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平乐·凄凄切切
《清平乐·凄凄切切》是清代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词写物是人非之感,紧扣各种声响展开。开篇用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意,描绘秋意正浓,词人孤寂清冷,悽惨忧戚,陪伴他的惟有梦中的砧声,与夜半醒来后听闻的蟋蟀声。下片先用唐代关盼盼之典,暗指佳人逝去已久,当年爱侣抒写心曲的弦吹之声,早已没入漫漫长夜。再用柳永《雨霖铃》词意,引出清秋节冷落萧索之感,良辰美景,儘是虚设;千般凄楚,无人倾诉。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清平乐·凄凄切切
- 创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处:《纳兰性德全集》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纳兰性德
作品原文
清平乐
凄凄切切①,惨澹黄花节②。梦里砧声③浑未歇,那更乱蛩④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⑤床头。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⑥添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切切:哀怨、忧伤貌。
②黄花节:指重阳节。黄花,菊花。
③砧(zhēn)声:捣衣声。
④蛩(qióng):指蟋蟀。悲咽:悲伤呜咽
⑤弦索: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⑥触绪:触动心绪。
白话译文
冷冷清清又到深秋时节,菊花开遍;夜深入梦之际捣衣声仍没有停歇的意思,杂乱鸣叫的蟋蟀声彻夜不停。
人生如燕转眼人去楼空,无心弹奏乐器丢在一旁。又是这般晓风残月的情景,只是到如今不禁触动心绪,又添了许多新愁。
人生如燕转眼人去楼空,无心弹奏乐器丢在一旁。又是这般晓风残月的情景,只是到如今不禁触动心绪,又添了许多新愁。
创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纳兰性德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并获得了二甲第七名的成绩,康熙皇帝授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作为皇帝的御前侍卫,他经常随康熙游历四方,南巡北狩,唱和诗词,但也尝尽了在帝王眼前效犬 ,马之劳的辛苦与卑微的滋味,相对于朝野,纳兰更倾心于自然山水, 可以说,他的侍从生涯并不快乐,而这种压抑是不能说出口的,只能表达在自己的词作中。词人作品此首词正是创作于作者任职御前侍卫的第二年。同时,这首词也是作者在重阳佳节为感爱妻之逝而作,为悼亡词。
作品赏析
文学赏析
纳兰写的这首词是一首触景伤情之作:在这惨澹的深秋之时,一切都变得凄凄切切,无限悲凉。那梦里的砧杵捣衣声还没停下来,又传来蟋蟀嘈杂的悲鸣声。你曾居住的楼空空蕩蕩,弦索抛残,晓风残月,无不是惨澹凄绝,如今一起涌人眼帘,触动无限清愁。
开篇便写到凄凄切切,道出内心悲凉,接着写道时节正逢黄花节,黄花节是指的重阳节,而所谓的黄花,便是菊花。这是纳兰又一首重阳佳作,借着重阳时节,抒写内心的情绪。在词中,纳兰永远是悲伤的。这首词当然也不例外。纳兰用惨澹来形容黄花节,以示自己哀怨的心情。或许,在深秋时节,万物萧条,看到任何事物都会觉得无限悲凉。
而接下来这句,则让人联想到,纳兰是在想念什幺故人。“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这里需要解释几个地方,“砧声”是指洗衣服的声音,古人洗衣服,总是将衣服捣一捣,加快衣服清洁的速度。捣衣时,会发出阵阵声响。“蛩”则是指的蟋蟀。词人在梦中听到捣衣的声音,声声慢慢,似有似无,悠远似乎又就在耳旁。捣衣的声音还没有停下,耳畔就又传来了蟋蟀的叫声,夜半时分,听起来让人内心都揪了起来。重阳深夜,午夜梦回,却是如此悽惶的情景。
纳兰梦中梦到捣衣的人是谁,想来应该是个女子。但这名女子究竟是谁,会在纳兰的梦中以如此凄凉的形象出现?按照常理推算起来,这名女子应该是离纳兰而去,让纳兰无法再见到的女子。于是有人猜测,这是重阳佳节,纳兰思念故去的卢氏所写的悼亡词,也有人认为这是纳兰为沈宛而作的。但不管怎幺样,这首词的确是写尽了凄凉之意。上片梦醒时分,顿觉离人不再,备感伤心。
下阙,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本于宋周邦彦《解连环》词: “燕子楼空,尘锁一床弦索”,点出悼亡之情,让内心潮水汩汩流出。燕子楼,在江苏徐州,唐时张建封的爱妓关盼盼曾居于此,张死后,盼盼仍居燕子楼十余年不嫁。这里借指亡妻的居室。因为妻子已经亡故,所以言“燕子空楼”。因为亡故已久,所以日“尘生”,而床头的琴弦也早巳束之高阁,任其蒙尘抛残。
末二句,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一样晓风残月”,此句显然是化用柳永《雨霖铃》里的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晓风残月”,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且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皆凝于其中。然而词人在“晓风残月”前添了“一样”二字,就变“古语为吾语”了.送别之意尽去,而悼亡之音弥浓,颇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物是人非之情。
最后一句, “而今触绪添愁”,点明玉人已殒,睹物思人,触绪添愁的主旨,而词人本就相思无绪的心怀,此时也就愈益伤情彻骨,无法排遣了。
这首怀念故人的词写在重阳夜,阁楼上,晓风残月,故人不再。独自倚靠栏桿,想着往日种种,纳兰写词,从来都是淡如清水,却能够让这水波蕩漾而起时,带给后人无限的遐想和心疼。
名家点评
近代学者张任政《纳兰性德年谱·后记》:“容若古之伤心人,其失意之事,可得之于文字音,近读此词,特拈而书之,以见作者身世之感受。惜其时其人未得其详。“
当代学者、作家林花榭《读词小笺》:“凄楚绝似易安,置之《漱玉集》中,亦无逊色。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複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着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彙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着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