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陵区
涪陵区是重庆市辖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是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城市、渝东南部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东部中心城市。
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王陵多在此而得名。春秋战国时间曾为巴国国都。秦昭王三十年(前227年)置枳县,为境内置县之始。历来为州、郡、专区、地区、地级市治所。
1998年,四川省涪陵市(地级)、万县市、黔江地区併入重庆成立直辖市,原涪陵市枳城区、李渡区合併为重庆市涪陵区。
截至2015年末,涪陵城区建成区已达62平方千米,城镇人口达到73.6万人。是乌江流域最大的城市。涪陵城区力争在2020实现双百现代化大城市。同时涪陵城区绕城高速环线已基本形成,涪陵城区轨道交通即将开工建设。
涪陵区特产主要有涪陵榨菜、涪陵红心萝蔔、涪陵油醪糟等;名胜景点主要有白鹤梁、武陵山大裂谷、白鹤森林公园、大木花谷、816核工程等。城市荣誉:中国榨菜之乡、千里乌江第一城、中国绿色生态青菜头之乡、中国绿色生态龙眼之乡、重庆市级森林城市,市级文明城区、卫生城区、山水园林城区、环保模範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涪陵区
- 外文名称:FuLing District
- 别名:枳、涪州、榨菜之乡、千里乌江第一城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重庆市
- 下辖地区:李渡街道、荔枝街道等10街道
- 政府驻地:兴华中路66号
- 电话区号:023(+86)
- 邮政区码:408000
- 地理位置:重庆市中部
- 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 人口:户籍人口为115.83万人(2017年末)
- 方言: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
-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白鹤梁、大木花谷、武陵山大裂谷、816核军工洞等
- 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涪陵五马机场(规划)
- 火车站:涪陵站、涪陵北站
- 车牌代码:渝G
- 人均GDP:11000美元
- GDP:896.22亿(2016年)
历史沿革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枳地。
秦朝,属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属巴郡。
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在巴郡枳县侨置涪陵郡,治汉复城。
北周时,移郡治至汉平县。
隋开皇初年(581年),撤销涪陵郡。开皇十三年(594年),移汉平县治于涪陵镇,改名涪陵县,属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设涪州,属江南西道以及夔州都督府(治今奉节)。天宝初年,改为涪陵郡。乾元初年,复名为涪州。
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属夔州路(治今奉节)。
涪陵地标泽胜双子塔

南宋,置涪州,属夔州路(治今奉节),辖涪陵县、武隆县。
元朝,置涪州,属四川行中书省重庆路,辖武龙县。
明代,置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
清朝,置涪州,属重庆府,不领县。
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四川省川东道和四川省第八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五月,因涪陵县第五区地广,划为武隆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从涪陵县分置武隆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东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砫、武隆、长寿、彭水七县,隶川东行署区。
1952年,川东酉阳专区併入川东涪陵区,增辖垫江、黔江、酉阳、秀山四县,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长寿县划入重庆市。
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撤涪陵县设涪陵市(县级)。
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五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垫江县和武隆县。
1995年,撤县级涪陵市,设枳城区、李渡区;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代管南川市。
1996年,涪陵市划归四川省计画单列市重庆市代管。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
1998年,正式撤销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划归重庆市管辖。
2008年,涪陵区撤销李渡镇、龙桥镇、白涛镇、镇安镇、堡子镇、致韩镇、石龙乡、中峰乡、仁义乡、丛林乡、土地坡乡、天台乡、卷洞乡、山窝乡、梓里乡、酒店乡、惠民乡、太和乡、聚宝乡、新村乡、石和乡、两汇乡;设立涪陵区李渡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将明家乡更名为大顺乡;调整崇义街道、敦仁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义和镇、百胜镇、焦石镇、珍溪镇、清溪镇、马武镇、龙潭镇、新妙镇、石沱镇、蔺市镇、同乐乡的行政区域;保留南沱镇、青羊镇、增福乡、罗云乡、大木乡、武陵山乡的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2014年,珍溪镇、蔺市镇、新妙镇共3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2016年,涪陵区调整义和镇管辖範围、李渡街道管辖範围和办事处驻地,增设马鞍街道。调整后,义和镇辖机房、松柏、高峰、鸭子、硃砂、华东、临江、石岭、庄子、黄草、红春、石堡、镇安、大柏、宏义、建新16个村(社区),镇政府驻兴义南路88号(原址);李渡街道辖石院、水磨滩、垭口、百花、云星、梨园、岚马、堰桥、龙塘、两龙、山侖、韩龙、新龙、明家湾、致远、桂花园、龙桥、断桥、石龙19个村(社区),街道办事处驻致远路36号(原致韩镇政府驻地);马鞍街道辖原李渡街道高岩口、双河口、太乙门、石马、两桂、玉屏、红星、马鞍、大石庙、和平、均安、大鹅、双溪、盘龙、金银、人和、倪峰、新阳、杨二坪19个社区和原义和镇鹤凤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鹤凤大道6号(原涪陵新城区管委会办公楼)。调整后,涪陵区辖9个街道、12个镇、6个乡。

行政区划
至2017年末,涪陵区辖9个街道、12个镇、6个乡。
分别为:李渡街道、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马鞍街道、百胜镇、珍溪镇、清溪镇、南沱镇、蔺市镇、石沱镇、义和镇、新妙镇、焦石镇、马武镇、青羊镇、龙潭镇、罗云乡、大木乡、同乐乡、大顺乡、增幅乡、武陵山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东部,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台地为主(共占54.4%),其次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坝(仅占1.2%)。地貌格局形成条岭状背斜低山与宽缓的向斜谷地相间有序排列,而被长江、乌江河谷横断为江东、江北、江南三大片。
涪陵滨江路

气候特徵
涪陵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涪陵区土地面积为2941.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045公顷,园地面积5332公顷,林地面积126133公顷。
矿产资源
涪陵区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原煤储量3071万吨,石灰石储量4亿吨,天然气储量17亿立方米,铁矿储量2249万吨,铝土矿储量54万砘。
2014年,涪陵区页岩气产能达10.8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73.3%。
生物资源
动物
涪陵区有无脊椎动物30余种,主要有水蚂蝗、水螺蛳、蜗牛、卷叶螟、稻飞虱、瓢虫等;鱼类有7目12科52种,主要有青鲤、鲫鱼、草鱼等;两栖动物有中华大蟾蜍、黑斑蛙等6种;爬行动物有乌龟、鳖、乌梢蛇等11种;鸟类有苍鹰、白鹭、赤麻鸭、红腹锦鸡、鹰鹃等30余种;哺乳动物有蝙蝠、黄鼠狼、鼬獾等30余种。其中,保护动物主要有金钱豹、云豹、华南虎、箭鱼、长江鲟、苏门羚、胭脂鱼、豪猪、太阳鸟等。
涪陵页岩气开採

植物
涪陵区境内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属4000余种。 其中,蕨类植物有40余科100余属500余种;裸子植物有7科18属26种;被子植物有180余科1100余属3000余种。木本类有杉、柏、桉树、千丈、泡桐等;草本类有红苕、玉米、小米、花生、芝麻、豆类、瓜类等;菌类主要有蘑菇、黑木耳等栽培食用菌。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涪陵区公安户籍户数46.11万户,户籍人口116.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90万人,乡村人口64.52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6%。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9.27万人,女性人口57.15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7。全年出生人口1.24万人,死亡人口0.6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8‰(计生口径)。
涪南古官道

民族
涪陵区是以汉族为主的聚集区,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少,多居住于山区。
经济
综述
2017年,涪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92.24亿元,比2016年可比增长9.7%。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60.45亿元,可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604.82亿元,可比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326.97亿元,可比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从2016年的6.5:60.1:33.4调整为6.1:61.0:32.9。
涪陵工业园区

第一产业
2017年,涪陵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17亿元,比2016年可比增长3.1%,实现增加值61.69亿元,可比增长4.2%。增加值中,种植业42.20亿元,增长5.3%;畜牧业11.81亿元,下降0.5%;林业3.25亿元,增长14.0%;渔业3.19亿元,下降2.9%;农林牧渔服务业1.24亿元,增长7.7%。
涪陵风景

2017年,涪陵区粮食播种面积148.16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20.07万亩,增长3.9%,其中青菜头面积72.58万亩,增长0.2%。油料播种面积5.67万亩,增长5.0%。水果种植面积37.84万亩,增长0.7%。烤菸种植面积1.15万亩,下降4.2%。全年粮食总产量45.3万吨,增长0.9%。蔬菜产量228.20万吨,增长5.2%,其中青菜头产量160.03万吨,增长0.2%。烤菸产量0.15万吨。全区果品产量15.68万吨(含西瓜),增长11.3%。
全年生猪出栏78.26万头。全年水产品产量2.09万吨。
全年生猪出栏78.26万头。全年水产品产量2.09万吨。
2017年,涪陵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93亿元,比2016年可比增长4.5%,实现增加值58.29亿元,可比增长4.5%。农林牧渔业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
工业
2017年,涪陵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08.02亿元,比2016年可比增长11.4%,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5户,其中50亿级以上企业9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31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4%,规模以下增长11.1%。全年进入“三园四地”园区统计的规上企业122户,实现工业增加值335.78亿元,增长19.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1%。
南门山商圈

建筑业
2017年末,涪陵区资质以上建筑业注册企业153户,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76.78亿元,增长6.9%。按在地统计原则核算,在地建筑业总产值452.53亿元,增长22.4%;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6.80亿元,可比增长11.7%,占GDP的9.8%。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7年,涪陵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34亿元,比2016年增长13.5%。其中,限额以上零售总额176.48亿元,增长19.1%;限额以下零售总额118.86亿元,增长6.0%。
对外经济
2017年,涪陵区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46.93万元,比2016年增长2.6%,其中,出口22.32万元,下降1.7%;进口24.61万元,增长6.8%。全年新签招商引资项目211个,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25亿美元,比2016年下降17.4%;实际利用内资(市外境内资金)312.35亿元,增长15.5%。
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7年,涪陵区公路、水上运输实现货运量0.73亿吨,比2016年增长9.3%,(铁路货运、客运未纳入本区统计)实现货运周转量606.58亿吨公里,增长14.0%;完成公路客运量0.23亿人次,下降11.7%,客运周转量9.44亿人公里,下降22.1%。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052万吨,增长10.4%。2017年5月涪陵龙头港投入使用。
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企业110户,实现营业收入65.51亿元,增长20.5%。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6.84亿元,可比增长10.0%,占全区GDP总量的7.7%。
中国第一套战国错金云纹编钟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6.84亿元,可比增长10.0%,占全区GDP总量的7.7%。

2017年,涪陵区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02亿元,增长2.2%;通讯业务(移动、电信、联通)收入6.55亿元,下降1.0%。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62.33万件,特快专递83.94万件。全区固定电话用户17.0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37部/百户。年末行动电话用户(联通、电信、移动)107.86万户,下降0.6%,行动电话普及率为93.0部/百人。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固定网际网路宽频接入用户24.91万户,下降11.1%,网际网路普及率为54.5户/百户(按户籍户数计算)。
2017年,涪陵区接待游客1549.16万人次,增长29.0%。其中,国内游客1542.99万人次,增长28.5%。入境游客61705人次,增长75.8倍。实现旅游总收入98.06亿元,增长36.0%。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7个,其中4A级4个(白鹤梁、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林下花园);有一家市级旅游度假区(武陵山旅游度假区)。全年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0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社会事业
教育
2017年末,涪陵区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普通中学48所(其中高中8所,国中40所),国小99所。专任教师达规定学历数10473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1461人,中等专业学校126人,中等职业学校534人,普通中学4090人,国小4262人。
2017年高校招收学生7666人,在校学生人数26000人,当年毕业生人数7788人。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2168人,在校学生人数6211人,当年毕业生人数2024人。全年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学生7724人,在校学生22925人,当年毕业9774人。国中学校招收10408人,在校28715人,毕业9327人。职业中学招收3671人,在校9372人,毕业2856人。国小招收10521人,在校75609人,毕业10145人。
涪陵五中
2017年高校招收学生7666人,在校学生人数26000人,当年毕业生人数7788人。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2168人,在校学生人数6211人,当年毕业生人数2024人。全年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学生7724人,在校学生22925人,当年毕业9774人。国中学校招收10408人,在校28715人,毕业9327人。职业中学招收3671人,在校9372人,毕业2856人。国小招收10521人,在校75609人,毕业10145人。

涪陵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国小完成率100%,国小升学率100%;国中毛入学率达102.59%,国中升高中升学率达99.0%;高中升大学升学率达90.0%。全区报考大学人数11564人,上线(专科以上)人数10960人,录取人数10328人。
科技
2016年末,涪陵区有科研事业机构2个(农科所、信息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8名;国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区级技术创新机构87个。科技成果登记116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100%,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1家、重庆市科技型企业312家、智慧财产权优势企业14家。获得市、区级科技奖励4项。全年申请专利1682件,共中发明284件,实用新型1254件,外观设计144件。获得授权专利874件,其中个人142件、工矿企业586件。
文化
2017年,涪陵区有文化馆(站)27个,剧场、影剧院9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11.55万册,其中电子藏书46.33万册。档案馆1个。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8.75万户,其中数位电视用户18.14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88%。
涪陵城区自助图书馆

体育
2017年,涪陵区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馆)31个,健身广场23个,健身登山步道11个,体育场地面积209.2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2平方米。全年参加各类运动赛获奖257枚,其中荣获国家级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1枚;荣获市级金牌67枚、银牌77枚、铜牌108枚。
涪陵新区奥体中心

卫生
20176年末,涪陵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0个,其中医院38个、卫生院18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门诊部、所(不含个体)6个、个体诊所14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室等其他卫生机构23个。共有医疗卫生机构有床位6367张,其中医院(含门诊部)4643张、卫生院床位1518张、妇幼保健院156张。共有卫生机构从业人员857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583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1949人、执业助理医师569人、注册护师和护士2857人。每万人拥有床位54.9张(按常住人口算,下同),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7人。
涪陵中心医院

交通
截止2013年底,涪陵区公路里程达47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3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168公里。营运船舶386艘。

公路:重庆三环高速公路(S11)中,于2000年12月建成的长涪高速公路直通重庆主城,另有南川—涪陵高速公路(2013年10月通车)。重庆沿江高速公路(G50s)中,南岸—涪陵高速公路于2013年12月通车,涪陵—丰都—石柱高速公路于2013年11月通车。
铁路:渝怀铁路于2007年4月通车,其中重庆—涪陵段于2013年12月建成二线,涪陵—梅江段二线正在建设中。南涪铁路于2012年9月开通货运。渝利铁路于2013年12月通车。
水路:有23个港口,其中黄旗货柜码头为重庆市第二大港口。
名优特产
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也称为青菜头,原料是在特殊的土壤和水质环境、气候中孕育出来的,主要产于丰都县高家镇至巴南区木洞镇附近200公里长江沿岸地带,其中涪陵系中心主产区。]涪陵榨菜为“世界三大腌菜”之一,涪陵被誉为中国榨菜之乡。
涪陵白茶
涪陵白茶于2013年晋级为重庆市十大名茶,也是涪陵独获此殊荣的地方创新名茶。
涪陵油醪糟

涪陵红心萝蔔
涪陵红心萝蔔也称为胭脂萝蔔。主产涪陵,周边区县有栽培,四川、贵州也有生产。
涪陵油醪糟
涪陵油醪糟用猪油炒制,色泽乌黑,入选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景名胜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存题刻165段,是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已经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蔺市美心红酒小镇
美心红酒小镇位于涪陵蔺市镇,以红酒文化为主旋律的西欧风情小镇,建有香溪廊桥、红酒中心、特色民居等景点,并配套建有生态观光园和工业展示园。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涪陵区国有大木林场,主要景区面积2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5.2%。
周易园
周易园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与涪陵城隔江相望。中心景点为一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人书法手迹80余幅。

大木花谷
大木花谷位于涪陵区大木乡境内,属高山花卉主题公园,占地10000余亩。景区内包含海棠花园、葵花园、百花园、人工湖、香草园、龙洞幽境等景点。
武陵山大裂谷
武陵山大裂谷位于涪陵区武陵山乡境内,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全长1500米长,峡谷宽度仅有2-5米,两壁岩石直立,系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涪陵白鹤森林公园
涪陵白鹤森林公园也称为南湖公园,位于涪陵江南片区。公园分为北部片区和南湖片区两大核心景观片区。
816核军工洞
全名为“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坐落在白涛镇的深山里,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
着名人物
道隆
道隆(1213-1278),南宋僧人,字兰溪。俗姓冉,13岁出家,赴浙江学禅法。1246年东渡日本传法,住持日本国相模州常乐禅寺,后为日本临济宗建长寺派开创人。着有《大觉禅师语录》3卷。
涪陵古城墙

桓渊
桓渊(?-1258),名亚夫,号莲荡先生,南宋理学家。负笈福建,就学朱熹门下,返乡任钩深堂山长授学,为程朱理学传人,也是理学涪陵学派代表人物。着有《孟子注》,入涪陵“四贤祠”陪祀。
谯定
谯定(1023-?),字天授,自号涪陵居士,北宋理学大师,为涪陵理学派开山人。着有《易传》,后人称《谯子易传》。
刘岌
刘岌(?~1505),字凌云,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周煌
周煌(1714-1784),字景垣,号绪楚,别号海山。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初九,周煌曾率队出使琉球国,曾任《四库全书》总阅,官至工部尚书、兵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以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傅,谥号“文恭”。着有《琉球国志略》、《登舟图》。
青羊古镇

周兴岱
周兴岱(1744-1809),字长五,一字冠三,号东屏,周煌的次子,清代大诗人张问陶的岳父。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左都御史。
徐邦道
徐邦道(1837-1894),名金锡,字剑农,清末名将。曾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甲午战争,《清史稿》、《清史列传》有传。
夏佳文(1964.7.17- )重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重庆涪陵人,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