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朝年号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北朝年号
- 南朝:420年——589年
- 北朝:386年——581年
- 南朝:宋、齐、梁、陈
- 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
- 上承:东晋十六国
- 下接:隋朝
- 分类:年号
- 代表人物:刘裕、陈霸先、宇文邕、元宏
- 代表年号:元嘉、天监、太建、太和
- 年号相关:元嘉北伐、太建北伐
南朝纪年表(420年—589年)
皇帝皇帝 | 年号 | 公元日期 | 乾支日期 |
---|---|---|---|
宋武帝刘裕 | 永初元年 | 公元420年 | 庚申年 |
宋武帝刘裕 | 永初二年 | 公元421年 | 辛酉年 |
宋武帝刘裕 | 永初三年 | 公元422年 | 壬戌年 |
宋少帝刘义符 | 景平元年 | 公元423年 | 癸亥年 |
宋少帝刘义符 | 景平二年 | 公元424年 | 甲子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元年 | 公元424年 | 甲子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二年 | 公元425年 | 乙丑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三年 | 公元426年 | 丙寅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四年 | 公元427年 | 丁卯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五年 | 公元428年 | 戊辰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六年 | 公元429年 | 己巳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七年 | 公元430年 | 庚午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八年 | 公元431年 | 辛未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九年 | 公元432年 | 壬申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十年 | 公元433年 | 癸酉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十一年 | 公元434年 | 甲戌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十二年 | 公元435年 | 乙亥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十三年 | 公元436年 | 丙子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十四年 | 公元437年 | 丁丑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十五年 | 公元438年 | 戊寅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十六年 | 公元439年 | 己卯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十七年 | 公元440年 | 庚辰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十八年 | 公元441年 | 辛巳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十九年 | 公元442年 | 壬午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二十年 | 公元443年 | 癸未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二十一年 | 公元444年 | 甲申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二十二年 | 公元445年 | 乙酉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二十三年 | 公元446年 | 丙戌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二十四年 | 公元447年 | 丁亥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二十五年 | 公元448年 | 戊子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二十六年 | 公元449年 | 己丑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二十七年 | 公元450年 | 庚寅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二十八年 | 公元451年 | 辛卯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二十九年 | 公元452年 | 壬辰年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三十年 | 公元453年 | 癸巳年 |
宋孝武帝刘骏 | 孝建元年 | 公元454年 | 甲午年 |
宋孝武帝刘骏 | 孝建二年 | 公元455年 | 乙未年 |
宋孝武帝刘骏 | 孝建三年 | 公元456年 | 丙申年 |
宋孝武帝刘骏 | 大明元年 | 公元457年 | 丁酉年 |
宋孝武帝刘骏 | 大明二年 | 公元458年 | 戊戌年 |
宋孝武帝刘骏 | 大明三年 | 公元459年 | 己亥年 |
宋孝武帝刘骏 | 大明四年 | 公元460年 | 庚子年 |
宋孝武帝刘骏 | 大明五年 | 公元461年 | 辛丑年 |
宋孝武帝刘骏 | 大明六年 | 公元462年 | 壬寅年 |
宋孝武帝刘骏 | 大明七年 | 公元463年 | 癸卯年 |
宋孝武帝刘骏 | 大明八年 | 公元464年 | 甲辰年 |
宋明帝刘彧 | 泰始元年 | 公元465年 | 乙巳年 |
宋前废帝刘子业 | 景和元年 | 公元465年 | 乙巳年 |
宋前废帝刘子业 | 永光元年 | 公元465年 | 乙巳年 |
宋明帝刘彧 | 泰始二年 | 公元466年 | 丙午年 |
宋明帝刘彧 | 泰始三年 | 公元467年 | 丁未年 |
宋明帝刘彧 | 泰始四年 | 公元468年 | 戊申年 |
宋明帝刘彧 | 泰始五年 | 公元469年 | 己酉年 |
宋明帝刘彧 | 泰始六年 | 公元470年 | 庚戌年 |
宋明帝刘彧 | 泰始七年 | 公元471年 | 辛亥年 |
宋明帝刘彧 | 泰豫元年 | 公元472年 | 壬子年 |
宋后废帝刘昱 | 元徽元年 | 公元473年 | 癸丑年 |
宋后废帝刘昱 | 元徽二年 | 公元474年 | 甲寅年 |
宋后废帝刘昱 | 元徽三年 | 公元475年 | 乙卯年 |
宋后废帝刘昱 | 元徽四年 | 公元476年 | 丙辰年 |
宋后废帝刘昱 | 元徽五年 | 公元477年 | 丁巳年 |
宋顺帝刘準 | 升明元年 | 公元477年 | 丁巳年 |
宋顺帝刘準 | 升明二年 | 公元478年 | 戊午年 |
齐高帝萧道成 | 建元元年 | 公元479年 | 己未年 |
宋顺帝刘準 | 升明三年 | 公元479年 | 己未年 |
齐高帝萧道成 | 建元二年 | 公元480年 | 庚申年 |
齐高帝萧道成 | 建元三年 | 公元481年 | 辛酉年 |
齐高帝萧道成 | 建元四年 | 公元482年 | 壬戌年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元年 | 公元483年 | 癸亥年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二年 | 公元484年 | 甲子年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三年 | 公元485年 | 乙丑年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四年 | 公元486年 | 丙寅年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五年 | 公元487年 | 丁卯年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六年 | 公元488年 | 戊辰年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七年 | 公元489年 | 己巳年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八年 | 公元490年 | 庚午年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九年 | 公元491年 | 辛未年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十年 | 公元492年 | 壬申年 |
齐武帝萧赜 | 永明十一年 | 公元493年 | 癸酉年 |
齐恭王萧昭文 | 延兴元年 | 公元494年 | 甲戌年 |
齐明帝萧鸾 | 建武元年 | 公元494年 | 甲戌年 |
齐郁林王萧昭业 | 隆昌元年 | 公元494年 | 甲戌年 |
齐明帝萧鸾 | 建武二年 | 公元495年 | 乙亥年 |
齐明帝萧鸾 | 建武三年 | 公元496年 | 丙子年 |
齐明帝萧鸾 | 建武四年 | 公元497年 | 丁丑年 |
齐明帝萧鸾 | 建武五年 | 公元498年 | 戊寅年 |
齐明帝萧鸾 | 永泰元年 | 公元498年 | 戊寅年 |
齐东昏侯萧宝卷 | 永元元年 | 公元499年 | 己卯年 |
齐东昏侯萧宝卷 | 永元二年 | 公元500年 | 庚辰年 |
齐东昏侯萧宝卷 | 永元三年 | 公元501年 | 辛巳年 |
齐和帝萧宝隆 | 中兴元年 | 公元501年 | 辛巳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元年 | 公元502年 | 壬午年 |
齐和帝萧宝隆 | 中兴二年 | 公元502年 | 壬午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二年 | 公元503年 | 癸未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三年 | 公元504年 | 甲申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四年 | 公元505年 | 乙酉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五年 | 公元506年 | 丙戌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六年 | 公元507年 | 丁亥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七年 | 公元508年 | 戊子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八年 | 公元509年 | 己丑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九年 | 公元510年 | 庚寅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十年 | 公元511年 | 辛卯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十一年 | 公元512年 | 壬辰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十二年 | 公元513年 | 癸巳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十三年 | 公元514年 | 甲午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十四年 | 公元515年 | 乙未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十五年 | 公元516年 | 丙申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十六年 | 公元517年 | 丁酉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十七年 | 公元518年 | 戊戌年 |
梁武帝萧衍 | 天监十八年 | 公元519年 | 己亥年 |
梁武帝萧衍 | 普通元年 | 公元520年 | 庚子年 |
梁武帝萧衍 | 普通二年 | 公元521年 | 辛丑年 |
梁武帝萧衍 | 普通三年 | 公元522年 | 壬寅年 |
梁武帝萧衍 | 普通四年 | 公元523年 | 癸卯年 |
梁武帝萧衍 | 普通五年 | 公元524年 | 甲辰年 |
梁武帝萧衍 | 普通六年 | 公元525年 | 乙巳年 |
梁武帝萧衍 | 普通七年 | 公元526年 | 丙午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通元年 | 公元527年 | 丁未年 |
梁武帝萧衍 | 普通八年 | 公元527年 | 丁未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通二年 | 公元528年 | 戊申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通三年 | 公元529年 | 己酉年 |
梁武帝萧衍 | 中大通元年 | 公元529年 | 己酉年 |
梁武帝萧衍 | 中大通二年 | 公元530年 | 庚戌年 |
梁武帝萧衍 | 中大通三年 | 公元531年 | 辛亥年 |
梁武帝萧衍 | 中大通四年 | 公元532年 | 壬子年 |
梁武帝萧衍 | 中大通五年 | 公元533年 | 癸丑年 |
梁武帝萧衍 | 中大通六年 | 公元534年 | 甲寅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元年 | 公元535年 | 乙卯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二年 | 公元536年 | 丙辰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三年 | 公元537年 | 丁巳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四年 | 公元538年 | 戊午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五年 | 公元539年 | 己未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六年 | 公元540年 | 庚申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七年 | 公元541年 | 辛酉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八年 | 公元542年 | 壬戌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九年 | 公元543年 | 癸亥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十年 | 公元544年 | 甲子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十一年 | 公元545年 | 乙丑年 |
梁武帝萧衍 | 大同十二年 | 公元546年 | 丙寅年 |
梁武帝萧衍 | 中大同元年 | 公元546年 | 丙寅年 |
梁武帝萧衍 | 太清元年 | 公元547年 | 丁卯年 |
梁武帝萧衍 | 中大同二年 | 公元547年 | 丁卯年 |
梁武帝萧衍 | 太清二年 | 公元548年 | 戊辰年 |
梁武帝萧衍 | 太清三年 | 公元549年 | 己巳年 |
梁简文帝萧纲 | 大宝元年 | 公元550年 | 庚午年 |
梁简文帝萧纲 | 大宝二年 | 公元551年 | 辛未年 |
梁豫章王萧栋 | 天正元年 | 公元551年 | 辛未年 |
梁豫章王萧栋 | 天正二年 | 公元552年 | 壬申年 |
梁元帝萧绎 | 承圣元年 | 公元553年 | 癸酉年 |
梁元帝萧绎 | 承圣二年 | 公元554年 | 甲戌年 |
梁建安公萧渊明 | 天成元年 | 公元555年 | 乙亥年 |
梁敬帝萧方智 | 绍泰元年 | 公元555年 | 乙亥年 |
梁元帝萧绎 | 承圣三年 | 公元555年 | 乙亥年 |
梁敬帝萧方智 | 绍泰二年 | 公元556年 | 丙子年 |
梁敬帝萧方智 | 太平元年 | 公元556年 | 丙子年 |
陈武帝陈霸先 | 永定元年 | 公元557年 | 丁丑年 |
梁敬帝萧方智 | 太平二年 | 公元557年 | 丁丑年 |
陈武帝陈霸先 | 永定二年 | 公元558年 | 戊寅年 |
陈武帝陈霸先 | 永定三年 | 公元559年 | 己卯年 |
陈文帝陈蒨 | 天嘉元年 | 公元560年 | 庚辰年 |
陈文帝陈蒨 | 天嘉二年 | 公元561年 | 辛巳年 |
陈文帝陈蒨 | 天嘉三年 | 公元562年 | 壬午年 |
陈文帝陈蒨 | 天嘉四年 | 公元563年 | 癸未年 |
陈文帝陈蒨, | 天嘉五年 | 公元564年 | 甲申年 |
陈文帝陈蒨 | 天嘉六年 | 公元565年 | 乙酉年 |
陈文帝陈蒨 | 天嘉七年 | 公元566年 | 丙戌年 |
陈文帝陈蒨 | 天康元年 | 公元566年 | 丙戌年 |
陈废帝陈伯宗 | 光大元年 | 公元567年 | 丁亥年 |
陈废帝陈伯宗 | 光大二年 | 公元568年 | 戊子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元年 | 公元569年 | 己丑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二年 | 公元570年 | 庚寅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三年 | 公元571年 | 辛卯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四年 | 公元572年 | 壬辰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五年 | 公元573年 | 癸巳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六年 | 公元574年 | 甲午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七年 | 公元575年 | 乙未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八年 | 公元576年 | 丙申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九年 | 公元577年 | 丁酉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十年 | 公元578年 | 戊戌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十一年 | 公元579年 | 己亥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十二年 | 公元580年 | 庚子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十三年 | 公元581年 | 辛丑年 |
陈宣帝陈顼 | 太建十四年 | 公元582年 | 壬寅年 |
陈后主陈叔宝 | 至德元年 | 公元583年 | 癸卯年 |
陈后主陈叔宝 | 至德二年 | 公元584年 | 甲辰年 |
陈后主陈叔宝 | 至德三年 | 公元585年 | 乙巳年 |
陈后主陈叔宝 | 至德四年 | 公元586年 | 丙午年 |
陈后主陈叔宝 | 祯明元年 | 公元587年 | 丁未年 |
陈后主陈叔宝 | 祯明二年 | 公元588年 | 戊申年 |
陈后主陈叔宝 | 祯明三年 | 公元589年 | 己酉年 |
北朝纪年表(386年—560年)
皇帝 | 年号 | 公元日期 | 乾支日期 |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元年 | 公元386年 | 丙戌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二年 | 公元387年 | 丁亥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三年 | 公元388年 | 戊子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四年 | 公元389年 | 己丑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五年 | 公元390年 | 庚寅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六年 | 公元391年 | 辛卯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七年 | 公元392年 | 壬辰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八年 | 公元393年 | 癸巳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九年 | 公元394年 | 甲午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十年 | 公元395年 | 乙未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登国十一年 | 公元396年 | 丙申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皇始元年 | 公元396年 | 丙申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皇始二年 | 公元397年 | 丁酉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皇始三年 | 公元398年 | 戊戌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兴元年 | 公元398年 | 戊戌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兴二年 | 公元399年 | 己亥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兴三年 | 公元400年 | 庚子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兴四年 | 公元401年 | 辛丑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兴五年 | 公元402年 | 壬寅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兴六年 | 公元403年 | 癸卯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赐元年 | 公元404年 | 甲辰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兴七年 | 公元404年 | 甲辰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赐二年 | 公元405年 | 乙巳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赐三年 | 公元406年 | 丙午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赐四年 | 公元407年 | 丁未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赐五年 | 公元408年 | 戊申年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 天赐六年 | 公元409年 | 己酉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永兴元年 | 公元409年 | 己酉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永兴二年 | 公元410年 | 庚戌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永兴三年 | 公元411年 | 辛亥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永兴四年 | 公元412年 | 壬子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永兴五年 | 公元413年 | 癸丑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神瑞元年 | 公元414年 | 甲寅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神瑞二年 | 公元415年 | 乙卯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神瑞三年 | 公元416年 | 丙辰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泰常元年 | 公元416年 | 丙辰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泰常二年 | 公元417年 | 丁巳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泰常三年 | 公元418年 | 戊午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泰常四年 | 公元419年 | 己未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泰常五年 | 公元420年 | 庚申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泰常六年 | 公元421年 | 辛酉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泰常七年 | 公元422年 | 壬戌年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 泰常八年 | 公元423年 | 癸亥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始光元年 | 公元424年 | 甲子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始光二年 | 公元425年 | 乙丑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始光三年 | 公元426年 | 丙寅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始光四年 | 公元427年 | 丁卯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神鹿元年 | 公元428年 | 戊辰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始光五年 | 公元428年 | 戊辰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神鹿二年 | 公元429年 | 己巳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神鹿三年 | 公元430年 | 庚午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神鹿四年 | 公元431年 | 辛未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延和元年 | 公元432年 | 壬申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延和二年 | 公元433年 | 癸酉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延和三年 | 公元434年 | 甲戌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延元年 | 公元435年 | 乙亥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延二年 | 公元436年 | 丙子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延三年 | 公元437年 | 丁丑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延四年 | 公元438年 | 戊寅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延五年 | 公元439年 | 己卯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元年 | 公元440年 | 庚辰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延六年 | 公元440年 | 庚辰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二年 | 公元441年 | 辛巳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三年 | 公元442年 | 壬午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四年 | 公元443年 | 癸未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五年 | 公元444年 | 甲申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六年 | 公元445年 | 乙酉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七年 | 公元446年 | 丙戌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八年 | 公元447年 | 丁亥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九年 | 公元448年 | 戊子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十年 | 公元449年 | 己丑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十一年 | 公元450年 | 庚寅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太平真君十二年 | 公元451年 | 辛卯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正平元年 | 公元451年 | 辛卯年 |
北魏南安王拓跋余 | 承平元年 | 公元452年 | 壬辰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正平二年 | 公元452年 | 壬辰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兴安元年 | 公元452年 | 壬辰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兴安二年 | 公元453年 | 癸巳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兴安三年 | 公元454年 | 甲午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兴光元年 | 公元454年 | 甲午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太安元年 | 公元455年 | 乙未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兴光二年 | 公元455年 | 乙未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太安二年 | 公元456年 | 丙申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太安三年 | 公元457年 | 丁酉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太安四年 | 公元458年 | 戊戌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太安五年 | 公元459年 | 己亥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和平元年 | 公元460年 | 庚子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和平二年 | 公元461年 | 辛丑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和平三年 | 公元462年 | 壬寅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和平四年 | 公元463年 | 癸卯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和平五年 | 公元464年 | 甲辰年 |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 和平六年 | 公元465年 | 乙巳年 |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 天安元年 | 公元466年 | 丙午年 |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 皇兴元年 | 公元467年 | 丁未年 |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 天安二年 | 公元467年 | 丁未年 |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 皇兴二年 | 公元468年 | 戊申年 |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 皇兴三年 | 公元469年 | 己酉年 |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 皇兴四年 | 公元470年 | 庚戌年 |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 皇兴五年 | 公元471年 | 辛亥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延兴元年 | 公元471年 | 辛亥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延兴二年 | 公元472年 | 壬子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延兴三年 | 公元473年 | 癸丑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延兴四年 | 公元474年 | 甲寅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延兴五年 | 公元475年 | 乙卯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承明元年 | 公元476年 | 丙辰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延兴六年 | 公元476年 | 丙辰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元年 | 公元477年 | 丁巳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二年 | 公元478年 | 戊午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三年 | 公元479年 | 己未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四年 | 公元480年 | 庚申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五年 | 公元481年 | 辛酉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六年 | 公元482年 | 壬戌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七年 | 公元483年 | 癸亥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八年 | 公元484年 | 甲子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九年 | 公元485年 | 乙丑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十年 | 公元486年 | 丙寅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十一年 | 公元487年 | 丁卯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十二年 | 公元488年 | 戊辰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十三年 | 公元489年 | 己巳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十四年 | 公元490年 | 庚午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十五年 | 公元491年 | 辛未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十六年 | 公元492年 | 壬申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十七年 | 公元493年 | 癸酉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十八年 | 公元494年 | 甲戌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十九年 | 公元495年 | 乙亥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二十年 | 公元496年 | 丙子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二十一年 | 公元497年 | 丁丑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二十二年 | 公元498年 | 戊寅年 |
北魏孝文帝元宏 | 太和二十三年 | 公元499年 | 己卯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景明元年 | 公元500年 | 庚辰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景明二年 | 公元501年 | 辛巳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景明三年 | 公元502年 | 壬午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景明四年 | 公元503年 | 癸未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正始元年 | 公元504年 | 甲申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正始二年 | 公元505年 | 乙酉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正始三年 | 公元506年 | 丙戌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正始四年 | 公元507年 | 丁亥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永平元年 | 公元508年 | 戊子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正始五年 | 公元508年 | 戊子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永平二年 | 公元509年 | 己丑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永平三年 | 公元510年 | 庚寅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永平四年 | 公元511年 | 辛卯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延昌元年 | 公元512年 | 壬辰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永平五年 | 公元512年 | 壬辰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延昌二年 | 公元513年 | 癸巳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延昌三年 | 公元514年 | 甲午年 |
北魏宣武帝元恪 | 延昌四年 | 公元515年 | 乙未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熙平元年 | 公元516年 | 丙申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熙平二年 | 公元517年 | 丁酉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神龟元年 | 公元518年 | 戊戌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熙平三年 | 公元518年 | 戊戌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神龟二年 | 公元519年 | 己亥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神龟三年 | 公元520年 | 庚子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正光元年 | 公元520年 | 庚子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正光二年 | 公元521年 | 辛丑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正光三年 | 公元522年 | 壬寅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正光四年 | 公元523年 | 癸卯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正光五年 | 公元524年 | 甲辰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孝昌元年 | 公元525年 | 乙巳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正光六年 | 公元525年 | 乙巳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孝昌二年 | 公元526年 | 丙午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孝昌三年 | 公元527年 | 丁未年 |
北魏孝明帝元诩 | 武泰元年 | 公元528年 | 戊申年 |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 建义元年 | 公元528年 | 戊申年 |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 永安元年 | 公元528年 | 戊申年 |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 永安二年 | 公元529年 | 己酉年 |
北魏东海王元晔 | 建明元年 | 公元530年 | 庚戌年 |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 永安三年 | 公元530年 | 庚戌年 |
北魏安定王元朗 | 中兴元年 | 公元531年 | 辛亥年 |
北魏东海王元晔 | 建明二年 | 公元531年 | 辛亥年 |
北魏节闵帝元恭 | 普泰元年 | 公元531年 | 辛亥年 |
北魏安定王元朗 | 中兴二年 | 公元532年 | 壬子年 |
北魏节闵帝元恭 | 普泰二年 | 公元532年 | 壬子年 |
北魏孝武帝元修 | 太昌元年 | 公元532年 | 壬子年 |
北魏孝武帝元修 | 永熙元年 | 公元532年 | 壬子年 |
北魏孝武帝元修 | 永兴元年 | 公元532年 | 壬子年 |
北魏孝武帝元修 | 永熙二年 | 公元533年 | 癸丑年 |
北魏孝武帝元修 | 永熙三年 | 公元534年 | 甲寅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元年 | 公元534年 | 甲寅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二年 | 公元535年 | 乙卯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元年 | 公元535年 | 乙卯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三年 | 公元536年 | 丙辰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二年 | 公元536年 | 丙辰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四年 | 公元537年 | 丁巳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三年 | 公元537年 | 丁巳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五年 | 公元538年 | 戊午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四年 | 公元538年 | 戊午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六年 | 公元539年 | 己未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五年 | 公元539年 | 己未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七年 | 公元540年 | 庚申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六年 | 公元540年 | 庚申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八年 | 公元541年 | 辛酉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七年 | 公元541年 | 辛酉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九年 | 公元542年 | 壬戌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八年 | 公元542年 | 壬戌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十年 | 公元543年 | 癸亥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九年 | 公元543年 | 癸亥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十一年 | 公元544年 | 甲子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十年 | 公元544年 | 甲子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十二年 | 公元545年 | 乙丑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十一年 | 公元545年 | 乙丑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十三年 | 公元546年 | 丙寅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十二年 | 公元546年 | 丙寅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十四年 | 公元547年 | 丁卯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十三年 | 公元547年 | 丁卯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十五年 | 公元548年 | 戊辰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十四年 | 公元548年 | 戊辰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十六年 | 公元549年 | 己巳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十五年 | 公元549年 | 己巳年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天保元年 | 公元550年 | 庚午年 |
东魏孝敬帝元善见 | 天平十七年 | 公元550年 | 庚午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十六年 | 公元550年 | 庚午年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天保二年 | 公元551年 | 辛未年 |
西魏文帝元宝炬 | 大统十七年 | 公元551年 | 辛未年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天保三年 | 公元552年 | 壬申年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天保四年 | 公元553年 | 癸酉年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天保五年 | 公元554年 | 甲戌年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天保六年 | 公元555年 | 乙亥年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天保七年 | 公元556年 | 丙子年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天保八年 | 公元557年 | 丁丑年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天保九年 | 公元558年 | 戊寅年 |
北齐文宣帝高洋 | 天保十年 | 公元559年 | 己卯年 |
北周明帝字文毓 | 武成元年 | 公元559年 | 己卯年 |
北周明帝字文毓 | 武成二年 | 公元560年 | 庚辰年 |
大宋
南朝宋(420年——479年)自武帝刘裕420年开国至479年顺帝刘準禅位齐高帝萧道成,凡八帝六十年。
南朝宋共有11个年号。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乾支(改元) | 公元 |
---|---|---|---|---|
宋武帝刘裕 | 永初 | 3年 | 庚申(六月) | 420——422 |
宋少帝刘义符 | 景平 | 2年 | 癸亥 | 423——424 |
宋文帝刘义隆 | 元嘉 | 30年 | 甲子(八月) | 424——453 |
宋孝武帝刘骏 | 孝建 | 3年 | 甲午 | 454——456 |
大明 | 8年 | 丁酉 | 457——464 | |
宋前废帝刘子业 | 永光 | 1年 | 乙巳 | 465 |
景和 | 1年 | 乙巳(八月) | 465 | |
宋明帝刘彧 | 泰始 | 7年 | 乙巳(十二) | 465——471 |
泰豫 | 1年 | 壬子 | 472 | |
宋后废帝刘昱 | 元徽 | 5年 | 癸丑 | 473——477 |
宋顺帝刘準 | 升明 | 3年 | 丁巳(七月) | 477——479 |
其他年号:
1、太初(453年二月—五月)
宋文帝太子刘劭(宋元帝)年号。元嘉三十年二月刘劭弒父即位,改元太初。五月,孝武帝刘骏率军击败刘劭,俘杀之。
2、永光(454年七月)
宋文帝第十子刘浑之年号。孝建元年(454年)七月,浑至(雍州)镇,与左右人戏作檄文,自称楚王,号年为元光,备置百官,用来玩笑取乐。《南史》《建康实录》作元光。《宋书》《资治通鉴》作永光。《册府元龟》作允光。寻被孝武帝赐死,年十七。
3、义嘉(466年正月—八月)
宋孝武帝刘骏第三子刘子勛之年号。宋明帝杀侄夺位后,泰始二年(466年)起兵被拥立于寻阳与明帝争帝位,失败被杀。
大齐
南朝齐(479年——502年)或称萧齐,始于高皇帝萧道成479年(建元元年)逼宋顺帝禅位建国,止于502年(中兴二年)和帝被迫禅位宗室萧衍,凡七帝二十四年。
南朝齐七位皇帝共只有8个年号,普遍使用时间较短,隆昌年号最短仅三月。
大梁
502年萧衍代齐称帝,都建康,国号大梁。557年为陈霸先所取代,凡六帝五十六年。554年,梁岳阳王萧詧降西魏,西魏立其为梁主。次年萧詧称帝,都江陵。史称西梁或后梁。587年为隋朝所灭,凡三帝三十三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皇帝年号,萧正德之正平、萧纪之天正、萧庄之天启不入列,补记于后。
其他年号:
1、正平(548年十一月——549年六月)
梁前废帝(临贺王)萧正德之年号。侯景发动叛乱时,萧正德被梁武帝任命防守建康;但是萧正德却与侯景勾结,结果萧正德派船支援侯景的军队,侯景便攻至台城,包围梁武帝;侯景便于548年十一月拥立萧正德为皇帝,改元正平元年。次年六月为侯景所杀。
,《梁书 临贺王传》:景至,正德乃引军与景俱进,景推正德为天子,改年为正平元年,景为丞相。
《资治通鉴》记载萧正德改元在太清二年(528年)十一月,次年六月被侯景所杀。
2、天正(552年四月——553年七月)
梁武陵王萧纪之年号。梁武帝死后,萧纪于公元552年四月于成都即帝位,年号天正。
3、天启(558年三月——560年二月)
陈霸先称帝后,永嘉王萧庄于次年(558年)二月在郢州被王琳拥立为南朝梁皇帝,年号天启,设定百官,王琳总管其军国大事。其势力範围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萧庄与陈霸先的南朝陈政权持续交战,天启三年(560年),当王琳与南朝陈将领侯瑱在芜湖交战时,北周便发兵攻打郢州,结果王琳兵败,与萧庄逃亡北齐。
年号祥注:
1、太清
梁武帝于太清三年五月丙辰崩,辛巳,简文帝萧纲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宝。梁元帝继位后,以大宝元年为太清四年,大宝二年为太清五年,大宝三年为太清六年。太清六年十一月丙子梁元帝即皇帝位,改元承圣。
2、大宝
太清三年五月辛巳萧纲被侯景立为皇帝,次年改元大宝。大宝二年八月戊午,侯景遣卫尉卿彭俊、厢公王僧贵率兵入殿,废太宗为晋安王,幽于永福省。寻矫太宗诏,禅于豫章嗣王栋,大赦改年曰天正。是年十月,为侯景所杀,侯景上尊謚曰明皇帝,庙号高宗。元帝继位后,上尊謚曰简文皇帝,庙号太宗。
简文帝死后,梁朝诸多将领如王僧辩、陈霸先等率兵讨逆,仍使用大宝年号至三年。大宝三年十一月梁元帝继位后不承认大宝年号,以大宝元年至三年为太清四年至五年。
3、天正
551年八月,侯景废简文帝之后,立萧栋为皇帝,改元天正;四个月后侯景废萧栋为淮阴王并自立为汉皇帝,不久便被侯景所杀。
4、侯景之乱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作乱攻建康,与萧正德共谋,十一月拥萧正德为帝,改元正平。太清三年/正平二年(公元549年)三月丁卯,侯景攻破建康(南京),囚梁武帝。五月丙辰梁武帝被困饿死,辛巳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皇帝,废萧正德帝位,后杀之。次年(550年)改元大宝。大宝二年(551年)八月萧纲被侯景废,萧栋被立为帝。十一月,侯景娇萧栋诏禅位于己,自立为大汉皇帝,年号太始。太始二年(552年)二月王僧辩、陈霸先会师东下,三月大败侯景军,进攻建康。侯景溃逃,王僧辩遣侯瑱率军追景。逃至壶豆洲时,前太子舍人羊鲲杀之,送尸于王僧辩,传首西台,曝尸于建康市。
是年(552年)四月,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建元天正。五月,贞阳侯萧渊明在十一月萧绎继位,诏改是岁为承圣元年,并发兵伐蜀。次年(553年)七月,萧纪被梁元帝军击败,被俘杀。《梁书》、《南史》记载此间历史皆以简文帝、元帝为梁朝正统。记事用大宝、承圣年号。
5、承圣、天成、绍泰、太平
承圣三年(554年)十一月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被俘,十二月辛未被西魏杀害。承圣四年(555年)五月,北齐文宣帝高洋立萧渊明为南朝梁皇帝,改元天成。同年十月,萧渊明被陈霸先所废,立太子萧方智为帝,诏改是岁为绍泰元年。次年九月,改元太平。太平元年十月,萧渊明崩。二年(557年)十月,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永定二年(558年),陈霸先派人将萧方智杀害。
后梁(西梁)
后梁(555年——587年)。554年,梁岳阳王萧詧降西魏,西魏立其为梁主。次年萧詧称帝,都江陵。史称西梁或后梁。587年九月为隋朝所灭,凡三帝三十三年。
其他年号:
1、鸣凤(617年十月——621年十月)
隋末唐初萧铣(西梁宣帝萧詧曾孙,安平忠烈王萧岩之孙,安平文宪王萧璇之子,西梁靖帝萧琮堂侄)之年号。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在罗县起兵,自称梁公。十月,自称梁王。唐武德元年(618年),在岳阳称帝,国号梁,建元鸣凤,置百官,均循梁朝故制。其势力範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今越南河内),北至汉水,拥有精兵40万,雄踞南方。武德四年(621年),萧铣兵败降唐,押往长安被斩首,时年39岁。
大陈
南朝陈(557年——589年)始于陈霸先永定元年十月逼梁敬帝萧方智禅位建国,止于陈后主祯明三年正月降隋,凡五帝三十三年。
北朝年号
北魏
北魏始于386年正月拓跋珪重建代国,止于534年十月分裂为东魏、西魏,凡十四帝一百四十九年。
其他年号:
1、建平(508年八月—九月)
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三子京兆王元愉之年号。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八月,元愉在冀州谋反称帝。同年九月,元愉兵败被擒,自杀而死(一说是高肇派人杀死),时年二十一岁。
2、天启(525年正月—三月)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第三子阳平王拓跋熙的曾孙元法僧(454—536)之年号,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正月据徐州反魏称帝,国号“宋”,年号“天启”,后迫于朝廷军事压力,投降南梁。
3、孝基(529年四月—五月);建武(529年五月—闰六月)
北魏宗室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孝文帝元宏之侄、北海平王元详长子元颢之年号。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四月,早年投降南梁的元颢在梁军的帮助下攻下睢阳,旋即登基称帝,建元为孝基。同年五月,梁军攻克洛阳,元颢正式坐领洛阳,改元建武。六月拥护孝庄帝的北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右僕射尔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奇袭洛阳,元颢兵败,逃至临颍被杀。
4、更兴(530年六月——532年)
北魏汝南王元悦之年号,投降南梁,梁武帝立为魏主,年号更兴。
东魏
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东魏开始。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灭亡,凡十七年。
西魏
西魏(535年―556年),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三帝,历时二十二年。
据诸书所记,废帝元钦于大统十七年(551年)三月即位,未建年号,史家记事但以元年、二年、三年记。554年正月恭帝拓跋廓即位后也未建年号。三年十二月(557年1月)恭帝禅位于宇文觉,西魏亡,凡三帝二十二年。
北齐
550年高洋代替东魏称帝,建都邺城,国号齐,史称北齐。577年为北周所灭,凡六帝二十八年。
其他年号:
1、德昌
隆化元年(576年)十二月,安德王高延宗守晋阳,十四日被部下拥立为帝,年号德昌。十七日城陷,为周军所俘。或以“昌”字二日附会,称其为二日天子。
2、武平
北齐亡后,范阳王高绍义奔突厥,次年(578年)称帝,称武平九年。《北齐书》、《北史》作武平元年。
北周
557年宇文觉代西魏称帝,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557年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周静帝宇文衍被迫禅位于外戚杨坚,北周亡,凡五帝二十五年。
北周初承西魏,未建年号。史家但以元年、二年计。
其他政权
本文列举420年——589年间与南北朝各代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的年号。
胡夏
胡夏(407年——431年),五胡十六国之一。始于赫连勃勃龙升元年(407年)六月,止于胜光四年(431年)六月亡于吐谷浑。凡三帝二十五年。
承光:或作永光、承阳。
北燕
北燕(407年——436年),五胡十六国之一。始于407年冯跋灭后燕立高云为燕天王,止于436年亡于北魏。凡三主三十年。
北凉
北凉(397年——439年),五胡十六国之一。始于397年五月匈奴贵族沮渠蒙逊拥段业为建康公(或认为始于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止于439年九月为北魏所灭。凡三主四十三年。
其他年号:
1、真兴
新疆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未见玄始十三年以后的年号,却有相当于玄始十三年及十四年的真兴六年和真兴七年的文书,证明北凉于玄始十三年开始改用夏赫连勃勃的真兴和赫连昌的承光年号。428年后北凉又自建年号。
2、太缘
该年号不见于史籍,见于甘肃酒泉文书山出土石塔,上有“太缘二年丙子岁”。或谓沮渠牧犍奉行北魏太延年号改写作太缘。
3、建平
诸史不载。考古发现有建平纪年文书,从五年七月到六年九月,但是没有乾支纪年。因此该年号的时间各家观点不同。有人认为沮渠牧犍很有可能在承和五年(437年)四月改元建平。而沮渠无讳很可能在建平六年或七年改元承平。
高昌北凉
442年,沮渠蒙逊之子、沮渠牧犍之弟沮渠无讳据高昌,对南朝宋奉表称臣,被封为河西王,是高昌北凉建立之始。隔年(443年),改元承平。承平二年(444年)六月,沮渠无讳死,沮渠安周继立,不改元,南朝宋仍封安周为河西王。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沮渠安周被杀,高昌北凉灭亡。
柔然
柔然可考年号仅57年。
高昌
460年柔然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王,国号高昌,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其后张孟明、马儒、麴嘉等相继为王。640年为唐所灭。
注:
1、和平
该年号诸史不载,黄文弼根据《汜绍和及妻张氏墓表》及《孟宣宗墓表》补正。
2、义和
该年号诸史不载,黄文弼根据《义和二年乙亥唐幼谦妻麴氏墓表》、《义和三年丙子赵僧胤墓表》、《义和四年丁丑唐舒墓表》补正。
3、重光
一些年表均以重光年号为麴文泰之年号。吴震云:“义和六年,伯雅在西突厥的帮助下发起反攻,击败了政变后的高昌国统治者,获得了复辟的胜利。次年二月改元重光。”
历年年号对照
本条目列举公元386年北魏建国至589年南陈灭亡期间,南北朝各朝代历年乾支及年号对照:
东晋VS北魏
(同期存在的前秦、后燕、西秦、后凉、西燕、南凉、后秦、南燕年号暂不列入)
大宋VS北魏
(同期存在的西秦、柔然年号暂不列入)
大齐VS北魏
大梁VS北魏/西魏/东魏
大陈VS北周/北齐
大陈VS北周/隋
其他年号
南北朝统治地区其他可考势力的年号,使用时长为所跨年数,未满一年皆以一年计:
南朝地方势力
君主 | 年号 | 起止 | 时长 | 南朝纪年 |
---|---|---|---|---|
赵广 | 泰始 | 432——437四月 | 6年 | 宋文帝元嘉九年——元嘉十四年 |
杨难当 | 建义 | 436三月——442闰五月 | 7年 |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元嘉十九年 |
鲁爽 | 建平 | 454二月—六月 | 1年 |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 |
唐寅之 | 兴平 | 486 | 1年 | 齐武帝永明四年 |
雍道晞 | 建义 | 500二月—三月 | 1年 | 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
鲜于琛 | 上愿 | 535 | 1年 | 梁武帝大同元年 |
刘敬躬 | 永汉 | 542正月—二月 | 1年 | 梁武帝大同八年 |
侯景 | 太始 | 551十一月——552三月 | 2年 |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梁元帝承圣元年 |
北朝地方势力
君主 | 年号 | 起止 | 时长 | 北朝纪年 |
---|---|---|---|---|
白亚栗斯 | 建平 | 415三月——416九月 | 2年 | 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神瑞三年 |
司马小君 | 圣君 | 471 | 1年 | 北魏孝文帝延兴元年 |
吕苟儿/王法智 | 建明 | 506正月—七月 | 1年 | 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 |
陈瞻 | 圣明 | 506正月—七月 | 1年 | 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 |
破六韩拔陵 | 真王 | 523三月——525六月 | 3年 |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正光六年 |
莫折念生 | 天建 | 524六月——527九月 | 4年 |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孝昌三年 |
杜洛周 | 真王 | 525八月——528二月 | 4年 | 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武泰元年 |
刘蠡升 | 神嘉 | 525十二月——535三月 | 11年 | 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 |
鲜于脩礼 | 鲁兴 | 526正月——八月 | 1年 |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 |
葛荣 | 广安 | 526九月——528九月 | 3年 |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 |
刘获/郑辩 | 天授 | 527七月 | 1月 |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 |
萧宝夤 | 隆绪 | 527十月——528正月 | 2年 |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武泰元年 |
邢杲 | 天统 | 528六月——529四月 | 2年 | 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永安二年 |
万俟丑奴 | 神兽 | 528七月——530四月 | 3年 | 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永安三年 |
王迢触/曹贰龙 | 平都 | 536九月 | 1月 | 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 |
刘没铎 | 石平 | 577十一月 | 1月 |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