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是唐朝时期的一首五言排律,作者是高适。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塞下曲·结束浮云骏
  • 创作年代:唐朝
  • 文学体裁:五言排律
  • 作者:高适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

作品原文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沖。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作品鉴赏

“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将主人公赴敌过程的细节一概省略,直写战阵的壮阔,同时加以生动的夸张和想像,渲染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且看:万鼓齐鸣,犹如惊雷震天动地;千军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藉助风威。战士们精诚贯日月,使其留驻空中;“阵云”沖山岳,群峰为之晃动。在这样骁勇的军队面前,没有什幺敌人不能战胜。“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二句,连用二个典故(“太白”为将星,旄头为胡星,这里分别代指唐军和敌人。见《史记·天官书》),但语极精炼。以一“酣”(痛快)一“罢”写战斗过程,以一“高”一“空”的对比写战斗结果,大有楚霸王项羽东城快战之雄风。其高屋建瓴之势,将唐朝将士们无可比拟的声威,战斗中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渲染得恰如其分。文势至此,陡然收住,而折入对主人公心胸的袒露,与起首相呼应。
自“万里不惜死”以下八句,感情突破陡立的闸门,沖天而起,再奋逸响。因参战的主人公的理想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建立功勋,是以“万里不惜死”以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封赏。因此,他为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所鼓舞,为自己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自然,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书生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豪语,将主人公安边定远的壮志、豪放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
高适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但并非言之无物的空喊大叫,以至于“流入叫嚣”。而是以饱含感情的语言,率直地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强大的感情激流去冲击读者的心灵。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如峰峦迭起,又一气贯注,毫无衰减,如骏马驻坡,不可羁勒,直至捲起连天高潮。真不知诗人胸中有几多“江河之水”耶!
与豪放的感情相适应,是语言的遒健,想像的瑰奇和飞动。诗中的“浮云骏”、“天子怒”、“将军雄”、“阵云匝”、“兵气沖”、“大笑向文士”等语句不仅孔武有力,而且具有瑰伟的姿态和飞动的灵魂,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十分生动具体。同时,全诗选用易于表达乐观豪放之情的乐韵,亦增加了诗歌的奔放之势。

作者简介

高适
(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着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待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