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大蜗牛检疫鉴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準:非洲大蜗牛检疫鉴定方法(SN/T 1397-2004)》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準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起草。本标準主要起草人:周卫川、吴宇芬、陈艳、陈枝华。本标準系首次发布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準。
基本介绍
- 书名:非洲大蜗牛检疫鉴定方法
- 作者:质量监疫总局
- 出版日期:2004年10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155066215880
- 出版社:中国标準出版社
- 页数:2页
- 开本:16
- 品牌:北京劲松建达科技图书有限公司
範围
本标準适用于进境植物检疫中对非洲大蜗牛的检疫和鉴定。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準。
2.1
贝壳shell
蜗牛的保护器官,为一螺旋形结构。贝壳可分为螺旋部和体螺层:螺旋部为内脏器官盘存之处,通常可分为几个螺层;体螺层为贝壳的最后一个螺层,一般较大,容纳头部和足部。贝壳的形状和结构变化极其複杂,是分类的基本依据。
2.2
膜厣epiphragm
蜗牛分泌的一种与壳口同样大小和形状的乳白色不透明粘液膜,用以封闭壳口,形成膜厣。
2.3
腹足ventralmuscularfoot
蜗牛的爬行器官,足腺位于其上,分泌无色粘液。腹足的形态常因种类和生活环境不同而异。
原理
非洲大蜗牛在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肺螺亚纲(Pulmonat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玛瑙螺科(Achatinidae)、玛瑙螺属(Achatin,a),形态特徵是鉴定的依据。非洲大蜗牛昼伏夜出,常隐藏在人们难以发现的地方,如货柜的底部,其传播途径和病虫不同之处在于不需要特定的寄主,凡接触过地面的物品都可能传播。因此採用常规的检验方法是难以奏效的,生物学特性是确定现场检疫方法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