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那些事儿: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那些事儿: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唯 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着《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那些事儿:三国两晋南北朝
- 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 页数:351页
- 开本:16
- 作者:《线装经典》编委会
- 出版日期:2010年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41542718, 7541542717
-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那些事儿:三国两晋南北朝》:煮酒论英雄
三顾茅庐
赤壁鏖战
千里走单骑
挥泪斩马谡
王恺石崇斗富
八王之乱
清谈误国
王与马共天下
王猛扪虱谈天下
淝水之战
侯景之乱
陈后主亡国
三顾茅庐
赤壁鏖战
千里走单骑
挥泪斩马谡
王恺石崇斗富
八王之乱
清谈误国
王与马共天下
王猛扪虱谈天下
淝水之战
侯景之乱
陈后主亡国
图书目录
三国
董卓乱政
积蓄实力,闻达乱世
抓住时机,率兵入京
趁乱弄权,祸国殃民
火烧洛阳,对抗联盟
曹操初露锋芒
个性不羁,少年机智
惩处恶霸,初显身手
独力西征,虽败犹荣
王允计诛董卓
乱臣当道,国无宁日
拉拢吕布,诛杀国贼
举措失当,引火烧身
鬼才谋士贾诩
一言转乾坤
智胜曹孟德
曹营献奇谋
吕布白门楼被斩
反覆无常,屡搅战局
偏听则信,命断白门楼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施计迎献帝
挟天子迁都许昌
刘备贩履怀大志
家世没落,贩履织席
胸怀大志,乱世发迹
代领徐州,暂得立足
曹刘煮酒论英雄
刘备势单,投奔曹操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放虎归山,终留遗患
好谋无断袁本初
名门望族,交游广泛
称雄乱世,拥兵自立
好谋无断,坐失良机
曹操官渡胜袁绍
解围白马,对峙官渡
以少敌多,等待战机
奇袭乌巢,曹操大胜
曹操败乌桓一统北方
兄弟失和,败逃辽西
追击二袁,远征乌桓
肃清袁氏,统一北方
蔡文姬归汉
生不逢时的绝世才女
心繫故土,文姬归汉
整理书稿,避世隐居
郭嘉足智惜早亡
智谋过人人曹营
屡献奇计定北方
天妒英才惜早亡
孙策定江东
绝世无双好孙郎
雄踞江东,颇得人心
惨遭暗杀,英年早逝
刘备三顾茅庐
依附他人,壮志难酬
两拜诸葛皆扑空
三拜诸葛,隆中对策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表清谈丢“江山”
名列八俊,仕途坎坷
统领荆州,拥兵自重
胸无大志,溺妻失地
雄姿英发周公谨
自古英雄出少年
生死之交结姻亲
殚精竭虑为东吴
孙刘结盟抗曹
曹操南下,江东告急
诸葛亮说孙权
孙权坚定联刘决心
赤壁之战
刘备借荆州
占据公安,又添新愁
商借荆州,一借无还
凤雏佐汉取益州
凤雏庞统,才能出众
深谋远虑,佐汉取益
君臣相得,雒城折翼
曹操统一关西
南伐失利,转战关西
冲破潼关,步步为营
施离间计,智取关西
孙权曹操争淮南
争夺淮南,战线东移
濡须对峙,皖城失守
张辽威震逍遥津
刘备得汉中
初战不利,成都搬救兵
虚张声势,勇夺定军山
赵子龙一身是暇
相见恨晚,情同手足
侠胆英豪,忠心护主
直言敢谏,高风亮节
襄樊之战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吕蒙施计,关羽大意失荆州
“刮目”看吕蒙
人小鬼大,果敢有识
事主东吴,豪气沖天
一介武夫,终成儒将
忠义双全的关羽
义薄云天,彰显实力
千里单骑,忠心不二
万古留名,瑕不掩瑜
勇猛张飞残暴招灾
英勇豪爽义佐刘
长坂桥吓退曹军
惜英雄知才礼遇
事未竟身首异处
曹丕洛阳称帝
争宠夺势,如愿以偿
献帝退位,曹丕建魏
曹植七步成诗
才高八斗,文学天才
不拘小节,失宠失意
为兄所嫉,七步成诗
刘备称帝伐吴
为雪前耻,执意伐吴
獍亭相持,进退维谷
火攻连营,蜀军惨败
忧虑成疾,临终託孤
孙权建吴
豪杰少年,初领江东
雄韬伟略,力据东吴
审时度势,建立吴国
诸葛亮兴蜀结吴
振兴蜀汉,依法治国
集思广益,任人唯贤
邓芝出使,蜀吴复盟
诸葛亮七擒孟获
亲历亲为,南征平乱
七擒七纵,收服人心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呈出师表,首征祁山
痛失街亭,北伐告败
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之死
秋风五丈原
司马懿巧探孔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禅丧国乐不思蜀
子不如父,贤臣辅政
昏聩无能,断送江山
乐不思蜀的败家子
高平陵政变
两臣辅政,互相排挤
勾心斗角,司马装病
起兵夺权,曹爽被杀
司马昭之心
霸道横行,独揽朝政
野心实干家,功过自评说
曹魏名将邓艾
混迹乱世,口拙才高
偶遇伯乐,改变际遇
智谋双全,灭蜀元勛
居功自傲,蒙冤而死
孙权晚年残暴误国
前半生英明的君主
后半生多疑的暴君
两宫之争,立储遗祸
诸葛恪征魏惹民怨
少有才名,机智敏捷
仕途通畅,颇有作为
刚愎自用,盲目征魏
竹林名士阮籍
蔑视权贵,特立独行
放蕩不羁,不拘礼法
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诸葛恪征魏惹民怨
少有才名,机智敏捷
仕途通畅,颇有作为
刚愎自用,盲目征魏
竹林名士阮籍
蔑视权贵,特立独行
放蕩不羁,不拘礼法
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两晋十六国
司马炎称帝
温和守成的开国皇帝
灭吴成功,三国归晋
声色犬马,贪逸好色
堕泪碑前悼羊枯
宅心仁厚,开诚布公
蓄志灭东吴
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三国归晋
无法阻止的统一趋势
摧枯拉朽,灭亡蜀汉
灭吴除暴,晋统天下
太康盛世
重视农业,复甦经济
盛世之光重现,太康之名永传
周处浪子回头
纵情肆欲,为祸乡里
周处除“三害
浪子回头,留名青史
王恺石崇斗富
穷奢极欲,世风日下
豪门斗富,轰动京城
白痴晋惠帝
弱智低能的太子
司马衷答题
傀儡一生,空留笑谈
兇悍皇后贾南风
名门之后,家世显赫
貌丑无德,心狠手辣
乱世毒后,独揽朝政
废黜太子,引起众怒
八王之乱
谋杀太子,触犯众怒
诸王作乱,祸国殃民
王衍清谈误国
出身名门,才华横溢
淡泊名利,清高儒雅
崇尚清谈,任人唯亲
不思抗敌,国破身亡
流民大起义
天灾人祸,流民遍野
绵竹结营,聚众起义
对抗官府,深获民心
匈奴刘渊反晋建汉
精通汉学,文武双全
託名汉嗣,进兵中原
刘渊称帝,进攻晋都
……
两晋文化
南北朝
南北朝文化
董卓乱政
积蓄实力,闻达乱世
抓住时机,率兵入京
趁乱弄权,祸国殃民
火烧洛阳,对抗联盟
曹操初露锋芒
个性不羁,少年机智
惩处恶霸,初显身手
独力西征,虽败犹荣
王允计诛董卓
乱臣当道,国无宁日
拉拢吕布,诛杀国贼
举措失当,引火烧身
鬼才谋士贾诩
一言转乾坤
智胜曹孟德
曹营献奇谋
吕布白门楼被斩
反覆无常,屡搅战局
偏听则信,命断白门楼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施计迎献帝
挟天子迁都许昌
刘备贩履怀大志
家世没落,贩履织席
胸怀大志,乱世发迹
代领徐州,暂得立足
曹刘煮酒论英雄
刘备势单,投奔曹操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放虎归山,终留遗患
好谋无断袁本初
名门望族,交游广泛
称雄乱世,拥兵自立
好谋无断,坐失良机
曹操官渡胜袁绍
解围白马,对峙官渡
以少敌多,等待战机
奇袭乌巢,曹操大胜
曹操败乌桓一统北方
兄弟失和,败逃辽西
追击二袁,远征乌桓
肃清袁氏,统一北方
蔡文姬归汉
生不逢时的绝世才女
心繫故土,文姬归汉
整理书稿,避世隐居
郭嘉足智惜早亡
智谋过人人曹营
屡献奇计定北方
天妒英才惜早亡
孙策定江东
绝世无双好孙郎
雄踞江东,颇得人心
惨遭暗杀,英年早逝
刘备三顾茅庐
依附他人,壮志难酬
两拜诸葛皆扑空
三拜诸葛,隆中对策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表清谈丢“江山”
名列八俊,仕途坎坷
统领荆州,拥兵自重
胸无大志,溺妻失地
雄姿英发周公谨
自古英雄出少年
生死之交结姻亲
殚精竭虑为东吴
孙刘结盟抗曹
曹操南下,江东告急
诸葛亮说孙权
孙权坚定联刘决心
赤壁之战
刘备借荆州
占据公安,又添新愁
商借荆州,一借无还
凤雏佐汉取益州
凤雏庞统,才能出众
深谋远虑,佐汉取益
君臣相得,雒城折翼
曹操统一关西
南伐失利,转战关西
冲破潼关,步步为营
施离间计,智取关西
孙权曹操争淮南
争夺淮南,战线东移
濡须对峙,皖城失守
张辽威震逍遥津
刘备得汉中
初战不利,成都搬救兵
虚张声势,勇夺定军山
赵子龙一身是暇
相见恨晚,情同手足
侠胆英豪,忠心护主
直言敢谏,高风亮节
襄樊之战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吕蒙施计,关羽大意失荆州
“刮目”看吕蒙
人小鬼大,果敢有识
事主东吴,豪气沖天
一介武夫,终成儒将
忠义双全的关羽
义薄云天,彰显实力
千里单骑,忠心不二
万古留名,瑕不掩瑜
勇猛张飞残暴招灾
英勇豪爽义佐刘
长坂桥吓退曹军
惜英雄知才礼遇
事未竟身首异处
曹丕洛阳称帝
争宠夺势,如愿以偿
献帝退位,曹丕建魏
曹植七步成诗
才高八斗,文学天才
不拘小节,失宠失意
为兄所嫉,七步成诗
刘备称帝伐吴
为雪前耻,执意伐吴
獍亭相持,进退维谷
火攻连营,蜀军惨败
忧虑成疾,临终託孤
孙权建吴
豪杰少年,初领江东
雄韬伟略,力据东吴
审时度势,建立吴国
诸葛亮兴蜀结吴
振兴蜀汉,依法治国
集思广益,任人唯贤
邓芝出使,蜀吴复盟
诸葛亮七擒孟获
亲历亲为,南征平乱
七擒七纵,收服人心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呈出师表,首征祁山
痛失街亭,北伐告败
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之死
秋风五丈原
司马懿巧探孔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禅丧国乐不思蜀
子不如父,贤臣辅政
昏聩无能,断送江山
乐不思蜀的败家子
高平陵政变
两臣辅政,互相排挤
勾心斗角,司马装病
起兵夺权,曹爽被杀
司马昭之心
霸道横行,独揽朝政
野心实干家,功过自评说
曹魏名将邓艾
混迹乱世,口拙才高
偶遇伯乐,改变际遇
智谋双全,灭蜀元勛
居功自傲,蒙冤而死
孙权晚年残暴误国
前半生英明的君主
后半生多疑的暴君
两宫之争,立储遗祸
诸葛恪征魏惹民怨
少有才名,机智敏捷
仕途通畅,颇有作为
刚愎自用,盲目征魏
竹林名士阮籍
蔑视权贵,特立独行
放蕩不羁,不拘礼法
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诸葛恪征魏惹民怨
少有才名,机智敏捷
仕途通畅,颇有作为
刚愎自用,盲目征魏
竹林名士阮籍
蔑视权贵,特立独行
放蕩不羁,不拘礼法
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两晋十六国
司马炎称帝
温和守成的开国皇帝
灭吴成功,三国归晋
声色犬马,贪逸好色
堕泪碑前悼羊枯
宅心仁厚,开诚布公
蓄志灭东吴
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三国归晋
无法阻止的统一趋势
摧枯拉朽,灭亡蜀汉
灭吴除暴,晋统天下
太康盛世
重视农业,复甦经济
盛世之光重现,太康之名永传
周处浪子回头
纵情肆欲,为祸乡里
周处除“三害
浪子回头,留名青史
王恺石崇斗富
穷奢极欲,世风日下
豪门斗富,轰动京城
白痴晋惠帝
弱智低能的太子
司马衷答题
傀儡一生,空留笑谈
兇悍皇后贾南风
名门之后,家世显赫
貌丑无德,心狠手辣
乱世毒后,独揽朝政
废黜太子,引起众怒
八王之乱
谋杀太子,触犯众怒
诸王作乱,祸国殃民
王衍清谈误国
出身名门,才华横溢
淡泊名利,清高儒雅
崇尚清谈,任人唯亲
不思抗敌,国破身亡
流民大起义
天灾人祸,流民遍野
绵竹结营,聚众起义
对抗官府,深获民心
匈奴刘渊反晋建汉
精通汉学,文武双全
託名汉嗣,进兵中原
刘渊称帝,进攻晋都
……
两晋文化
南北朝
南北朝文化
文摘
王允计诛董卓
讨董联盟瓦解之后,独揽大权的董卓更加肆无忌惮。他完全无视汉献帝,随意羞辱文武百官,大肆压榨、迫害百姓,使得全国各阶层都对他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声中,董卓终于被诛杀,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担任刬除董卓这一历史重任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便是司徒王允。
乱臣当道,国无宁日
讨董联盟形成后,董卓将自己一手扶持的汉献帝胁迫到长安,并自比为周朝丞相姜尚,让汉献帝也称自己为“尚父”。他进出都使用天子仪仗,上朝不行君臣之礼,肆无忌惮,同时任人唯亲,对自己的亲族大肆封官,连刚出生的小孩都被封为侯。他生活糜烂、声色犬马,在离长安二百五十里的郦坞大兴土木,修筑宫殿,该宫的奢华程度比皇宫有过之而无不及。董卓将抢掠来的无数金银财宝和美女、彩帛、粮食等尽藏于此,仅囤积的粮食便足够其亲族吃上三十年。
由于董卓残暴不仁、荒淫无道、喜怒不测,在文武百官面前肆意杀人,其兇残让人毛骨悚然,所以朝中众臣尽皆胆寒、担惊受怕,人心惶惶。时局已到了“董卓不除,国无宁日”之境。
董卓生性兇残,对自己的心腹一样残忍、暴虐,他的义子吕布身为亲卫,处处对董卓照看周到,可董卓经常对吕布大发雷霆。有一次,吕布因事顶撞了董卓,董卓盛怒之下随手拿起一把戟投向吕布,多亏吕布身手敏捷,武艺精 湛,躲闪得快,才未受伤。之后,吕布立即向董卓赔罪,这才得到董卓的原谅。不过,此事之后,吕布便对董卓怀恨在心。
拉拢吕布,诛杀国贼
董卓横行无忌、恶行不断之时,朝廷里有一个人正在私下谋划,等待时机除掉他。此人便是司徒王允。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一带)人。王允出身于官宦世家,在汉献帝时出任司徒、尚书令等职。他对董卓的倒行逆施、狂妄自大极度不满,决意除掉董卓,为民除害。王允颇有心计,他知道自己是一介文官,势单力孤,假如明里和董卓对着干,无疑是自寻死路,所以他决意韬光晦迹,等待机会。
通过对董卓的阿谀奉承,王允渐渐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而他诛董的準备也越来越充分。但是王允清楚,董卓不是无能之辈,身边随从众多,防卫严密,加上他自己更是武艺高强,如果不谨慎从事,一不小心便有家破人亡之祸。所以,王允打算在董卓集团的内部找一名内应,里应外合,如此万无一失,使董卓猝不及防。
王允探知董卓与吕布间矛盾重重,便有心劝说吕布共诛董卓。有一天,他在密室里会见吕布,对吕布许下高位显爵的承诺,想让吕布做内应,合力除掉董卓。
吕布早已对董卓生了杀心,但是碍于自己是他的义子,弒父恐怕招致他人议论,因此犹豫不决,对王允说:“我欲杀老贼,但顾念父子之情,难于下手。”王允笑答:“将军姓吕,他姓董,这算什幺父子,再说掷戟之时,他可曾顾念父子之情?”
听完王允这番话,吕布又回想起自己的宠妾曾经被董卓强占。顿时,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他气愤难当地说:“若不是司徒大人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几乎自误!”随后他举剑盟誓:“不杀董贼,誓不为人。”王允又叮嘱吕布:“此事关係重大,切勿走漏风声!”然后,两人商定了诛董的具体行动计画。
初平三年(192),汉献帝大病初癒,在未央宫设宴款待文武百官,董卓大摇大摆地前往赴宴。为了防止不测,他命亲卫紧跟在两旁,并让吕布执戟紧随其后,然后便像平常一样飞扬跋扈地朝宫门走去。他不知道,一个精心策划的陷阱正在等着他。
董卓刚一跨进宫门,早已埋伏在宫门里的李肃便举枪来刺。董卓贴身穿有铁甲,所以只受了点轻伤。他一面避枪,一面大叫吕布救他。吕布上前,拿出诏书,大声读道:“皇帝有诏,诛杀奸贼董卓。”董卓见吕布出卖自己,恼羞成怒,大骂:“狗奴才,你敢……”话音未落,吕布上前一戟命中董卓咽喉,结果了他的性命。
长安百姓听闻董卓已死,皆奔走相告。董卓被弃尸街头,有人在他的肚脐处插上灯芯,点起了天灯。董卓作恶多端,残暴不仁,最终不得好死,实属罪有应得。
举措失当,引火烧身
董卓死后,凉州兵群龙无首,成了一盘散沙。凉州兵战斗力强,对董卓忠心耿耿,怎样处置他们是摆在东汉朝廷和王允面前的一个难题。按照王允的想法,解散凉州兵是彻底扫除董卓势力的最好办法。但是,他没有料到,危险正离他越来越近。
王允欲解散凉州兵的讯息刚刚传开,便流言满天飞。有人说,王允解散凉州兵后会将他们一一捕杀;还有人说,王允要蕩平凉州,以绝后患。一时之间,整个凉州城陷入一片惊恐之中。
凉州兵大都对王允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既然难逃一死,还不如起来抗争一下,或许还能有条活路。李催和郭汜是当时凉州军中威望最高的将领。他们即刻集合全部凉州兵,打出为董卓报仇的旗号,声势浩蕩地攻向长安。朝廷的士卒本就对彪悍粗犷的凉州兵心有惧意,现 在见他们士气如虹,情绪激动,心下尽皆骇然,刚与凉州兵交战,便阵形大乱,很快就被杀得落荒而逃,大败而归。李催、郭汜的军队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不久便占领了长安。
吕布见形势危急,急忙叫王允一起出逃,但被王允拒绝了。最后,王允被李傕、郭汜处死。汉献帝痛心不已,百姓也十分悲痛,他们原盼着王允能安抚四方、平定乱世,而今是没有希望了。
王允韬光晦迹,暗中密谋,最终除掉了祸国殃民的董卓,有功于国家社稷。但是他掌权之后,举措失当,逼反凉州兵,最后死在李催、郭汜手里,实在让人感慨。
但是,东汉的统治日益腐朽,积重难返,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以王允一己之力岂能回天?
讨董联盟瓦解之后,独揽大权的董卓更加肆无忌惮。他完全无视汉献帝,随意羞辱文武百官,大肆压榨、迫害百姓,使得全国各阶层都对他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声中,董卓终于被诛杀,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担任刬除董卓这一历史重任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便是司徒王允。
乱臣当道,国无宁日
讨董联盟形成后,董卓将自己一手扶持的汉献帝胁迫到长安,并自比为周朝丞相姜尚,让汉献帝也称自己为“尚父”。他进出都使用天子仪仗,上朝不行君臣之礼,肆无忌惮,同时任人唯亲,对自己的亲族大肆封官,连刚出生的小孩都被封为侯。他生活糜烂、声色犬马,在离长安二百五十里的郦坞大兴土木,修筑宫殿,该宫的奢华程度比皇宫有过之而无不及。董卓将抢掠来的无数金银财宝和美女、彩帛、粮食等尽藏于此,仅囤积的粮食便足够其亲族吃上三十年。
由于董卓残暴不仁、荒淫无道、喜怒不测,在文武百官面前肆意杀人,其兇残让人毛骨悚然,所以朝中众臣尽皆胆寒、担惊受怕,人心惶惶。时局已到了“董卓不除,国无宁日”之境。
董卓生性兇残,对自己的心腹一样残忍、暴虐,他的义子吕布身为亲卫,处处对董卓照看周到,可董卓经常对吕布大发雷霆。有一次,吕布因事顶撞了董卓,董卓盛怒之下随手拿起一把戟投向吕布,多亏吕布身手敏捷,武艺精 湛,躲闪得快,才未受伤。之后,吕布立即向董卓赔罪,这才得到董卓的原谅。不过,此事之后,吕布便对董卓怀恨在心。
拉拢吕布,诛杀国贼
董卓横行无忌、恶行不断之时,朝廷里有一个人正在私下谋划,等待时机除掉他。此人便是司徒王允。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一带)人。王允出身于官宦世家,在汉献帝时出任司徒、尚书令等职。他对董卓的倒行逆施、狂妄自大极度不满,决意除掉董卓,为民除害。王允颇有心计,他知道自己是一介文官,势单力孤,假如明里和董卓对着干,无疑是自寻死路,所以他决意韬光晦迹,等待机会。
通过对董卓的阿谀奉承,王允渐渐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而他诛董的準备也越来越充分。但是王允清楚,董卓不是无能之辈,身边随从众多,防卫严密,加上他自己更是武艺高强,如果不谨慎从事,一不小心便有家破人亡之祸。所以,王允打算在董卓集团的内部找一名内应,里应外合,如此万无一失,使董卓猝不及防。
王允探知董卓与吕布间矛盾重重,便有心劝说吕布共诛董卓。有一天,他在密室里会见吕布,对吕布许下高位显爵的承诺,想让吕布做内应,合力除掉董卓。
吕布早已对董卓生了杀心,但是碍于自己是他的义子,弒父恐怕招致他人议论,因此犹豫不决,对王允说:“我欲杀老贼,但顾念父子之情,难于下手。”王允笑答:“将军姓吕,他姓董,这算什幺父子,再说掷戟之时,他可曾顾念父子之情?”
听完王允这番话,吕布又回想起自己的宠妾曾经被董卓强占。顿时,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他气愤难当地说:“若不是司徒大人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几乎自误!”随后他举剑盟誓:“不杀董贼,誓不为人。”王允又叮嘱吕布:“此事关係重大,切勿走漏风声!”然后,两人商定了诛董的具体行动计画。
初平三年(192),汉献帝大病初癒,在未央宫设宴款待文武百官,董卓大摇大摆地前往赴宴。为了防止不测,他命亲卫紧跟在两旁,并让吕布执戟紧随其后,然后便像平常一样飞扬跋扈地朝宫门走去。他不知道,一个精心策划的陷阱正在等着他。
董卓刚一跨进宫门,早已埋伏在宫门里的李肃便举枪来刺。董卓贴身穿有铁甲,所以只受了点轻伤。他一面避枪,一面大叫吕布救他。吕布上前,拿出诏书,大声读道:“皇帝有诏,诛杀奸贼董卓。”董卓见吕布出卖自己,恼羞成怒,大骂:“狗奴才,你敢……”话音未落,吕布上前一戟命中董卓咽喉,结果了他的性命。
长安百姓听闻董卓已死,皆奔走相告。董卓被弃尸街头,有人在他的肚脐处插上灯芯,点起了天灯。董卓作恶多端,残暴不仁,最终不得好死,实属罪有应得。
举措失当,引火烧身
董卓死后,凉州兵群龙无首,成了一盘散沙。凉州兵战斗力强,对董卓忠心耿耿,怎样处置他们是摆在东汉朝廷和王允面前的一个难题。按照王允的想法,解散凉州兵是彻底扫除董卓势力的最好办法。但是,他没有料到,危险正离他越来越近。
王允欲解散凉州兵的讯息刚刚传开,便流言满天飞。有人说,王允解散凉州兵后会将他们一一捕杀;还有人说,王允要蕩平凉州,以绝后患。一时之间,整个凉州城陷入一片惊恐之中。
凉州兵大都对王允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既然难逃一死,还不如起来抗争一下,或许还能有条活路。李催和郭汜是当时凉州军中威望最高的将领。他们即刻集合全部凉州兵,打出为董卓报仇的旗号,声势浩蕩地攻向长安。朝廷的士卒本就对彪悍粗犷的凉州兵心有惧意,现 在见他们士气如虹,情绪激动,心下尽皆骇然,刚与凉州兵交战,便阵形大乱,很快就被杀得落荒而逃,大败而归。李催、郭汜的军队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不久便占领了长安。
吕布见形势危急,急忙叫王允一起出逃,但被王允拒绝了。最后,王允被李傕、郭汜处死。汉献帝痛心不已,百姓也十分悲痛,他们原盼着王允能安抚四方、平定乱世,而今是没有希望了。
王允韬光晦迹,暗中密谋,最终除掉了祸国殃民的董卓,有功于国家社稷。但是他掌权之后,举措失当,逼反凉州兵,最后死在李催、郭汜手里,实在让人感慨。
但是,东汉的统治日益腐朽,积重难返,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以王允一己之力岂能回天?
序言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记忆犹新。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 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弔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準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有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幺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连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个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着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 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 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仍然那幺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 天,中国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幺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弔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準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有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幺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连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个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着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 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 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仍然那幺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 天,中国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