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塞下曲(王昌龄诗作)

塞下曲(王昌龄诗作)

《塞下曲》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乐府曲,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塞下曲》
  • 创作年代:唐
  • 作品体裁:乐府
  • 作者:王昌龄

作品原文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鹹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其一
①空桑林:指桑叶枯落的桑树林。
②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③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④游侠儿:指好交游、逞意气而轻生死的人。
⑤矜jīn:自尊自大。
⑥紫骝:泛指骏马。
其二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鹹:都

韵译

其一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儘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其二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作品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边塞题材的律诗。但与其他边塞诗不同的是,它反映的是边塞少数民族和平时期的生活,这在与少数民族战事不断的当时是比较少见的,更何况是汉人写胡人。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民族观,他并没有因为战争就把汉人和胡人对立起来,他相信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人民也都是勤劳善良、爱好和平的,他们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同样渴望过一种安宁的生活。雁门:即雁门郡,唐代天宝时以代州为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代县。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和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代郡:即雁门郡。燕:古代燕国,在今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处东方,故称。边:边境,边界。首联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其大意是:雁门郡东接古代燕国,郡内高山峻岭遍布,有一些胡人的家就住在边境附近。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解放:解开束缚的绳子,放飞之。将:驾御。代马:指古代漠北产的骏马。猎秋田:狩猎于秋天的田野。颔联生动地描写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大意是:解开猎鹰脚上的绳索,让它飞出去追捕鸟雀,自己则骑着当地产的骏马驰骋在辽阔的秋原上,四处游猎。这两句中的“胡鹰’、“塞鸟’、“代马’三种动物前都冠以一个有边塞特徵的修饰词,突出了其地域特点,从胡人的放鹰捕鸟、骑马游猎的生活描写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秋猎画面。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颈联生动地刻画了边地的自然景象,大意是: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这两句描绘了“秋火烧or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烈或清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徵。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味在言外。另外,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这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起下文。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辽西:州郡名,大致在今河北东北、辽宁西部一带。斗战:即战斗,战争。尾联的大意是:看到山头的烟火,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未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醉卧酒店。这两句写饱受战争蹂躏的人民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这首诗独具匠心,别开生面,生动描摹了胡人的生活状态。先写他们的日常生活,然后写了一个小插曲,即误将野火雨雾当作烽烟而最终释然。在诗人的笔下,胡人和汉人一样,同样厌恶战争并同样富有人情味,因此赋予了本诗以凝重的反战主题。

评析

其一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 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 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其二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