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北魏宗室大臣)
元和(?~523年),字善意,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道武帝拓跋珪玄孙,武昌简王拓跋平原之子。
太和年间,出家为僧,让位于元鑒。元鑒逝世后,袭封武昌王爵位。历任谏议大夫、太子率更令,迁通直散骑常侍、东中郎将。孝明帝元诩时期,出任凉州刺史,迁东郡太守。
正光四年,逝世,追赠使持节、安东将军、相州刺史。
基本介绍
- 本名:元和
- 字号:字善意
- 所处时代:北魏
- 民族族群:鲜卑人
- 出生地:河南洛阳
- 出生时间:不详
- 去世时间:523年
- 主要成就:北魏宗室大臣 治理地方州郡
- 职务:太子率更令 通直常侍 凉州刺史 东郡太守
- 爵位:武昌王
- 封赠:使持节 安东将军 相州刺史
人物生平
元和,字善意,北魏宗室大臣。拓跋鑒逝世以后,和元鑒的儿子元伯宗竞相乞求继承爵位。尚书令高肇上奏:“元和在太和年间出家为僧人,让爵位给元鑒。元鑒后来因元和的儿子元显已成年,应继承家业,请求让出王爵归还给正嫡。先朝诏令在元鑒逝世后,可如他所请。元鑒逝世后,元和请求继承爵位。恭谨考索诏书旨意,準许传给他的儿子元显,没準许他本人受爵。元和先让爵后求爵,违背了大道的根本,请求命伯宗继承。”世宗元恪下诏说:“元和起初让爵位给元鑒,而元鑒又让给元和的儿子,交相推让的道理,这是很清楚的。元和的儿子早死,可準许元和继承。”不久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兼太子率更令,改任通直散骑常侍、兼东中郎将。肃宗元诩时,外任为辅国将军、凉州刺史,因事获罪免官。过了很久,授任东郡太守。正光四年,逝世,追赠安东将军、相州刺史。
《魏书·卷十六·列传第四》有记载。
家庭成员
先辈
高祖:拓跋珪,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曜家族

曾祖:拓跋曜,大将军、河南王;
祖父:拓跋提,车骑大将军、统万镇都大将、武昌成王;
父亲:拓跋平原,镇南将军、齐州刺史、武昌简王;
弟弟
元鑒,字绍达,徐州刺史,追赠齐州刺史、武昌悼王;
元荣,字瓫生,羽林监;
元亮,字辟邪,羽林监,赠河间太守;
元馗,字道明,秦州刺史,追赠青州刺史;
儿子
元显
元谦,字思义,征蛮都督、武昌王,赠散骑常侍、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相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