小轿车,而是买了一辆11人座、看起来“笨头笨脑”的麵包车,女儿上学很少用车,陈德骅却经常开车为老人办事。
拥有幸福家庭、享受天伦之乐,是人生最大的福,可是许多不幸的孤老无法享受这份幸福。陈德骅认同妻子的说法:“我们既然在他们身边,就要儘可能像对待自己双亲一样,让他们也感受到一份亲情。”2012年春节到了,夫妻俩又张罗陪19名孤老过春节:除夕夜,买点好菜,在居委会陪他们吃一顿;大年初一,每人送一份蹄胖加蔬菜……
用心打造“爱”的社区
十多年来,陈德骅同志不管是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社区民警,还是成为了“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在社区居民们眼里,他永远是那个心繫百姓、一心为民的“陈警官”。前不久,刚刚荣获2011年度上海市“十佳”优秀社区民警的他,还没来得及和家人分享获奖的喜悦,便匆匆放下奖盃,直奔他所工作的社区。然而,人毕竟不是铁打的。走访、护校、值班、清查……连续多日的加班加点,一直没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下,使他高血压的老毛病又犯了。医生说,这都是累出来的,一定得住院。可他却说:“医生,你就给我配点药吧!社区里还有很多事,我放不下啊!”
陈德骅放不下的,是刚刚接到的一个电话——小区里一名孤老突然情绪失常。于是,顾不上看病的他说着便离开医院,赶到了孤老家中。患病的是家住138号602室的顾厚芬老人,不知受了什幺刺激,又吵又闹,情绪十分激动,一旁的居委干部束手无策。看到这一情况,陈德骅一边耐心地劝导老人,一边立即寻找老人的家属。终于,老人的家属及时赶到,老人的情绪也渐渐稳定了下来。而拖着疲惫的身躯,陈德骅也再次累倒,这次他终于拗不过医生,住进了医院。然而他的心,却时刻牵挂着“莲花”,牵挂着那些社区“亲人”。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如今,莲花公寓的居民们仍在时刻感受着“陈警官”带给他们生活的点滴变化——小区的治安更好了,环境更美了,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言传身教和积极带动下,居民之间自髮结成了几百对的帮困对子,在他的奔走倡议下,莲花公寓更是创建了“夕阳红助残扶弱工程”,专门为小区里情况特殊的孤老、重度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在这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早已蔚然成风。居民们都说,我们要和陈警官一起,打造一个满溢着“爱”的社区!
18年如一日“比坚持更持久的是热爱”
在担任普陀区莲花公寓社区民警的18年里,陈德骅时刻牢记着人民警察的宗旨和使命,诚心待民,真心为民。并且创造了“一、二、三、四”工作法,数年来扎根社区,心繫百姓,双脚踏遍千家门,一腔热情暖民心。截至目前,陈德骅共完成社区441对不同类型家庭的结对帮困工作。
18年里有人问他,是什幺样的动力让你坚持下来。陈德骅坦言,我不是坚持,而是自然而然,喜欢做。坚持需要咬紧牙关,而且也不会坚持很久,而做自己愿意、喜欢做的工作,一切就顺其自然。
个人荣誉
2010年中华孝亲敬老楷模;
2012年全国公安机关最美警察、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範、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成绩突出个人
2014年 入选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