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县
益县,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西汉初,分秦齐郡(临淄郡)地置益县,属青州刺史部北海郡。东汉,改为益国,属青州刺史部乐安国。三国属魏,于益侯国地置南丰县,属青州齐国。
西汉青州北海郡益县辖境,在今山东省寿光市西部和东营市广饶县东部一带。益县治所益城在今山东省寿光市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益县
- 政区类别:县
- 始置年代:西汉初
- 县治所在:益城
- 所属地区:青州北海郡
- 废止年代:东汉初
- 地理位置:今山东省寿光县西
- 文献记载:汉书、后汉书、水经注、齐乘等
历史沿革
西汉初,分秦齐郡(临淄郡)地置益县,属青州刺史部北海郡。
东汉,改为益国,属青州刺史部乐安国。
三国属魏,于益侯国地置南丰县,属青州齐国。
益县故城
益县故城
巨洋水又东北逕益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涤荡也。晏谟曰:西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伐公孙渊,北徙丰人,住于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西北流逕北益都城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
——《水经注》卷二十六
益县故城
在寿光县,西汉置县,属北海郡,后汉为侯国,改属乐安国,晋省。《水经注》巨洋水逕益县故城东。晏谟曰:南去齐城五十里,司马懿伐公孙淜,北徙丰县人于此,遂改名为南豊城也。齐乘:南丰县即古益城。《旧志》:丰城店在县西二十里。
——《大清一统志》
丰城
寿光西二十里,舆地记:本汉菑川国城 【舆地记“本汉菑川国城”。按《水经注》益县故城即南丰城。又寿光南三十里之剧城为菑川国治,安得别有丰城。本汉菑川国乎。于氏说误】 司马懿伐公孙渊,北徙丰人住此,改曰南丰城。
——元《齐乘》
南丰城
《志》云:县西四十里有益城,汉益县也,属北海郡,后汉属乐安国。晏谟云:司马宣王伐公孙渊,徙丰人于益县。亦谓之南丰城。一云南丰城在县西二十里,亦曰丰城。又益都城,在县北二十里。汉武封淄川懿王子胡为侯邑,后併入益县。三国魏复置益都县。晋改置利益县,属乐安国。刘宋改置益都县,今府治是也。
——《读史方舆纪要》
文献记载
汉书
汉书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北海郡,景帝中二年置。属青州。户十二万七千,口五十九万三千一百五十九。县二十六:营陵,或曰营丘。莽曰北海亭。剧魁,侯国。莽曰上符。安丘,莽曰诛郅。瓡,侯国。莽曰道德。淳于,益,莽曰探阳(汤)。平寿,剧,侯国。都昌,有盐官。平望,侯国。莽曰所聚。平的,侯国。柳泉,侯国。莽曰弘睦。寿光,有盐官。莽曰翼平亭。乐望,侯国。饶,侯国。斟,故国,禹后。桑犊,覆甑山,溉水所出,东北至都昌入海。平城,侯国。密乡,侯国。羊石,侯国。乐都,侯国。莽曰拔垄。石乡,侯国。上乡,侯国。新成,侯国。成乡,侯国。莽曰石乐。胶阳。侯国。
后汉书
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二
乐安国高帝西平昌置,为千乘,永元七年更名。洛阳东千五百二十里。九城,户七万四千四百,口四十二万四千七十五。临济,本狄,安帝更名。千乘。高菀。乐安。博昌,有薄姑城,有贝中聚,有时水。蓼城,侯国。利,故属齐。益,侯国。故属北海。寿光,故属北海。有灌亭。
青州府志
魏:三国无地理志,依洪亮吉《三国地理志》参依《元和郡县誌》、《太平寰宇记》二书略次为郡县。
南丰、益都,均属齐。案《水经注》,南丰即汉益县,《元和志》、《寰宇记》皆言益都即汉益县,或分益之地置二县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