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气候预报

气候预报

气候预报

气候预报,也称气候预测或气候展望。对某一区域未来气侯的展望。在中国常指预测期在一年以上的超长期预报。利用气候演变规律对未来若干年甚至几十年或更长时段的气候状况作出推论。其主要依据是长期的气候记录、太阳活动、地磁、海冰、树木年轮、历史记载及考古等多方面的材料,此外还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气候预报
  • 外文名:climate forecast
  • 又称:气候预测、气候展望
  • 运用方法:数学、流体力学、统计学等
  • 周期:常常指一年以上
  • 作用:指导粮食生产、能源供应

定义

气候预报,也称气候预测或气候展望。过去气象预报只是建立在充分收集、整编、分析历史气侯资料的基础上,再用统计方法对未来气侯状况作预测,即根据气侯变数的长期平均在统计学的意义上去了解未来气候变化趋势。70年代以来,已将数学、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学成果,引人气侯顶撮业务中,从而使预报準确率大大提高。虽然气候预报的準确率不高,但因气候变化对稂食生产、能源供应以至人类活动等都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气候学方法预报

气候学方法预报和气候预报不同,前者是预报方法,后者是预报形式。
气候学方法预报是根据气候演变规律製作预报的方法。一般在掌握了某区域或某地点多年的气侯资料之后,就可统计得到有关要素的平均值、频率图等资料。作预报时,把相应时期的气侯值作为未来天气要素的数值。由于这种办法可以不考虑大气环流短时特点,故可用于做时效较长、缺乏实时资料或低纬度地区的天气预报。预报结果一般仅作为气候背景参考使用。

影响气候预报的因子

目前,我国大部分台站在编制气象预报时,主要根据气候序列自身的演变和与因子找相关的方法。

气侯资料的延长

做气候预报需要较长时期的资料。根据尺度理论,预报时效与资料长度之比为1:10。为了弥补近代器测资料的不足,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在1974-1978年间,除了根据故宫博物院北京《晴雨录》记载,将北京降水延长到250年以外,还先后两次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共同组织各省(市、区)气象部门,在长办水文处、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江苏地理所协作下!收集整理了近五百年的旱涝史料,绘製成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这是我国第一部大面积的、系统的和数值化的旱涝资料。为了研究历史记毅稀少的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趋势,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深入西藏南部地区,採集了大量树木年轮标本。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了西南、西北九省(区)气象部门开展了年轮气候学研究,并与陕西省气象局和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大学协作,在泰岭南侧、沼北高原和祁连山区採集了一批树木年轮标本,其中树龄最长达935年,这是我国目前所採集到的、能反映我国气候变化的最长的年轮。它为研宄我国近千年的气候变化和製作气候预报提供了比较客观的依据。

阶段分析

气候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各阶段不仅平均值有显着差异,其他气候特徵以至预报指标都不同。实际上阶段可看成是气候循环过程中的一个位相,它是气侯过程的基本时段,但是每一个较长气候周期中的位相又是由若干较短周期所组成的。由于气候变化存在着不同尺度的周期,因此也就存在着不同长度的阶段,如何把握住阶段及其转换多是当前气侯预报的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在这方面已提出了划分乾湿和冷暖期的客观标準,也有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划分阶段的尝试,有的还提出综合考虑各种气侯要素,包括环流特点进行阶段划分的构想。这是我国气候预报方法的一个特点。

民众经验

吉林省伊通县老农徐贵山,积累了五十多年丰歉年景的预报经验。指出丰歉年景有6-7年周期。即丰年年景持续3-4年,接着是个涝年或灾年多然后是旱年或大旱年,最后为多雨年。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湖北省石首县老农陈敬承,记载行星方位以及早涝和长江水位已有40年的历史,他发现如几个行星参差运动当年为平年多如几个行星在夏至附近集中出现就要发大水。近几年来多不少台站学习并总结了老农的看天经验,延长了时效。实践证明,民众经验中藏着大量气象预报的线索。

太阳活动

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关係,主要表现在气候要素与太阳活动不同时间尺度周期及其位相之间的联繫上。随着我国气候资料的延长,还发现我国的气候不但与太阳活动11年、22年周期有关,而且还与80-90年的世纪周期和170-200年的双世纪周期都有关係。最近更注意到太阳活动的蒙德尔极小期(1645一1715年),史波尔极小期(1460-1550年)以及中世纪极大期(1100-1250年)与我国气候的关係。
根据黒子做气象预报的成效,不仅表现在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变化之间关联的密切程度和稳定性上,而且还与黑子周期本身的稳定性及黑子预报的可靠性有关。最近关于蒙德尔极小期的讨论,就涉及到黒子周期的稳定性以及黒子预报等同题。

天文因子

利用月影预报旱涝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根据日赤纬的变化可以製作一年以上的旱涝预报。许多天气现象与月相有关。气候上一些显着的周期,如19年、36年等与天文周期是一致的(天文气象座谈会,1979年)。行星沖合、日月食与旱涝发生的频率和沿海降温均有一定的关係。我国历史上冷暖期的变化与九大行星178.7年的会合周期有关。

大气环流

环流的多年变化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北京大学绘製了一套1871年以来1.4.7.10月的全球海平面气压图,研究了近百年来大气环流的振动和我国气候振动的关係。不少单位套用大气活动中心的变化来预测本地区旱涝和冷暖。1891年以来北半球500毫巴逐日环流型的多年变化和西太平洋颱风活动,汉口长江年最高水位等均有密切关係。根据环流型的多年演变规律及其与太阳活动关係,可以预测环流型的未来发展。研究还发现,我国大範围气温变化与经向指数有滞后5年的相关。

海洋的变化

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与热带海温都存在着三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且副高的变化落后海温的变化1-2季度。长江流域入梅早晚,梅雨量及梅雨长度不但与前期黑潮地区的海温有关,而且与冬季秘鲁沿海海温有关。着名的厄尼诺现象就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洋流、涌升流、海温、大气环流相互影响的振动系统,具有6年左右的周期。湾流是北半球最有影响的一支洋流,它不仅对欧洲气侯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传递过程与我国夏季旱涝发生联繫,这个过程大约1一2年。

地球物理因子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了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和地极移动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华北汛期降水,亚欧经向环流指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汉口年平均流量等的影响。综合的地极移动振幅周期为6-7年。地球自转速度有89.60.30.22和11年等周期。

青藏高原热状况、不同深度地温

青藏高原不论从动力方面或热力方面都对下游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反映下垫面热力状况的大面积雪盖、地温的变化,年与年之同差异很大。反常的积雪将加强高原冬季冷源的作用。地下热的变化也是影响超长期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3.2米以下深层地温的变化周期在一年以上。

统计分析的方法

在统计分析方法上,除长期预报常用的时序分析法外,幺枕生还针对早涝预报问题,提出了研究二元变数离散型序列的统计气候学方法,并推导出二元变数空间相关係数及循环周期的计算公式。在资料处理上,除了常用的滑动平均外,还用低通滤波的方法消除序列中短周期的影响。甘肃省气象研究所设计了一套滤波器,以研究原序列各种振动成分在时序中的演变规律。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