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放榜之后,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后两句“春色”“入关”均一语双关,说自己已到长安并且通过了关试。这首诗豪迈激情,意气风发。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 创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杜牧

作品原文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东都:唐代以洛阳为东都。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春的科举考试在此举行。
⑵三十三人:指这一年进士科登第共三十三人。
⑶秦地:指今陕西一带。此代指唐京城长安。
⑷酿酒:一作“办酒”。
⑸春色:既指春光,又指通过吏部关试的喜讯。唐时进士及第后,必须过吏部关试,方取得入仕资格。
⑹关:这里同时指关试和函谷关。

白话译文

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
关中的少年朋友们,你们多準备美酒吧,我们很快就会把春色带进关内来。

创作背景

杜牧出身于豪门世家,少时很有才华,以诗文着名。因此当他準备考进士时,朝庭中愿意为他出力帮忙的人据说有20人之多。唐太宗太和二年(828年),杜牧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当崔郾由长安启程赴洛阳时,太学博士吴武陵专门找他说:“侍郎你这次主考,为天子选拔英才,我岂敢不尽些力量,不久前我看见太学生们争读一篇奇文《阿房宫赋》,作者杜牧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侍郎你事情忙,恐怕没有看过吧!”说完就取出《阿房宫赋》朗读了一遍。崔郾拿来一看,也非常欣赏。吴武陵就对他说:“请在这次考试中录取他为状元吧。”崔郾说:“状元已经有人了。”吴说:“实在不行,就取他为第五名进士。”崔郾还在犹豫不决。吴有些不高兴,说:“如果不行,请还我这篇赋。”崔郾想了想说:“那就按你说的办。”
崔郾临走时,对为他饯行的官员们说,太学武陵博士曾向他推荐杜牧为第五名进士。有人说:“杜牧这个人不拘小节,录取他恐怕不大好。”崔说:“我已答应了吴博士,杜牧即使是杀猪或卖酒的出身,那也得录取。”果然,杜牧就在这一年中了第五名进士,当时他才26岁。唐代科举制度,及第的进士还要到吏部参加另一次考试——关试,录取后才能得到官职,因此杜牧中进士后立即赴长安準备关试,这时他写了这首七言绝句。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大和二年这次考进士在东都洛阳举行,一共录取了三十三人,所以首句说“东都放榜”,次句说“三十三人”。唐代考进士在正月,二月放榜,洛阳花还未开,所以“放榜未花开”。考中的人按惯例要骑马游行,以示荣耀,所以三十三人都“走马回”。“走马回”,就是孟郊《登科后》诗中所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意思,但孟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杜诗里此时的洛阳却连花还未开。洛阳花在唐诗中多指牡丹,二月的时候牡丹自然没开,至于别的花,恐怕还不在诗人的眼中。“未花开”将情绪稍作压抑,为三、四句蓄势。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人关来。”“秦地少年”指的就是题目中的“长安故人”。“关”和“春色”此处都有双关意。“关”既指潼关,也指关试。潼关是从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进士及第后称为“新及第进士”,还要到长安吏部去应关试,通过后才能做官,雁塔题名、曲江宴等也都要在关试之后。杜牧要到长安去应关试,因此“关”便双关潼关与关试。通过关试,登记人选,谓之春关。唐御史中丞韩仪有个朋友要考关试,他做了一首《知闻近过关试仪》诗:“短行纳了付三铨,休把新衔恼必先。今日便称前进士,好留春色与明年。”所以“春色”既指大自然的春色,也指顺利通过关试。“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人关来。”意思是嘱咐朋友们多準备酒,因为他已经要经潼关到长安,马上就能通过关试,带来无尽春色了。这是志在必得,让朋友们提前準备为他庆祝的意思。
东都“未花开”,诗人却自信已带将春色人关来,一派意气风发的潇洒豪情,可见诗人的自我期许之高。杜牧家学渊源,“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又自幼勤学,抱负远大,眼界奇高,“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无不精通于心。明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中评论:“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划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牧之后,诗人擅经国誉望者概少,唐人材益寥落不振矣。”清全祖望称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才略不在贾谊之下。可见杜牧的自信不是狂妄,而是有自身实力做保障的。
杜牧到长安之后恰好赶上制举。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常科每年举行,包括明经、进士等数十种科目,制举是用以选拔非常之才的特殊考试,不是每年都有,而是临时设定,由皇帝亲自主持。杜牧在大和二年三月考中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在同一年中接连进士及第、制策登科,这是很难得的。杜牧在《赠终南兰若僧》一诗中写:“两枝仙桂一时芳。”指的就是这件事。孟荣《本事诗》中说他:“弱冠成名...制策登科,名振京邑。”结合杜牧的出色成绩,他在此诗中所表现出的高昂志气,就更好理解了。刘熙载在《艺概》卷二中说杜牧的诗“雄姿英发”“无窠白”,杜牧不仅是诗文雄姿英发,不落窠白,人亦如诗,英姿俊爽,俊迈不羁,千载之下,犹令人想往其风采。

名家点评

中国韵文学会理事李克和《昨夜星辰》:“诗坛有个经验之谈,说忧愁易写,欢欣难写。这首诗写欢欣,颇好,把杜牧自己作为胜利者那种踌躇满志的神态活画出来了。得力的是几个意象。‘未花开’,是实录时序:二月;同时暗含未过制策关之意;不过,又只‘未’而已,‘花’是一定会‘开’的。‘走马回’,多轻快!‘将春色入关’,意气风发,和‘酒’一关合,更是多幺陶醉啊!”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勛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