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巨观经济指标。它是在特定时段内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一方面同人民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变化对比、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2018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6%;食品价格上涨3.3%,非食品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上涨2.8%,服务价格上涨2.1%。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1%。环比上涨0.2%。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2%;食品价格下降0.3%,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上涨0.3%,服务价格持平。11月份,CPI同比上涨2.2%,环比由升转降。

基本介绍

  • 外文名:Consumer Price Index
  • 中文名:消费价格指数
  • 简称:CPI
  • 分类:总量经济学
  • 归属:金融学术语

编制目的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重要巨观经济指标,也是巨观经济分析与决策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CPI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巨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出台与力度,如央行是否调息、是否调整存款準备金率等。同时,CPI的高低也间接影响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期货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变化。
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目的,是了解全国各地价格变动的基本情况,分析研究价格变动对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满足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计画、进行巨观调控的需要,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参考和依据。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与就业形势报告(非农)结合在一起,就成了金融市场上被仔细研究的另一个热门的经济指标,因为通货膨胀影响着每一个人,它决定着消费者花费多少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左右着商业经营的成本,极大地破坏着个人或企业的投资,影响着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而且,对通货膨胀的展望有助于设立劳动契约和制定政府的财政政策。
消费者物价指数测量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零售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这200多种商品和服务被分为8个主要的类别。在计算消费者物价指数时,每一个类别都有一个能显示其重要性的权数。这些权数是通过向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而确定的。权数每两年修正一次,以使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偏好相符。

功能影响

基本功能

1、度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2、国民经济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需要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平减指数,对GDP进行核算,从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3、契约指数化调整。例如在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义)增长能相等或高于CPI,希望名义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等。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4、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
5、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因此,可利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名义工资转化为实际工资。
6、CPI对股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股价上涨;物价下跌,股价也下跌。

主要影响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已开发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汇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美元的影响不太明确。通常情况在一个健康的经济扩张中,提高美元的利率能使美元更具吸引力。如果利率的上升主要来自通货膨胀的上升,它将损害美元。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损害了外国人持有的美元投资的价值,因此CPI的持续上升对美元有负面影响。货币交易者对其他细微差别也十分敏感。例如,外汇市场的交易者认为美联储已经迅速行动并灵活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元可能将保持它的价值甚至升值。

衍生含义

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至2013年,我国对核心CPI尚未明确界定,美国是将燃料和食品价格剔除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核心CPI。
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Robert J.Gordon)于197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年-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当时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生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
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但是,就是在美国经济学界,关于是否应该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反对者大有人在。

计算统计

统计範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菸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 8大类、 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调查方法

採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採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 31个省(区、市) 500个市县、 8.3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网际网路电商等。

计算公式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CPI表示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例如,若1995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而2000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100元,那幺:
以1995年为基期,
CPI 1995= (1000/ 1000)*100%= 100%, CPI 2000=(1100/ 1000)*100%=110%.
2000年的通货膨胀率= ((CPI 2000- CPI 1995) / CPI 1995)*100%= 10%

统计方法

各省(区、市)调查总队要在当地抽选调查市县和价格调查点。目前我国调查地区样本总数共有550多个市县,采价点样本近3万个,近4000名受过专业培训的价格採集员从事价格收集工作。
第一步,调查市县自主选定价格调查点。
这些市县要确定价格调查的商店、农贸市场和服务网点(统计术语称之为调查点),调查点的确定方法如下:首先,将所有调查网点分别以零售额和经营规模为标誌,从高到低排队;然后,依据所需调查点数量进行等距抽样,并结合大小兼顾及分布合理的原则抽选。
第二步,价格採集。
各省(区、市)都有固定的价格调查人员和临时调查员按统一规定进行价格收集工作。调查点确定以后,各市、县价格调查人员就要按照规定时间对选定的商店、市场和服务网点的商品或服务价格,採用“三定”原则进行收集调查登记,“三定”原则即定点、定时、定人直接采价。定点,就是到已选定的调查点,即固定的调查商店和农贸市场,以保障价格资料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定时,即在固定的日子和时间来采价,这是保证基期价格和报告期价格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因为採集价格的时间不同,商品的价格也存在差异。这一点鲜活商品体现的最为明显,比如鲜菜,通常是上午刚上市时价格高一些,晚上收市时价格则低一些。因此,在进行价格调查时,不但每个月的调查次数和日期应保持一致,每次调查的时间也应相对固定。定人,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由固定调查人员去调查,这是为了避免因调查人员的频繁变动而引起的人为价格调查误差,保持价格资料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比性。同时各地也常常利用价格採集点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作为辅助性调查工具。
实际采价时还有以下一些原则:同一规格品的价格必须同质可比,即产品性质基本相同可以进行比较;如果商品的挂牌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不一致,应调查採集实际成交价格;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如鲜菜、鲜果等鲜活食品),至少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一般性商品每月调查採集2-3次价格。 第三步,数据上报。调查市县每月将调查的价格资料通过网路上报给省(区、市)调查总队,经过审核后由调查总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数据上报到国家统计局。

历年数据

2011年

2011年10月份,CPI从9月的6.1%下降到5.5%。根据全年的情况,蓝皮书预测,2011年的CPI涨幅全年可能达到5.5%左右。2012年物价总水平增长呈回落态势,预计2012年CPI上涨4.6%。
消费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
2011年12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经济蓝皮书》预测。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CPI上涨率持续高位运行,2011年前三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5.6%。
食品为31.79%、菸酒及用品3.49%、居住17.22%、交通通讯9.95%、医疗保健个人用品9.64%、衣着8.52%、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5.6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3.75%

2014年

2014年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涨幅与上月持平。调查显示,1月份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影响cpi同比上涨约1.23个百分点。其中,鲜果价格同比上涨23.0%,液体乳及乳製品价格上涨11.9%,鲜菜价格上涨2.1%,猪肉价格下降4.3%。
2014年6月26日,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发布数据,根据京津沪渝穗深苏7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1~5月平均,深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涨幅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7城市中深圳仍排第一。
2014年6月CPI同比上涨2.3%。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1%;食品价格上涨3.7%,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价格上涨2.6%。上半年,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3%。
在2014年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回落之时,北京CPI却迎来逆势回升。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北京市CPI总水平同比上涨2.2%,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呈现“七升一降”格局,其中居住价格同比上涨1.6%,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告别今年以来的涨幅放缓态势。
2014年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份巨观经济数据,全国居民消费指数(CPI)同比上涨2.3%,与上月基本持平,符合市场预期。
2014年7月16日 经国家统计局核算,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与一季度持平。
2014年9月CPI同比增长1.6%,低于预期,并创下56个月新低。市场预期9月CPI同比增长1.7%。8月CPI同比增长2.0%。,9月PPI同比下跌1.8%,并创下5个月新低。市场预期9月PPI同比下跌1.6%。8月PPI同比下跌1.2%。
2015年1月9日,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1.6%,农村上涨1.3%;食品价格上涨2.9%,非食品价格上涨0.8%;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价格上涨1.8%。201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
2014年31省区中CPI涨幅超过全国水平的有13个,且全部告别“3时代”。在31省区CPI涨幅排行榜中,西藏CPI同比上涨2.9%居于榜首,黑龙江仅涨1.5%居榜末。
2014年CPI居于“2时代”及以上的有16个省区,最高涨幅达到2.9%。但无一省区处于“3时代”及以上。据中国经济网地方经济资料库历史数据显示,2013年涨幅最高的是青海,达到4%,随后是新疆的、宁夏等多个省区处于“3时代”,且无一省区涨幅低于2%。而在2014年,除了31省区全部告别“3时代”外,另有15个省区回归到“1时代”。在此情况下,不少机构和专家提醒,2015年需要警惕通缩风险。
1951年-2012年中国消费物价指数(注:以上年为整数100算)
年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2012
102.6
102.7
102.5
98.3
98.2
2011
105.4
105.3
105.8
104.9
106
109.1
106.6
2010
103.3
103.2
103.6
103.1
105.5
109.6
103.6
2009
99.3
99.1
99.7
98.8
94.6
92.1
97.6
2008
105.9
105.6
106.5
105.9
106.9
110.5
108.9
2007
104.8
104.5
105.4
103.8
103.1
104.4
103.9
2006
101.5
101.5
101.5
101
103
106
101.5
2005
101.8
101.6
102.2
100.8
104.9
108.3
101.6
2004
103.9
103.3
104.8
102.8
106.1
111.4
105.6
2003
101.2
100.9
101.6
99.9
102.3
104.8
102.2
2002
99.2
99
99.6
98.7
97.8
97.7
100.2
2001
100.7
100.7
100.8
99.2
98.7
99.8
100.4
2000
100.4
100.8
99.9
98.5
102.8
105.1
101.1

2015年

经济指标2015年1月(同比)2014年12月(同比)指标解析
PMI(製造业)
↓49.8
↑50.1
28个月来首次跌破荣枯线
CPI(同比增长率,%)
↓0.8%
↑1.5%
创五年多新低
PPI(同比增长率,%)
↓-4.3%
↓-3.3%
连续35个月负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率,%)
↑15.7%
同比连续下跌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7.9%
大幅回升
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率,%)
↓10.5%
连续下跌
M2(同比增长率,%)
↑12.2%
小幅回落
新增贷款(亿元)
↑6973
小幅回落
2015上半年全国CPI同比上涨1.3%,上半年31省区中CPI涨幅超过全国水平的有18个。在31省区排行榜中,青海CPI同比上涨2.93%居于榜首,新疆仅涨0.21%垫底。上半年各地价格水平持续低位运行,涨势乏力,未达2%的足有9成。
2015年31省区中CPI涨幅超过全国水平的有17个。在31省区排行榜中,青海CPI同比上涨2.62%居于榜首,新疆仅涨0.57垫底。CPI处于“2时代”的仅剩青海、上海、西藏三地。
2015年9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但同时公布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却同比下降5.9%,跌幅超出预期,创六年新低,毫无悬念地第42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CPI与PPI差值达到7.9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最大差值。CPI与PPI的背离走势,考验着巨观调控的智慧。业界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风险比通胀风险更大,需要货币等调控手段导向上继续放鬆。且央行等部门也已经表态,不会因为单一商品价格走势影响对于整体价格水平的判断。

2016年

2016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3%。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5%。
2016 年 3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2.3% 。其中,城市上涨 2.3% ,农村上涨 2.2% ;食品价格上涨 7.6% ,非食品价格上涨 1.0% ;消费品价格上涨 2.5% ,服务价格上涨 1.9% 。 1-3 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 2.1% 。3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 0.4% 。其中,城市下降 0.4% ,农村下降 0.4% ;食品价格下降 1.8% ,非食品价格下降 0.1% ;消费品价格下降 0.6% ,服务价格下降 0.2% 。
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涨幅与前三季度持平。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菸酒价格上涨3.8%,衣着上涨1.4%,居住上涨1.6%,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5%,交通和通信下降1.3%,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6%,医疗保健上涨3.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8%。在食品菸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0.5%,猪肉价格上涨16.9%,鲜菜价格上涨11.7%。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环比上涨0.2%。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4%,自9月份起结束连续54个月同比下降后,同比涨幅不断扩大,12月份同比上涨5.5%,环比上涨1.6%。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0%,12月份同比上涨6.3%,环比上涨1.9%。

2017年

2017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31个省(区、市)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30省份1月份CPI同比涨幅均较去年12月份扩大。专家认为,今年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但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物价上涨难成持续趋势。
2017年3月,据统计局网站讯息,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8%。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下降4.3%,非食品价格上涨2.2%;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2.4%。1-2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7%。
2017年4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CPI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0.9%;P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7.6%。
2017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1.3%,农村上涨0.8%;食品价格下降3.5%,非食品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上涨0.2%,服务价格上涨2.9%。1-4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4%。
2017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31省(区、市)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3个省份4月CPI同比涨幅较3月份有所扩大,12个省份CPI涨幅高于全国水平。同时,多数省份的物价涨幅都停留在“1”时代,仅海南、天津两地的涨幅超过2%。

2018年

2018年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CPI同比涨幅在连续3个月处于“1时代”后重新回到“2时代”。
2018年9月14日,CPI涨幅已连续两个月扩大,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价格上涨预期也较强烈,中国经济是否有可能出现滞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滞胀或类滞胀是不存在的。
2018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2%,涨幅较前月回落;环比则由升转降。

2019年

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1.7%,前值为1.9%,预期值为1.9%。中国1月CPI环比上涨0.5%,前值为0%,预期值为0.5%。

调整措施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菸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6.3万家价格调查点,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农贸市场与服务消费单位等。
消费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切实保障CPI计算的科学性和準确性,我们对CPI调查方案进行了例行调整,涉及对比基期、权数构成、调查网点和代表规格品的调整。
一、从2011年1月起,我国CPI开始计算以2010年为对比基期的价格指数序列。这是自2001年计算CPI定基价格指数以来,第二次进行基期例行更换,首轮基期为2000年,第二轮基期为2005年。调整基期,是为了更容易比较。因为对比基期越久,价格规格品变化就越大,可比性就会下降。选择逢0逢5年度作为计算CPI的对比基期,目的是为了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保持相同周期,便于数据分析与使用。
二、根据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调查数据以及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按照制度规定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其中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菸酒降低0.51个百分点,衣着降低0.4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降低0.3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降低0.3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降低0.05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降低0.25个百分点。
三、根据各选中调查市县2010年最新商业业态、农贸市场以及服务消费单位状况,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增加了1.3万个调查网点。採集全国CPI价格的调查网点(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农贸市场与服务单位等)达到6.3万个。
四、各选中调查市县根据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对部分代表规格品及时进行了更新。

数据公布

中国

CPI月度数据由国家统计局通过新闻发布的形式统一公布,公布形式包括国务院统一安排的新闻发布会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传播。国家统计局发布CPI的时间,月度一般在月后13号左右,季度、年度则延至月后20号左右。
消费价格指数公布内容包括:(1)全国及各省(区、市)CPI;(2)36个大中城市CPI。国家统计局CPI月度新闻稿中含有总指数、大类指数及部分中类指数(如食品类中的粮食价格、油脂价格、肉禽及製品价格、鲜蛋价格、水产品价格、鲜菜价格、鲜果价格、调味品价格等)的变化描述。

美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在美国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共分八大类,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饮品、住宅、衣着、教育和通讯、交通、医药健康、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市场敏感度非常高。在美国,居民消费指数由劳工统计局每月公布,发布时间: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时30分;在报告当月的第二周或第三周发布。有两种不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是工人和职员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W。二是城市消费者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U。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