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友棣
黄友棣(1911年或1912年1月14日-2010年7月4日)中国着名音乐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于广东省高要县。其最知名的作品为写于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杜鹃花》。1998年于高雄当选国立中山大学87学年度杰出校友,2007年获辅仁大学颁发名誉艺术博士。黄友棣和另外两位同时期并长期共事的艺术工作家——韦瀚章及林声翕被称为“岁寒三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黄友棣
- 外文名:Hwang Yau-tai
- 别名:安博‧额我略
- 国籍:中华民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广东肇庆
- 出生日期:1911年或1912年1月14日(有争议)
- 逝世日期:2010年7月4日
- 职业:作曲家
- 毕业院校: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
- 信仰:天主教、佛教
- 主要成就:与韦瀚章及林声翕并称为“岁寒三友”
- 代表作品:《杜鹃花》(1941年)
生平
出生及生年争议
黄友棣于1912年1月14日(农曆辛亥年11月24日)出生于广东高要(一说肇庆)。据其在遗嘱中所说,他生于民国元年11月26日,按计算西曆应为1912年1月14日;但遗嘱上他亦指出自己于民国76年(1987年)7月16日移居台湾时为76岁,如此一算他的出生年则应该是1911年。加上他生前常强调自己与民国同岁,以及有文献资料指出黄友棣当年移居香港时为38岁。因此黄的出生年份应计算为1911年或1912年尚有争议。
音乐生涯及成就
黄友棣自11岁开始接触音乐。1930年入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教育学系,同时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23岁(1934)毕业,随即展开音乐教育生涯。曾任湛江一中音乐教师。1934年赴香港考取英国圣三一音乐学院提琴高级学位。抗日战争期间,在广东省从事抗日歌咏活动及音乐教学工作。1949年移居香港前,一直于广东生活。赴港后,先后于德明中学、大同中学与珠海书院任教。1955年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小提琴学位(L.R.S.M)。1957年赴义大利罗马学习音乐,于曼德艺术学院作曲系深造音乐达六年后毕业,获得作曲文凭(M.C.M.A.R.)。1963年回港后,致力于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及推广工作,曾为香港不少学校创作校歌,从国小、中学以致大专都有。为推广音乐普及化运动,他不收取任何音乐着作权费用,因而亦向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提出退会要求并被接受。1987年从珠海书院退休后迁居于台湾高雄,依然积极于社区音乐活动推广,为高雄市各大小音乐团体进行指导。先后得到台湾“教育部文艺奖”(1962),“中山文艺奖”(1967),海光奖章(1968),“中国文艺协会”荣誉奖(1982),“国家文艺特别贡献奖”(1983),“国防部埔光金像奖”,“行政院文化奖章”(1994)等。
结缘佛教
1991年,黄友棣与高雄县鸟松乡圆照寺的住持敬定法师与监院玄慧法师相识,进而热心推行“以乐弘道”的工作。自此亦奠定了黄友棣与佛教的因绿。黄友棣多年来为圆照寺创作了过百首的佛教合唱作品,在现代佛教音乐中担当着重要的地位。2008年更迁入圆照寺内长住及养病(当时他经历了第一次骨折)。
受洗入天主教
2009年,黄友棣因肺部积水被送入高雄“荣民总医院”接受治疗,出院后又不慎在家中摔倒,换置髋关节,六月初因呼吸衰竭再次转送至高雄“荣总”急救,一直住于加护病房。11月22日基督普世君王节,由单国玺枢机主教为病榻上的黄友棣付洗,圣名安博‧额我略——因为黄在罗马时,曾潜心钻研圣安博的圣歌和圣额我略的弥撒曲。
去世
2010年7月4日,因呼吸系统及其他多重器官衰竭而离世,享年100岁(一说应为98岁)。遗体被送返圆照寺安放。并于7月13日举行“国宝级音乐大师黄友棣追思讚颂会”,获颁“总统褒扬令”、“高雄市市长褒扬状”、“高雄县县长褒扬状”。
婚姻
黄友棣曾经历过一段婚姻,1943年与刘凤贤结婚。并且育有三名女儿,然而黄友棣对学术研究过于投入,因而冷落了妻女,夫妻关係并不融合;再加上后来黄友棣于1949年和1957年先后赴港及赴意进修,刘氏和三名女儿于是在1956年移居美国生活,直至黄友棣学成回港后,两人最终于1965年同意离婚。两人结婚超过20多年,但共处的时间却只有婚后最初的数年而已。
当黄友棣在圆照寺休养期间,三名女儿亦有间中到台照料父亲,及后在黄友棣的追思会中,大女黄薇(洋名Mimi)、二女黄荪(洋名Jane)均有到台参与,幼女黄芊(洋名Nancy)则未有同行。
褒扬令
2010年,“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颁布褒扬令,其原文为:
“音乐大师黄友棣,高华轩秀,坚毅澹泊。沖龄偃蹇困顿,淬砺奋发,卒业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系;壮岁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小提琴教师与义大利满德艺术院作曲文凭,超群轶类,面壁功深。峥嵘岁月,潜心乐教,揭橥‘传统音乐现代化、爱国歌曲艺术化’理念,爰以‘杜鹃花’、‘问莺燕’、‘归不得故乡’等佳品,体现抗战民族意识,抒发流离思乡情怀,迴肠荡气,抚慰沾溉;余响绕樑,天籁悠远。嗣辗转来台卜居,编写台湾民谣组曲,创作宗教礼讚圣歌,钧天广乐,玄妙精微,无私留予后人传唱。曾获颁教育部文艺奖、国家文艺基金会特别贡献奖、行政院文化奖、文建会资深文化人奖、高雄市文艺终身成就奖暨辅仁大学名誉艺术学博士学位等殊荣,铜柱树绩,懋勛脩广。综其生平,涵泳中华固有文化神髓,见证国家百年音乐史乘,雅韵箫韶,绪风遐举;德言芳猷,千古辉耀。遽闻期颐归真,曷胜轸悼,应予明令褒扬,用示政府崇礼贤哲之至意。”
音乐成就
黄友棣一生创作的乐曲超过二千多首。他一生奉行“大乐必易”的音乐哲学,同年在他所立的遗嘱中,亦交代当他离世后,全部音乐作品皆可供人自由印行、演唱、演奏、製片、录音、录影、用为背景音乐;皆可出售,全无限制。
他创作有《孔子纪念歌》、《伟大的中华》等声乐作品及艺术歌曲,还作有管弦乐《春灯舞》、钢琴曲《台湾民歌组曲》、《小提琴独奏六首》等器乐作品。
作品
文学歌曲
- 唐宋诗词合唱曲(30首)
- 独唱艺术歌曲选(60首)
- 合唱艺术歌曲选-A.合唱艺术歌曲(52首)B.联篇艺术歌曲(12套)
- 合唱民族歌组曲选(20套)
- 钢琴独奏曲选(20首)
- 小提琴,长笛等独奏曲选(23首)
- 儿童艺术歌曲选(112首)
- 少年合唱歌曲选(50首)
- 清唱剧,歌剧,舞剧选(15套)
- 中国艺术歌曲选粹合唱新编(30首)等。
宗教歌曲
- 《众福之门》:以乐教孝的清唱剧序歌及十章,二部合唱曲
- 《圆照寺佛教圣歌集》共三辑,收录超过一百多首佛歌
- 《性灵深处》20首佛教圣歌集
- 《人天福缘》十乐章,二部合唱组曲
- 《人天导师》合唱组曲九乐章
- 《恩重山丘》以乐教孝的闽南语合唱组曲十三乐章
- 《大地颂歌》七乐章,二部合唱
着作
- “沧海丛书乐教文集”:《音乐人生》、《琴台碎语》、《乐林荜露》、《乐谷鸣泉》、《乐韵飘香》、《乐圃长春》、《乐苑春回》、《乐风泱泱》、《乐境花开》、《乐浦珠还》、《乐海无涯》及《乐教流芳》等。
- 《中国风格和声与作曲》及《中国音乐思想批判》等。
着名作品
- 《我要归故乡》,1933年
- 《杜鹃花》,1941年
- 《新竹中学第二校歌》,1946年
- 《香港珠海学院校歌》,1947年
- 《归不得故乡》、《木兰辞》、《我家在广州》、《石榴花顶上的石榴花》,1949年
- 《阿里山之歌》,1952年
- 《香港大同中学校歌》,1953年
- 《桐泪滴中秋》,1954年
- 《当晚霞满天》,1957年
- 《天主教辅仁大学校歌》(复校后),1961年
- 《金门颂》、《中华大合唱》、《琵琶行》,1962年
- 《遗忘》,1968年
- 《碧海夜游》,1970年
- 两首广东小调组曲:《红棉花开》、《岭南春雨》,1971年
- 《诗画港都》、《木棉花之歌》,1989年
- 《歌颂高雄》,1996年
- 闽南语合唱组曲《心酸酸组曲》、《满山春色组曲》,2003年
- 《美国,我的新家乡》,2004年
- 《香港珠海学院六十周年校庆颂歌》,2007年
其他主要作品
- 《先总统蒋公纪念歌》
- 《新亚书院校歌》
- 《新亚中学校歌》
- 《崇基学院学生会会歌》
- 《中国文化大学校歌》
- 《逢甲大学校歌》
-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校歌》
- 《国立高雄套用科技大学校歌》
- 《高雄市立瑞祥高级中学校歌》
- 《九龙乐善堂属下中学、国小及幼稚园联合校歌》
- 《胡素贞博士纪念学校校歌》
- 《圣母无玷圣心学校校歌》
- 《顺德联谊总会属校校歌》
- 《天主教柏德学校校歌》
- 《廖宝珊纪念书院校歌》
- 《海外客家本色》
- 《大费城竹中校友会会歌》
- 《湛江一中校歌》
- 《中正理工学院校歌》-台湾“国防大学”
- 《新光中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