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潮
关店潮,是中国零售业和服务业自2015年以来出现的关店现象。传统零售业2015年关店865家,2016年一季度,54家零售企业中,有41家营业额下降。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零售行业面临着店铺门可罗雀、门店业绩下滑、商场关店潮、物业高空置率等残酷现实。“关、关、关”成了零售行业的常用词。连国外奢侈品牌也没能逃过本轮关店潮。
现象
关店潮2016年4月8日举行的“2016联商网大会暨全球零售创新峰会”上,联商网发布了《2015年主要零售企业(超市、百货)关店统计》。该报告显示,2015年已然过去,国内主要零售企业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关店潮仍未间断。2015年中国零售业已经进入了理性开店、主动关店的新时代。最令人惊讶的是,实体零售店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被关闭的大型门店平均经营周期竟然不到5年。
关店潮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在88家零售业上市公司的2015年财报中,有47%的公司营收出现下滑,60%的公司净利润下滑,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达33%,出现亏损的达15%。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零售行业面临着店铺门可罗雀、门店业绩下滑、商场关店潮、物业高空置率等残酷现实。一些行业代表性公司利润下跌速度惨烈。华联综超从盈利转为亏损,友好集团、中百集团、豫园商城等利润下跌超九成;银座股份、新世界、汉商集团、文峰股份等利润下跌超过五成。随之而来的结果是,百货商场、超市卖场、品牌专卖店,2015年掀起的“关店潮”几乎在所有的传统商业渠道中蔓延,阵亡现象至2016年5月没有减退的迹象。
特点
据统计,2015年的零售业“关店潮“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关店潮1、首先,根据统计,2015年的实体零售业扩张步伐日趋理性,12家国内主要超市新开门店580家。

从数据上看,受“零售寒潮”影响,零售业缺乏很高的景气度,但实体扩张并未因此而停止,只是扩张的步伐缓慢,日趋理性。从业态内容上看,新店开业伴随的内部微调、外部组合及社区商业服务要素在不断的叠代积累,像华润万家大卖场中的堂吃、物美加重线外社区服务要素等。
此外,业者正在发力小业态,下沉三四线市场发展,布局“一带一路”也成为众多超市零售业的发展选择;百货型零售公司发展全渠道、开设购物中心及购物中心化转型有众多方式;而像药店、电器等专卖业态,最佳化网点布局,发力线上渠道仍是共性选择。无论超市还是百货,渠道下沉的趋势已非常明显,但下沉下去的店铺关门歇业的也不少。有些地级城市,低收入的人进不去,高收入的人又涌向更大的城市,结果,无论地产还是商业都不太景气。所以,渠道下沉也须谨慎。
儘管2014年,整体零售行业关店逾200家的数字已经很惊人,但2015年零售业的关店数量再创新高。据联商网统计,150家百货公司开店135家,剔除重複计算,实际开店122家,包括其他百货单体店,全年开店总数约150家。其中70家大型百货集团开店117家,关店87家。
值得注意的是,超市是关店的主体:华润万家对乐购的整合之路也是“一波三折”,2016年华润万家关店727家也创了新高。家乐福关闭门店18家,人人乐关闭11家分列2、3位。此外,永辉关闭8家、物美、麦德龙关闭2家,沃尔玛、卜蜂莲花、欧尚、永旺关闭1家,大润发依然保持着0关店的记录。除了华润万家的惊人关店数外,家乐福关18家超过开店数(17家)、人人乐关店11家超过开店数(7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大品牌的变革之难。
2、除了关店数字惊人,实体零售店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被关闭的大型门店平均经营周期竟然不到5年。
对2015年关闭的43家大型超市与31家百货店的统计显示,这些店铺的平均存续时间还不到5年,仅为4.89年,而且百货比超市还短暂。其中,百货店为4.81年,大型超市为4.95年。这也可以说明关店的一个基本趋势:从被动转向主动。前几年零售业出现“到期危机”,即店铺租约到期以后由于租金大幅度提高而被迫关店,如今不到5年就关店,基本上是业绩不好为了止损而关店。以往,便利店一年不行就关,大卖场五年不行也不关,有些店连续多年每年亏损1000多万还是硬撑着,寄希望于十年以后能赚钱,结果到了十年还是不赚钱。而如今,业绩不好,有些企业刚开两、三年就关店。
3、巨大压力之下,老牌连锁公司通过大规模关店转型发展。
华润万佳全年关店727家,但同时开店约300家,年底门店数还有3400家。再如联华超市,全年关店612家,同时新开204家,年底门店数还有3883家。其实,开店多或关店多,都会影响净利润,如联华超市,关600多家店,都把利润关没了,寄希望于关店以后的2016年会好转。开店多应该使销售有所上升,但有些公司开店以后使销售与净利润双双跳水。
2016年4月12日,北方百货零售行业龙头企业王府井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刘冰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董事长、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与此同时,公司控股股东北京王府井国际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提名首旅集团副董事长、总裁、党委副书记刘毅担任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王府井在刘冰任职期间,多次进行转型,尝试了包括自建电商、布局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等新业态,并逐步尝试买手制、自主品牌等自救措施。但是,成效并不明显。据其2015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不增反降,而净利润同比仅增长3.96%。从店面数量来看,2015年全年,王府井关店数为零,但仅新开了一家店。
4、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在于,以往最牛气的奢侈品关店提速。
24个奢侈品品牌除凯特·丝蓓缺统计数据外,其他23个品牌2015年开店74家,关店58家,门店净增16家。与2014年相比,开店速度明显放慢(2014年开店97家),降27%;2015年关店却比2014年提速107%(2014年关店28家)。止损是企业当下战略选择的重要内容,一定程度上是企业运营能力的体现,从长期来看,优胜劣汰及商业集中度增加是必然趋势。对多数企业来讲,如何强健自身,在汹涌的大时代中做一个整合者,可能更有挑战意义。中国零售业,联合重组有空间,商业体量会增大,网路影响刚开始,利润下滑未见底,业者需要好好修炼基本功。
上海城市超市总裁崔轶雄表示,实体商业要回归本质并且差异化竞争,同时注重线上线下的联动发展,城市超市将会加码电商,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以期达到“1+1>2”的效果。
对手
关店潮天猫超市总经理金诚透露,2011年天猫超市开始推出,2012年3月,天猫超市正式运营,根据日常生活快消品的购买场景及特点,重新整合供应链,单独设计仓储配送流程,到2015年,天猫超市迎来了“大爆发”,阿里用10亿在北京下起了“红包雨”,同年7月天猫超市以同比2014年同期近800%的增长横扫竞争对手。
关店潮

整个2015年,天猫超市在加大品牌商的直接入驻。同时,大型的线下零售渠道也开始携带自有品牌商品入驻天猫超市开出专区。2016年,除了生鲜业务全部托盘易果生鲜整体运营外,天猫超市一半的品牌都是品牌商直供。天猫超市不招淘品牌,而是招两类品牌:一类是快消品行业全国性的主流品牌;第二类是区域的优势品牌。2016年天猫超市会以强势打法扩展到十个以上的一二线城市。
在阿里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明确了在一线城市主动出击是2016年阿里电商业务的第一场仗。对一二线城市战略的资源规划,其规模和力度远远超过去年的“一路向北”,在选定的十大城市,在物流时效、商品价格、进口货品、售后服务、红包优惠、广告行销和数字娱乐服务上投入重兵,从线上、实体和供应链三个角度全方位铺开。
2016年4月1日,淘宝宣布将推出全新购物方式“Buy+”的宣传视频,Buy+将使用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的简称,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技术,当使用者戴上VR头盔,他/她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生成可互动的三维购物环境,让用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各地商场随便逛、各类商品随便试。这个视频马上刷爆了社交网路,阿里无线事业部高级市场专家郑重表示,像现在OculusRift、HTCVive或者三星GEARVR这样的一些设备,消费者戴在头上进入到淘宝的“Buy+”当中去,就可以体验到如置身于一个非常豪华的购物场景之内对商品进行各种浏览。如果这项技术普遍套用,消费者将可以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买到自己心仪的产品,这对不景气的实体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内容方面,阿里已经全面启动“Buy+”计画引领未来购物体验,并将协同旗下的影业、音乐、视频网站等,推动优质VR内容产出。阿里将率先推出并设立VR实验室,专注打磨未来购物体验。同时,马云也表示,在淘宝开发VR技术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要慢慢摸索。
原因
关店潮1、实体零售好不好,跟马云没有关係。
关店潮

名创优品的创始人叶国富表示,“近五年来中国实体零售很难做,所有人都在骂马云、骂阿里,都说被电商害的。实际上实体零售好不好,跟马云一点关係都没有,只能怪我们自己。很多人讲网际网路跟零售的关係,我认为没有关係,做好零售,做好产品就可以了,网际网路是网际网路,电商是电商,如果今天我们都老老实实回归,把产品做好、在零售上发力,肯定没问题。”
同样,无论是作为南派的杭州大厦,还是北派代表欧亚集团、王府井、兴隆大家庭等,甚至是外资代表永旺、伊藤洋华堂,都认为传统零售业迎来了新的商业变革。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直言:“过去四年来,上市零售企业净利润率一直处于下滑态势,净利润率的增长率连续四年出现了负增长,当前中国零售市场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变化,零售企业也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
2、零售企业O2O转型道路不能走得太急
解百集团、杭州大厦董事长童民强认为,大服务大融合是未来实体零售行业谋变的方向,商品和服务是商业的两个根本,急需考虑的是怎样把商品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传统零售业都已经被逼到变革风口,既然要变革,只能调整策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譬如南派代表杭州大厦就玩起了跨界,以实体零售商业为入口,连线健康、医疗服务、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以及培训,未来还会涉及到教育服务等,打造大的服务产业链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反哺零售主业;北派王府井决定“去百货化”,加码奥特莱斯以及社区商业。
步步高董事长王填表示:“在大环境压力之下,很多实体零售企业都在想着怎幺突围,通过两年的尝试,试错了很多,也找对了一些方向,但总结经验来看,作为线下零售企业,O2O的转型道路不能走得太急。”
观点
零售业关店潮是一种市场经济里的好现象,企业乾不下去自然就应该退出。零售业因为进入和退出都同样自由,极少产生殭尸企业。而不是像钢铁、煤炭等行业一样宁愿长期亏损也不退出市场,造成大批殭尸企业存在。钢铁、煤炭等行业国企占比大,占用贷款等资源多,地方政府对他们的GDP贡献依赖大,银行怕坏账,地方政府既怕GDP数据下滑又怕税收下滑,这些原因造成的现象就是企业退出困难。殭尸不能顺利退出,给社会和经济造成很大麻烦。而中国的零售业占用的贷款和资源少,历史包袱,“政治”包袱轻,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零售业、服务业在中国其实前景很大。从巨观背景来看,零售业、服务业在中国经济的比重不但不会下降反而还会增加。因为中国经济基数大了以后,不可能像过去增长得那幺快;人口出现拐点式变化,2015年以前,劳动人口占比上升,之后劳动人口占比会急剧下降,短期内又没有看到有重大的技术革命能弥补人口红利的消失,那幺经济成长速度下降是不可避免、很正常的现象。经济增速放缓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会明显回落,消费反而会相对稳健,尤其是服务类消费领域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途。
行业的机会在,拼的是质量和服务。人群在哪里,商业就在哪里。好的产品在哪里,人群就在哪里。服务个性化时代、定製化时代来临,厂家、卖家、买家直接交流的时代来临。未来产品过硬、价格实惠、信息充分交流、具有健康理念、有特色的实体店依然能存活,而且还会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