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

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

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

《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是2009年1月1日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逊达。本书主要介绍了参与式治理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参与式地方治理中的民主与性别议题、社会发展与社区治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与政策过程。

基本介绍

  • 书名: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
  • 页数:357页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图书信息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308064651
条形码: 9787308064651
尺寸: 22.6 x 16.6 x 2.2 cm
重量: 481 g

作者简介

余逊达,博士、政治学教授。在国内外刊物上出版或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坚持正确政绩观,创人民满意政府”(《邓小平理论与浙江实践》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获浙江省委宣传部优秀论文二等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浙江社会科学》,1999.1)获浙江省社联优秀论文二等奖;“人权与社会保障”(《新华文摘》,1998.2)获浙江省政府优秀论文奖;“邓小平的民主理论”(《浙江省纪念建党70周年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12)获省委组织部、宣传部优秀论文三等奖;“发展中国民主政治的战略思考”(《政治学研究》,1996.4)获浙江省社联优秀论文一等奖;“邓小平与中国经济制度创新”(《人民日报》,1995.3.30)获浙江省优秀论文奖、浙江省社联优秀论文二等奖;“论美国公民投票率的下跌”(《世界历史》,1992.4)获浙江省政府优秀论文三等奖。

内容简介

《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主要内容:在有关治理或地方治理的各种纷纭庞杂的概念与理论当中,近年来逐渐呈现出的演进特色之一,是对于治理问题侧重哪些层面的变化。已往基于“治理”概念必须与“统治”、“行政”等旧有概念相互区分,因此特别注重治理之“主体”上的变化,亦即由国家/政府扩展到企业/市场与社会组织/第三部门/小区,以及公民个人与此三种主体之间的关係。晚近则在所谓“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下,讨论治理问题时,愈来愈强调治理的“绩效”应如何厘定与评估。本文认为,前者主要属于“过程取向”的观点,分析焦点多半在于治理主体扩大的背景与条件、不同主体的行为逻辑与特徵,以及不同主体参与治理过程中的相互关係与互动机制等。而后者则可称之为“结果取向”的观点,多半专注于绩效与后果应採取哪些判準或指标等。
这种取向之间的区分,不仅具有概念釐清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实际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助于避免因为不加区分所产生的误导。例如,两岸学者针对本身内部治理问题,近来出现愈来愈多关于所谓“善治”或“良治”的讨论,提出各种实证性与诊断性的观点。仔细观察这些讨论,当可发现其间存在衡量善治程度的不同标準,有些是以过程层面现象为主,有些则是以结果层面为主,有些则兼采两者。然而,无论是哪一类论述,往往出现一种明示或隐含的预设:满足过程层面上主要善治标準的治理实践,也同时较可能在结果层面上符合善治标準,反之亦然。换言之,其所预设的是两种层面之间的一致性与兼容性。然而,在现实案例中,两者之间扦格不入的情形,却时常因为治理主体的愈趋多元化而随之增加,《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中有数篇都反映出这个事实。因此,廓清两种层面各自如何去理解与寻求善治,如何去先求充分区隔再求适度整合,显然有其必要性。

目录

导论 徐斯勤
第一编 参与式治理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
地方治理与产业群聚之关係研究:桃园县招商政策与光电产业之案例分析
参与式治理与人民建议徵集制度的杭州经验
创新持续力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几个关键命题的探讨
第二编 参与式地方治理中的民主与性别议题
村民自治:浙江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式的公民会议与地方治理:浙江省温岭市民主恳谈会的经验
审议民主在社区:台湾地区的经验
地方治理中的女性参与:以浙江农村女性参与村民自治为例
第三编 社会发展与社区治理
改革中的道德困境
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路径的反思与批判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营造之角色与策略:以“桃米生态村”为例
社区治理与网路社会之研究:理论、方法与策略
第四编 地方经济发展与政策过程
地方政府竞争:多层次核心——外围区域框架下的考察——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由成长机器观点论证台北市北投空中缆车建置之政策网路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