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洛川
《涉洛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诗。本篇是诗人渡洛水忆曹植及《洛神赋》的弔古伤今之作。一二句谓昔时曹植东归,经通谷、杨林之地,感甄后而赋洛神.我今亦经此道却不见古人,而深知曹植之被谗的遗恨,“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也。三四句谓宓妃(代指甄后)枉然自结无边的愁怨.就是因为没有帮助陈思王曹植杀死谗臣灌均,故反受其殃也。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涉洛川
- 创作年代:唐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涉洛川
通谷阳林不见人,我来遗恨古时春。
宓妃漫结无穷恨,不为君王杀灌均。
注释
①洛川:洛水。此为诗人渡洛水时因曹植被谗事有感而作。
②曹植《洛神赋》:“经通谷,陵景山,……容与乎阳林,流肠乎洛川。”《洛阳记》:“城南五十里有大谷,旧名通谷。”阳林:地名。
③宓妃:指曹丕甄后。《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黄初二年,临国谒者灌均希旨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作者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着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崑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商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