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布袋
睡布袋(学名:Gerrardanthus macrorhizus Harv. ex Benth. & Hook. f.)是葫芦科睡布袋属植物。肉质块根,茎块部分外露在地表面,直径能达1米,看上去像一块表面圆滑的大石头,表面土黄色,表皮坚硬。绿叶茂盛,藤条能从茎块部分分叉数根,攀附能力强,可达10米以上,叶呈倒五角形,春天开花,具香味。
睡布袋原产于南非东部肯亚和坦尚尼亚。分布区由于受到印度洋暖流和大西洋寒流的影响,夏季气候温暖、潮湿,乾湿季节明显,昼夜温差大,冬季乾旱,由于地势较高,气温通常较低,冬无严寒,夏天无酷暑。
睡布袋适宜布置在展览温室观赏。
(概述图参考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睡布袋
- 学名:Gerrardanthus macrorhizus Harv. ex Benth. & Hook.f.
- 别称:伊莎头葫芦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合瓣花亚纲
- 目:葫芦目
- 科:葫芦科
- 属:睡布袋属
- 种:睡布袋
- 命名者及年代:Harv. ex Benth. & Hook.f.,1867
形态特徵
肉质块根植物,茎块部分外露在地表面,直径能达1米,看上去像一块表面圆滑的大石头,表面土黄色,表皮坚硬,外形似大肚皮。藤条能从茎块部分分叉数根,攀附能力强,可达10米以上,叶呈倒五角形,春天开花,具香味。
块根初期表皮呈现绿色,2年后表皮呈现银白色,3年后变成微白的褐色,播种苗2年的球体约2厘米,4年的球体约5-6厘米,5年以后生长迅速,10年的球体直径可达1米左右,盘卧于地上,顶部生出茎蔓数十条,长可达20-30米,攀附于框架、棚顶上,遮天蔽日,在阳光的照耀下略带银白的绿色叶片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为炙热的地面投下一片阴凉。
产地生境
睡布袋原产于南非东部肯亚和坦尚尼亚。分布区由于受到印度洋暖流和大西洋寒流的影响,夏季气候温暖、潮湿,乾湿季节明显,昼夜温差大,冬季乾旱,由于地势较高,气温通常较低,冬无严寒,夏天无酷暑。但是日照充足,季节与中国相反,当年的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平均温度在16-22℃;6-8月为冬季,平均温度在5-17℃,很少低于0℃,在原产地睡布袋属于夏季生长的种类。
繁殖方法
播种前种子的处理:播种前,用1:1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消毒,处理后种子立即播种。
播种基质:播种土壤要求为疏鬆、通气性能好的沙质壤土,中性、偏硷性。基质的配製为珍珠炭、大粒河沙、青石、 进口泥炭土、草木灰及田园土按等量拌均。用浓度50%多菌灵溶液对播种基质进行消毒。基质乾湿度以手握成团,手鬆即撒为标準。选用直径20-22厘米盆(可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泡半个小时),将5粒种子均匀播入盆中,后覆盖1-1.5厘米基质,3天后浇一次透水。
栽培技术
温度:温度是影响睡布袋生长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南京11月至次年3月温度不适宜睡布袋生长,需要栽植在加温的温室内,而不同温度影响其生长速率。将幼苗移植在温室内过冬,在温室内加盖一层农膜,农膜内用电热器加热。播种1年后,睡布袋平均球茎直径11.9厘米,睡布袋球茎直径为5.1厘米。
湿度:睡布袋喜欢乾燥环境,空气湿度超过70%则易引起腐烂,蚜虫、黑粉病也易发生,特别是在温室内由于空气流动性差病虫害发生更为严重,影响睡布袋的观赏性。一般,把空气湿度控制在50%左右,因此用适当睡布袋浇水的方法来解决,生长季节一般10天浇一次水,梅雨季节停止浇水,冬季20天浇一次水。
光照:由于睡布袋原产于非洲东部,对光照强度要求在8.37×105焦以上,在温度超过30℃的强光照环境下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覆盖遮阳网。
主要价值
睡布袋适宜布置在展览温室观赏。
睡布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