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旅行中找到自己:李欣频的智慧修行之旅
《在旅行中找到自己:李欣频的智慧修行之旅》主要讲述了,人生中最青春最有活力的20到42岁,李欣频在旅途中意外地开了一条平行轨道,同时体验了“身心蜕变”。修行净空之后她才发现,原来还有更大的创造空间,感官更敏锐、视野也变广了。她在世界各地的容器里演化出自己的多重人格,发现不同的自我──“智慧修行之旅”让她保有无边界的创意场域。 《在旅行中找到自己:李欣频的智慧修行之旅》不是旅游信息指南,而是讲毛毛虫变蝴蝶的蜕变过程——每一次的出行都是心灵峰迴路转的重要里程碑。 从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到自己,李欣频带你从《在旅行中找到自己:李欣频的智慧修行之旅》开始探索浩瀚未知的心灵世界!
基本介绍
- 书名:在旅行中找到自己:李欣频的智慧修行之旅
- 类型:旅游与地图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作者:李欣频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页数:305页
- 开本:32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在旅行中找到自己:李欣频的智慧修行之旅》写到,有灵性参与的旅行是汰换自己最快的方式。通过旅行找到各个版本的自我,触发生命动能,才能从内在中找到真正需要的东西。《在旅行中找到自己:李欣频的智慧修行之旅》不是旅游信息指南,而是讲毛毛虫变蝴蝶的蜕变过程——每一次的出行都是心灵峰迴路转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简介
李欣频,台湾政大广告系毕业、政大广告研究所硕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并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曾任大陆旅游卫视频道特约外景主持人。有着作家诗人的孤僻性格+灵修者洞察深处的眼睛+旅行者停不下来的身体+广告人的纤细敏感与美学癖+知识布道家想要世界更好的狂热+教育者捨我其谁的使命感。曾任广告公司文案、台湾诚品书店特约文案、宏棋数位艺术中心特约文案创意。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李欣频的生命旅行书。40岁以后的她为自己设定工作一年,旅游一年;如此确定后半生,至少有一半是不浪费的。22岁入广告界,25岁已成名,封号:文案女王。她没让自己给高收入的工作绑架,28岁起足迹踏遍寺庙、教堂、墓园、沙漠、极光。她先投资旅行,出了书,版税赚回来。嫉妒李欣频!
——台湾着名作家、媒体人 陈文茜
——台湾着名作家、媒体人 陈文茜
名人推荐
李欣频的生命旅行书。22岁入广告界,25岁已成名,封号:文案女王。她没让自己给高收入的工作绑架,28岁起足迹踏遍寺庙、教堂、墓园、沙漠、极光。她先投资旅行,出了书,版税赚回来。嫉妒李欣频!
——着名作家、媒体人陈文茜
——着名作家、媒体人陈文茜
图书目录
前言从创意人到修行者的世界心灵之旅
欧洲篇冰岛
极端的地貌,触发丰富的生命动能
欧洲篇挪威
庆生哀死,整个人生都在里面了——挪威维格兰露天雕刻公园
欧洲篇未知死焉知生的墓园之旅
非洲篇摩洛哥
彩屋、沙漠、《古兰经》—我的非洲初体验
非洲篇埃及
从尼罗河开始我的埃及文明之旅
非洲篇肯亚
让我看到草原生命的各种形式
亚洲篇印度
普那恆河喀拉拉曙光村——彻底脱胎换骨、破茧重生的深度修行之旅
亚洲篇中国
西藏,让我重新学会呼吸的圣地
亚洲篇土耳其
横跨欧亚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迷情
亚洲篇不丹
天人合一的最高修行境界,一幕景就是一部经,一眼就顿悟
美洲篇美国
阿拉斯加极光,上天大笔挥洒过来的即兴光画
美洲篇秘鲁
秘鲁的的喀喀湖的“蒂凡尼蓝”,让整个人醉在奢华里!
美洲篇墨西哥
去了玛雅金字塔、学了玛雅历后,我就有了半个玛雅人的血统
结语
附录李欣频的二三事
欧洲篇冰岛
极端的地貌,触发丰富的生命动能
欧洲篇挪威
庆生哀死,整个人生都在里面了——挪威维格兰露天雕刻公园
欧洲篇未知死焉知生的墓园之旅
非洲篇摩洛哥
彩屋、沙漠、《古兰经》—我的非洲初体验
非洲篇埃及
从尼罗河开始我的埃及文明之旅
非洲篇肯亚
让我看到草原生命的各种形式
亚洲篇印度
普那恆河喀拉拉曙光村——彻底脱胎换骨、破茧重生的深度修行之旅
亚洲篇中国
西藏,让我重新学会呼吸的圣地
亚洲篇土耳其
横跨欧亚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迷情
亚洲篇不丹
天人合一的最高修行境界,一幕景就是一部经,一眼就顿悟
美洲篇美国
阿拉斯加极光,上天大笔挥洒过来的即兴光画
美洲篇秘鲁
秘鲁的的喀喀湖的“蒂凡尼蓝”,让整个人醉在奢华里!
美洲篇墨西哥
去了玛雅金字塔、学了玛雅历后,我就有了半个玛雅人的血统
结语
附录李欣频的二三事
序言
有人问我:“创意做得好好的,怎幺会跑去修行?争奇斗妍的创意与宁静无争的修行不是很冲突吗?修行后还会有令人惊艳的创意吗?就你的定义而言,‘修行’是什幺?修行之后,会不会觉得创意比较无力?会不会因为修行后变得平静,就没有什幺‘激烈’的灵感?”
我在《创意问答录》中是这样回答的:“刚好相反!心灵修行前的创意,就像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玩积木模型,自己用想像力创造出假山假水,因为没见过真的高山、瀑布,所以玩得很过瘾、自以为已经很精彩了,而且还能让来房间参观的人惊艳……但修行净空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就像龙捲风里面是空的,空的範围越大,吸转万物进来的力道也越大。我到印度修行之后,感官更敏锐、反应更强大、视野也变广了,真正见到意识上的高山大水都是自然壮阔、真实而令人感动的。所以现在比较像是:清空过去处心积虑耕耘的一切,在空山灵雨之中,信手捻来就是‘神来之笔’的状态──写文案更快更好,写书也是行云流水、下笔即成,演讲则是一拿起麦克风,不要讲稿就可以流畅地讲到底……以前我是一个经后天努力打造出来的创意人,现在比较接近天生带有天赋才华的创意人。如果用水来比喻:以前生命地表平坦,需要费劲‘打帮浦’,才能激得起水花;现在心灵地表非常丰富,只要顺着流,水会依地形激荡出精彩的瀑浪,这就是为什幺我觉得‘人生创意学’比‘广告文案创意学’更长久,因为从灵魂与感官上去蜕变成‘活’的、随时应变的创意人,才是恆久之道,如果我讲的是文案技巧、创意方法,今天讲完了,明天就瞬间过时──套一段网路上流传的《你是聪明人还是高明人》的说法:聪明是在一杯咖啡里变化出数种花样,高明是从一盏清水中感觉出单纯的甘甜;聪明的人可以折服别人,高明的人却能摆平自己。”
所以“心灵修行”是让我的创意可长可久的根本之道,也是创意的最高境界──我在《打造创意版自己》一书中提到:“无我、空性、零点、涅槃,就是无招胜有招的‘创意禅’,一如‘无影脚’的空灵境界,也就是在一切为空的纯净状态,才能无碍地创生万物。《梨俱吠陀》中的《创世讚歌》说过:在开始之前,连空无都不存在,既无空气,也无天界,当空无爆发成空间的某种东西时,事物遂在空与无之间诞生。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也提过:如果你看‘○’,你会看到空无;但是如果你洞穿它,你会看到整个世界。而这个概念在西藏密宗金刚乘中的说法是:以纯净的意识超越时间空间限制,把狂喜比拟为钻石意识,这里就蕴藏着宇宙所有智慧与能量的创造力。所以这个‘○’是一切创作的源头,也是万事万物的无限可能,它就是一种太虚状态下的蛋,你可以孵化出任何作品。”
也就是说,喧譁的创意舞台背后需要一个净空的创造场,唯有在“尚未有定义、一切尚未成形”的全空无、仿佛真空的状态中,才可以“没有成见”、“没有固定路径”地发想一切可能,就像再来一场宇宙大爆炸般的创造力,如此就能发展出新的大脑神经元,创意就能瞬间扩张、繁衍成无限可能──就在我从20岁到35岁如火如荼地进行“创意启蒙之旅”的同时,在旅途中意外地开了一条平行轨道,同时体验了“身心蜕变”。最早的一次就是我在《旅行创意学》书中提到的:大学暑假到美国伯克利游学时遇到校园枪击事件,让我瞬间从“自闭胆怯”到“勇于冒险”,这是我心灵的第一次巨大蜕变。第二次是在纽约自助旅行回台后当天发生“9·11事件”,再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幸运,让我决定要跑在死神前面,继续抢更多时间去旅行。
因为“1999”、“2012”世界末日的谣传,我更积极地把握当下去旅行,于是我人生中最青春最有活力的20~42岁,就在世界各地的容器里演化出自己的多重人格,就像一个花苞向四面八方张开了异国複式的人生花瓣后,最核心的花蕊得以见天日—在“创意启蒙之旅”后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二阶段──“智慧修行之旅”,让我保有无边界的创意场域,并且帮助我迅速从三十而立过渡到四十不惑,甚至到了知天命的心境。
布鲁斯特吉塞利(Brewster Ghiselin)说:“我发现自己拥有另一项特异功能,只需在心中想像一个空白的空间,我就能离开地球,旅行到一个纯粹由观念构成的世界,在那里通过想像力,我可以随心所欲创造任何东西:我创造海洋、山脉和美丽风景,我甚至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人的形象。我创造过无奇不有、形形色色的东西,每一件看起来都跟地球上的东西同样真实。”我认为旅行最大的意义在于:能让你从自己的内在中找到真正需要的东西,对我而言,旅行就是帮助我发现不同的自我的途径──我想知道,在希腊海边的我、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我、在北极圈里的我、在西藏高山上的我、在挪威冰河上的我跟出发前的我有什幺不同,我的人生不再以20岁、30岁、40岁来划分,而是:去欧洲之后到去非洲之前、去非洲到回亚洲之前、回亚洲之后到去美洲之前、去美洲后到去南极之前……我人生每一段重要的心灵里程,也是我后天混血的过程。现在请所有的旅者跟我一起纸上神游,让我们从欧洲→非洲→亚洲→美洲→自己,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探索浩瀚未知的心灵世界!
我在《创意问答录》中是这样回答的:“刚好相反!心灵修行前的创意,就像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玩积木模型,自己用想像力创造出假山假水,因为没见过真的高山、瀑布,所以玩得很过瘾、自以为已经很精彩了,而且还能让来房间参观的人惊艳……但修行净空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就像龙捲风里面是空的,空的範围越大,吸转万物进来的力道也越大。我到印度修行之后,感官更敏锐、反应更强大、视野也变广了,真正见到意识上的高山大水都是自然壮阔、真实而令人感动的。所以现在比较像是:清空过去处心积虑耕耘的一切,在空山灵雨之中,信手捻来就是‘神来之笔’的状态──写文案更快更好,写书也是行云流水、下笔即成,演讲则是一拿起麦克风,不要讲稿就可以流畅地讲到底……以前我是一个经后天努力打造出来的创意人,现在比较接近天生带有天赋才华的创意人。如果用水来比喻:以前生命地表平坦,需要费劲‘打帮浦’,才能激得起水花;现在心灵地表非常丰富,只要顺着流,水会依地形激荡出精彩的瀑浪,这就是为什幺我觉得‘人生创意学’比‘广告文案创意学’更长久,因为从灵魂与感官上去蜕变成‘活’的、随时应变的创意人,才是恆久之道,如果我讲的是文案技巧、创意方法,今天讲完了,明天就瞬间过时──套一段网路上流传的《你是聪明人还是高明人》的说法:聪明是在一杯咖啡里变化出数种花样,高明是从一盏清水中感觉出单纯的甘甜;聪明的人可以折服别人,高明的人却能摆平自己。”
所以“心灵修行”是让我的创意可长可久的根本之道,也是创意的最高境界──我在《打造创意版自己》一书中提到:“无我、空性、零点、涅槃,就是无招胜有招的‘创意禅’,一如‘无影脚’的空灵境界,也就是在一切为空的纯净状态,才能无碍地创生万物。《梨俱吠陀》中的《创世讚歌》说过:在开始之前,连空无都不存在,既无空气,也无天界,当空无爆发成空间的某种东西时,事物遂在空与无之间诞生。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也提过:如果你看‘○’,你会看到空无;但是如果你洞穿它,你会看到整个世界。而这个概念在西藏密宗金刚乘中的说法是:以纯净的意识超越时间空间限制,把狂喜比拟为钻石意识,这里就蕴藏着宇宙所有智慧与能量的创造力。所以这个‘○’是一切创作的源头,也是万事万物的无限可能,它就是一种太虚状态下的蛋,你可以孵化出任何作品。”
也就是说,喧譁的创意舞台背后需要一个净空的创造场,唯有在“尚未有定义、一切尚未成形”的全空无、仿佛真空的状态中,才可以“没有成见”、“没有固定路径”地发想一切可能,就像再来一场宇宙大爆炸般的创造力,如此就能发展出新的大脑神经元,创意就能瞬间扩张、繁衍成无限可能──就在我从20岁到35岁如火如荼地进行“创意启蒙之旅”的同时,在旅途中意外地开了一条平行轨道,同时体验了“身心蜕变”。最早的一次就是我在《旅行创意学》书中提到的:大学暑假到美国伯克利游学时遇到校园枪击事件,让我瞬间从“自闭胆怯”到“勇于冒险”,这是我心灵的第一次巨大蜕变。第二次是在纽约自助旅行回台后当天发生“9·11事件”,再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幸运,让我决定要跑在死神前面,继续抢更多时间去旅行。
因为“1999”、“2012”世界末日的谣传,我更积极地把握当下去旅行,于是我人生中最青春最有活力的20~42岁,就在世界各地的容器里演化出自己的多重人格,就像一个花苞向四面八方张开了异国複式的人生花瓣后,最核心的花蕊得以见天日—在“创意启蒙之旅”后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二阶段──“智慧修行之旅”,让我保有无边界的创意场域,并且帮助我迅速从三十而立过渡到四十不惑,甚至到了知天命的心境。
布鲁斯特吉塞利(Brewster Ghiselin)说:“我发现自己拥有另一项特异功能,只需在心中想像一个空白的空间,我就能离开地球,旅行到一个纯粹由观念构成的世界,在那里通过想像力,我可以随心所欲创造任何东西:我创造海洋、山脉和美丽风景,我甚至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人的形象。我创造过无奇不有、形形色色的东西,每一件看起来都跟地球上的东西同样真实。”我认为旅行最大的意义在于:能让你从自己的内在中找到真正需要的东西,对我而言,旅行就是帮助我发现不同的自我的途径──我想知道,在希腊海边的我、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我、在北极圈里的我、在西藏高山上的我、在挪威冰河上的我跟出发前的我有什幺不同,我的人生不再以20岁、30岁、40岁来划分,而是:去欧洲之后到去非洲之前、去非洲到回亚洲之前、回亚洲之后到去美洲之前、去美洲后到去南极之前……我人生每一段重要的心灵里程,也是我后天混血的过程。现在请所有的旅者跟我一起纸上神游,让我们从欧洲→非洲→亚洲→美洲→自己,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探索浩瀚未知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