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是一部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于2015年12月7日起在央视科教频道和江苏卫视同步开播。该片是第一部以见证、亲历以及探寻南京大屠杀浩劫的外国人视角来表现的作品。
该片是第一部以见证、亲历以及探寻南京大屠杀浩劫的外国人视角来表现的作品。摄製组遍访约翰·马吉等外国亲历者的后人和海外收藏机构,找到大量一手珍贵史料,部分系首度披露。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以当曾经在南京的西方亲历者、侵华日军老兵、日本普通民众及历史学者为视角,利用大量亲历者的原始资料和珍贵历史文献档案还原历史,揭示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纪录片主要人物包括: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国籍代理院长明妮·魏特琳,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南京金陵大学鼓楼医院美国籍医生罗伯特·威尔逊,金陵大学教授、美国籍历史学家贝德士,在江南水泥厂保护难民的丹麦人辛德贝格,原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作者松冈环,日本都留文科大学教授、历史学家笠原十九司。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 集数:10集
- 类型:纪录片
- 首播时间:2015年12月7日
剧情简介
纪录片讲述了和南京大屠杀息息相关的10位外国人的故事,不少珍贵史料首次披露。这也是第一部以见证、亲历以及探寻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剧的外国人视角来表现的作品。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 首播时间 | 播出时间 |
央视科教频道 | 2015年12月7日 | 22:00 |
江苏卫视 | 2015年12月7日 | 17:40 |
台前幕后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全国首播
2015年12月6日,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首映式在南京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出席首映式,并向与会的南京大屠杀倖存者代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中外青年学生代表赠送了这部纪录片的影像资料。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是第一部以见证、亲历以及探寻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剧的外国人视角来表现的作品。该片以当年留在南京的西方亲历者、勇于反省日本战争罪责的侵华老兵和积极探寻历史真相的日本普通民众以及历史学者的第一视角,从当下切入,用大量当事人的原始材料和文献档案来还原历史、揭示真相。主创团队分成7个摄製组,历时近半年,奔赴美国、日本、德国、丹麦等国家,遍访当年几位外国亲历者的后人,搜寻第一手史料。
专家认为,该片不仅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西方亲历者的视角既是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创作的首创,更突显了其客观性,反证历史真实。
《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由江苏广电总台出品,7日起,该片在央视科教频道和江苏卫视同步播出,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教育频道、国际频道等平台也在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前后播出这部纪录片。
分集剧情
第一集
约翰·马吉:屠城影像记录者
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血腥屠杀30万人民。约翰·马吉作为牧师派驻中国,在中国经历了南京沦陷的残酷的一切。他真实地拍摄和记录了在1937年地狱般的杀戮时刻。约翰·马吉将胶片交给乔治·费奇,他带着胶片乘坐日本军列前往上海,与田伯烈一起编辑视频送往美国。马吉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出庭作证,向法庭陈述南京的所见所闻。
第二集
明妮·魏特琳:生命孤岛中的守护神
明妮·魏特琳,美国基督会在中国的女传教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积极营救中国难民,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这使得她们避免了被日军送到军队慰安所和军营而遭受日本士兵性奴役的危险被称作华小姐的魏特琳成了全南京城里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使"。
第三集
乔治·费奇:暴行真相的揭示者
这样一位美国人,出生于中国,除了回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和养老,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度过。身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总干事,南京大屠杀发生时54岁的他,选择留下。他在那场浩劫中救助了许许多多中国难民。当挚友约翰·马吉牧师将偷偷拍摄的记录南京大屠杀影像的胶片交到他手中时,他不顾生命危险、毅然将胶片偷运出日军层层封锁的南京城。
第四集
约翰·拉贝:南京浩劫的见证者
约翰·拉贝,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30年,拉贝被西门子上海总部任命为南京分公司经理。1934年,为了得到德国政府的资助开办德语学校,拉贝加入纳粹党。日本侵华后,战火很快波及到南京。1937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正式成立,拉贝任主席。南京沦陷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了大约25万中国难民。
第五集
罗伯特·威尔逊:为南京缝合创伤
1937年冬天,在南京超过30万中国人在日军的屠刀下遇难,成千上万死里逃生的难民身负刀伤、枪伤和烧伤,危在旦夕,罗伯特·威尔逊是当时南京城里唯一的外科医生。南京鼓楼医院是罗伯特·威尔逊当时工作的地方,罗伯特·威尔逊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他甚至能写出中英文对照的讲义,原来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罗伯特·威尔逊的工作很是繁重,他为了坚持做手术,甚至给自己身体打激素。罗伯特·威尔逊在南京期间写了好多的书信,而那段历史却是那些不愿再想起的痛苦回忆。对于他的子女,他是个英雄,而那段历史又是那幺的惨烈。
第六集
贝德士:为历史作证
贝德士(Bei Deshi, Miner Searle Bates,1897 ~ 1978)华美国传教士和宣教学学者,在金陵大学历史系任教,曾任金陵大学副校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和拉贝、马吉等筹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参与救援难民的工作。他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指出日军在南京城犯下的魔鬼罪行。
第七集
辛德贝格:在南京的106天
2000年4月,一位白髮苍苍的老人长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石碑前忏悔,他就是原侵华日军老兵之一的东史郎,为了良知与正义公开忏悔,真诚谢罪,并与妄图否认和篡改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进行不懈斗争。
第八集
东史郎:一个人的忏悔
东史郎曾参与过1937年12月开始的南京大屠杀暴行,在1945年向中国军队投降后返回日本。1987年,他把在南京期间的见闻整理为《我们的南京步兵联队—一个召集兵体验的南京大屠杀》并加以出版,即着名的《东史郎日记》。日记向中国人民谢罪,无情地揭露日军当年的残暴行径。
第九集
松冈环:与受难者同行
笠原十九司,1944年生,现为日本都留文科大学教授。在日本历史学界,笠原十九司教授是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笠原十九司收集了日本国内否定派有关否认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书籍,这些错误百出、前后矛盾的资料成为他的研究靶子。作为一名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学者,笠原十九司至今已经出版了个人专着13部。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
第十集
笠原十九司:还原历史的人
笠原十九司,日本历史学者。他被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称为“卖国贼”,却又同时接受着来自国际的讚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