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讲述了现代世界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极为重要。金融业是否发达是区分已开发国家与开发中国家的显着标誌。金融业的不断发展能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从以製造业为主的工业时代迈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时代创造必要条件。今天,即便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欧债危机”中,英国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话语权的国家,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对于今后世界金融格局的变化依旧具有重要的话语权。伦敦金融城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书中从英国的历史着手,描述了伦敦金融城的千年发展和其“前世今生”。了解伦敦金融城的运作与特色对于我国从粗放型商品经济转变为以金融等服务业为重要支柱的集约型现代化经济将会大有裨益。希望读者通过《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吸取伦敦金融城的发展经验,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基本介绍

  • 书名: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 又名:Financial War and the City of London
  • 作者:(英国)李俊辰
  • ISBN:9787302295976
  • 页数:308页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年8月1日
  • 开本:1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讲述了为何女王不能随意进出金融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是罗斯柴尔德家族“金融的黑手”?高盛帝国怎样掌控金融城成为五流一际投行?伦敦证交所、劳合社和英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如何引领世界证券、保险及风险投资私募市场?历经奥运洗礼,英伦玫瑰和中国巨龙能否携手合作成为世界金融东西两极? 伦敦金融城第678任市长白乐威爵士、中国驻英使馆前经济商务处公使衔参赞施建新、欧洲着名管理学专家大卫·克劳斯教授、北京市政府金融顾问刘曼红教授、资深媒体人李孝谆、侨界领袖邱维廉、知名艺术品鉴赏家蔡铭超、共青团延安市委等联袂推荐《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作者简介

李俊辰,原名李引亚,伦敦城市大学(LondonMet)硕士学位,职业风险投资人和私募股权投资金融专业人士,财经学者、经济学家、研究英国问题专家、艺术品鉴赏家。现就职于某专业投资集团公司。他的主要作品有《投资中国》(Investing in China,原着为英文)、《伦敦金融城--金融之都的腾飞》、《感悟涅檠--中国风险投资和非公开权益资本的崛起》、《星光璀璨》、《布菜尔风雨十年路》。他曾被誉为“促进海外中华文物回流杰出青年领袖”,同时是英国华人青年联会/商会主席、欧华青联常任主席、大本钟奖天使投资人暨全球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评选组委会主任、英中金融投资商会荣誉理事长、欧洲《头条辰报》及头条辰博新闻社董事及顾问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兼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客座讲师、南安普顿大学客座讲师、浙江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以及福建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江门市青年联合会顾问、共青团扬州市委青年创业导师。他目前正在募集并拟运作文化艺术品投资基金、中欧合作股权基金和青年慈善基金。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金融界的挑占?如何加强政府对金融的监管?如何在国内合理配置资源?如何进行金融领域人才的培训?如何在中国兴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中心?中国金融系统要回答不少问题要做不少基础性的工作本书对伦敦金融城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为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枚“他山之石”可赏可鉴
——马建国 新华通讯社
伦敦金融城以区区方寸之地为何能汇聚全球最多的金融资产?对年轻的中国金融市场来说金融城有太多需要解开的谜这本书是探究伦敦金融城的最好“嚮导”
——李鹏 中国新闻杜
本书介绍了伦敦金融城的历史、现代发展、伦敦金融城与伦敦的关係、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情况、英国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阅读该书读者了解的不仅仅是伦敦金融城、伦敦金融城政府以及金融和商务常识还将对英国的历史和现代发展以及英中关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于兴国 欧洲《头条辰报》及头条辰博新闻社董事、欧洲华文传媒和公关研究中心顾问
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欧美之外金融中心谁与争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望俊辰先生的这部新作将会成为一面明镜折射伦敦的光辉映出东方金融中心的风采!
——田晶 《21世纪经济报导》
凭其久居英国的历练作者以“史”的感悟和心境表达了对“今”的现实意义以其睿智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和极富魅力的语言缓缓地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伦敦金融城做出了一番宏大的历史叙事
——青山 香港《大公报》

名人推荐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金融界的挑战,如何加强政府对金融的监管?如在
国内合理配置资源?如何进行金融领域人才的培训?如何在中国兴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中心?中国金融系统要回答不少问题,要做不少基础性的工。本书对伦敦金融城进行了比较详的介绍,为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枚“他山之石”,可赏,可鉴。
--马建国 新华通讯社
伦敦金融城以区区方寸之地,为何能汇聚全球最多的金融资产?对年轻的中国金融市场来说,融
城有太多需要解开的谜。这本书是探究伦敦金融城的最好“嚮导”。
--李鹏 中国新闻社
本书介绍了伦敦金融城的历史、现代发展、伦敦金融城与伦敦的关係、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交情
况、英国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阅读该书,读者了解的不仅仅是伦敦金融城、伦敦金融城政府以及金融和商务常识,还将对英国的历史和现代发展,以及英中关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于兴国欧洲《头条腰报》及头条腰博新闻社董事、欧洲华文传媒和公关研究中心顾问
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欧美之外,金融中心谁与争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望俊辰先生的这部新作将会成为一面明镜,折射伦敦的光辉,映出东方金融中心的风采!
--田晶《21世纪经济报导》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伦敦金融城:女王也不能随意进出
一、《大宪章》缔造伦敦金融城
(一)英伦三岛到底是啥意思呢?
(二)《大宪章》规範下的统一英国迈向金融强国
二、伦敦金融城银行家缔造的“日不落帝国”
(一)伊莉莎白一世的“黄金时代”
(二)金融寡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三、点滴英国
(一)论英伦风尚
(二)现代英国掠影
第二章 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一、伦敦金融城的历史变迁
(一)今朝“雾都”伦敦不多雾
(二)那一平方英里
(三)全球金融业的聚集地世界的金融中心--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劳合社
二、伦敦金融城的领先优势
(一)无可争议的国际金融之都
(二)欧洲的金融中心--世界和欧洲彼此连线的大门
(三)国际化毋庸置疑
(四)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的中心
三、核心机构之“市长”
四、核心机构之自治机构--伦敦金融城政府
五、行业协会、商业行业公会的璀璨沧桑
六、伦敦金融城金融机构的建筑魅力和历史内涵
(一)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二)英格兰银行
七、伦敦金融城的着名旅游及娱乐景点
(一)圣保罗大教堂
(二)伦敦大火纪念塔
(三)伦敦塔
第三章 伦敦金融城与伦敦与中国与投行高盛帝国
一、伦敦金融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伦敦直选市长
(二)金丝雀码头对伦敦金融城的“有效补充”
(三)金融与航运--伦敦金融城给上海的启示
二、工作、生活在伦敦
(一)纯银的标準和人才涌入
(二)语言和交通
三、伦敦金融城与伦敦共拥最佳商业环境的优势
(一)理想的办公之所
(二)独特的风景线
四、漫步文学伦敦金融城
(一)布克奖
(二)从圣保罗大教堂到塔山的文学之路
(三)从大厦之屋到老街
五、高盛排除万难挤进伦敦金融城
(一)投行还有生命延续吗
(二)相当于英国工人六周工资的小费
(三)渗入英国金融界
六、中国和伦敦金融城的渊源
(一)现代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二)伦敦金融城在中国的历史“罪恶”
(三)中国各大城市的金融之争
第四章 在伦敦金融城上市: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多层次市场
一、古老而新型的伦敦证券交易所
(一)咖啡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渊源
(二)20世纪80年代的“大爆炸”
二、伦敦金融城以伦敦证券交易所为中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一)在伦敦金融城上市的优势
(二)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和三种上市途径
(三)伦敦股票交易市场--主机板、二板、三板及其他特色板块
(四)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需要考虑几点具有挑战性的因素
(五)伦敦证券及衍生工具交易所
(六)富时股票价格指数
三、伦敦证券交易所AIM市场
(一)AIM二板/创业板市场与伦敦证券交易所
(二)AIM市场的优势和特徵
(三)AIM市场的运作、监管及条件
(四)在AIM市场上市的过程
(五)投资顾问们所扮演的角色
四、高科技成长型风险企业的成功退出和伦敦金融城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AIM市场的配合对中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启示
(一)MTI投资Flomerics项目背景
(二)投资者MTI风险投资公司的背景
(三)Flomecics牵手MT卜两轮融资和国际拓展
(四)伦敦AIIVl市场的风险投资退出
(五)上市后风险企业的运行
(六)案例分析:对中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启示
第五章 英伦玫瑰长盛不衰的秘密: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与稳健创新的结合
一、活力四射--伦敦金融城和英国的创新魅力
二、投资的回报
三、英国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结构
四、英国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规模
五、英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趋势
(一)投资阶段
(二)投资领域
(三)地理特徵
(四)投资表现
六、英国政府对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支持
(一)法规
(二)专业公司
七、英国政府对早期阶段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支持
(一)大学挑战基金
(二)地区风险投资基金
(三)早期成长发展项目和英国高技术基金
(四)行业支持(以生物技术行业产业化为例)
八、英中科技合作和风险投资
附录一 从规则到原则--英国FSA监管方法的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附录二 金融与宪政
附录三 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伦敦“金融城之周”活动的主旨演讲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后记

白天,海德公园内的湖边,天鹅俨然成为忙碌的主人。岸上总有人沿着湖跑步、遛狗、骑马或滑旱冰。漫步湖边,会惊喜地发现野鸭或天鹅妈妈,带着几只新出生的小家伙在河里悠闲地游着。不经意间,生命已经在春光中诞生。傍晚,散步在泰晤士河南岸,眺望伦敦金融城,别有一番韵味,尤其是那晚霞初现、华灯初上之时。
这日下午,与朋友一起坐在位于伦敦金融城内的维多利亚式别墅后花园里,这里种满了熏衣草和玫瑰。在树荫与花影下,我和朋友泡一壶绿茶,任袅袅水雾将思绪飘散,再摆上几盘瓜果和小食,兴之所至,无所不谈。和朋友谈起,不久,《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这本书就要和读者见面了,朋友纷纷表示祝贺。
历经两年写作和编辑过程,其中有苦有甜。在英国多年,在日常工作之余,笔下耕耘,颇有心得,除了替英国《金融时报》、《上海证券报》、《中国日报》(China Dailyl等撰写专栏和文章外,还于2005年9月在英国和美国出版了全球发行的关于介绍中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英文着作 Investing in China the Emerging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以及国内外出版的《伦敦金融城——金融之都的腾飞》、《感悟涅槃——中国风险投资和非公开权益资本的崛起》、《星光璀璨》、《布莱尔风雨十年路》和《一盏经济的小桔灯——李俊辰旅英财经随想录》。
伦敦金融城是举世瞩目的全球金融中心。然而,中国人对此还比较陌生。在《伦敦金融城——金融之都的腾飞》这本第…本系统介绍伦敦金融城的着作问世后,中国的读者已经陆续对伦敦金融城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书中,我也很非常高兴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叙述分析自己对英国、伦敦和伦敦金融城的感悟。作为一个职业投资者,关于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的另一部着作也即将出版,这个,可能也是会让我欣喜的吧。
欧债危机的一片萧瑟气氛下,伦敦金融城如今似乎不再被研究机构看好了。作为一家独立的经济分析机构,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预测,伦敦金融城2012年或将再裁员逾25000人,这使得伦敦金融行业的就业人数将降至16年来的最低水平。如果CEBR的预测数字準确,那就意味着自金融海啸以来伦敦金融城失去的金融业职位将超过10万。伦敦金融城承受的冲击,当然主要来源于欧元区的深重危机,法国左翼总统上台后,强调经济成长,反对一味紧缩,法德核心出现了裂缝,欧元区前景更难料了。面对这场尤其困扰银行业的大危机,伦敦金融城除了开源节流、节省开支,别无他法。儘管欧洲央行的一系列救市举措正在慢慢发生效应,但是远水难解近渴,人们估计很难在2013年之前看到金融业的稳定与复甦。另外,除了欧元区危机之外,东亚一些新金融中心的崛起之势,也正在对未来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形成不小的挑战,偏偏因为高税收和过多的政府干预,伦敦金融城素来引以为傲的竞争力正在遭受严重的损害。不过,硬币始终有两面性,2012年3月花旗集团与莱坊房地产公司联合发布的《2012年财富报告》显示,伦敦仍然是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在调查了全球120个城市的竞争力之后,报告称,到目前为止,全球城市吸引财富的格局并未有大的变化,伦敦仍然是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紧随其后的是纽约、香港和巴黎。而且,伦敦在未来10年内仍将会被亿万富豪视为最重要的城市。无论各个研究机构如何“斗智斗勇”,我本人是看好伦敦金融城的。
在工作之余,我也热心慈善公益事业和社团工作,为人为己都是一种体验。虽然精力钱物均有限,但尽力而为也不违初衷。这些活动从英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到后来全球杰青的评选,为增进中国的国际交往和增强话语权等锦上添花。如果说大本钟奖是全球华人青年领域的达沃斯,那幺全球十大杰出华人青年的评选颁奖盛典就可比备受全球瞩目的“世界经济论坛”。这个源自2008年的平台,旨在树立中国优秀青年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下一代人,帮助青年人建立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承担起对未来中国的责任。大本钟奖和中国的结合将全面整合大本钟奖的海外资源,建立一个海外华人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体现海外华人在中华民族走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路上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几年,我也帮助启动了流失海外中华文物回归祖国的项目,包括“泰兴号”沉船古瓷首次归国巡展拍卖等,力求在文化金融化和公益化方面有些突破。
“学会做人”一贯是我的处世原则。在英国,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华人企业家和长者,包括英国华人首富叶焕荣先生和于兴国先生等。他们的为人处世心得使我终生受益。人生天地间白驹之过隙,忽然而以。我的快乐来自内心的充实,不断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去拼搏是我的追求。
李俊辰
2012年6月

序言

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国际金融顾问、伦敦金融城第678任市长 白乐威爵士
作为2005年至2006年的伦敦金融城市长,我当时有两个角色。第一个是政府角色,是合作建设大伦敦市的政府领导之一、英国和伦敦最主要的经济区——伦敦金融城及其运营机构——伦敦金融城政府领导、行政长官。同时我也作为一个更加广泛的商业角色,在英国和世界整体範围内建立和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商业中心的地位。
专业分析师告诉我们的是,伦敦金融城拥有44%的全球资产,每天有价值7530亿美元的外资交易。同时,伦敦金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75%已经在伦敦金融城设立了它们的分公司。在伦敦金融城有287家外国银行——比其他任何欧洲的金融中心,甚至纽约和东京都要多。
伦敦金融城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如完善的税收制度、悠久的历史沉澱、合理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各行业专业人士的支持、优越的基础设施建设、理想的地理环境,以及有效地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等。伦敦金融城,这个城市的威望、技能和规划建设,显示出其已经在世界商务和金融舞台拥有了相当卓越的地位,在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时同样重要。
另外,“人”的因素在伦敦金融城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千上万的金融公司和其他相关的专业公司在这“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伦敦金融城的通俗说法)和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运作,这意味那里是智慧的聚集地。每天有三十多万人在这方圆之地做着全球商业的延伸——国际公司以及国际X-作的合作。在“一平方英里”工作的人员素质在金融服务组织中普遍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且带动了全英国乃至欧洲的市场。
但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说有绝对的、永恆的辉煌。在变化莫测的全球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不得不找到一个新的途径来保持其竞争优势。当然,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伦敦金融城已经不断地提高并完善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份额。
我们认为伦敦金融城成功的关键是国际性的合作关係。这就是我为什幺认为与中国的关係至关重要的原因。我真的非常高兴,在我任职期间有两次机会访问中国。第一次访问在2006年2月和3月初,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香港、成都、重庆和深圳,第二次是9月,去的是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和瀋阳。在两次访问中,同行的还有以英国着名公司代表组成的金融服务代表团。为了表达我们进一步合作的愿望,这些公司大部分已经在北京或上海建立了自己的代表处。伦敦金融城在中国的代表处已经从英国驻北京大使馆和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得到了许多帮助。
同时,我也很高兴借李先生关于伦敦金融城的着作出版之际,邀请中国的商人、投资者、考察者和旅游者来伦敦,并且我已经荣幸地邀请到来自上海、深圳、重庆、辽宁和中国其他一些地区的领导人来伦敦金融城。
在李俊辰先生的着作中,我确信你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伦敦金融城的信息。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