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珠铳
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朝初年,中国发明家戴梓发明了一种早期的连珠枪,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枪托,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 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入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这种连珠枪是比较早的类型。优点:可以连发,且有“三点一线”,精準度高,射程远,250米外可射穿敌人的重甲。但也有人指它可能是仿製品。但由于这种武器的複杂程度已经超出了当时的工业水平,造价也比已经很贵的鸟枪高,因此无法装备军队;从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採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连珠铳
- 发明时间: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
- 发明者:戴梓
- 子弹数:28发
- 缺点:造价高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进犯浙江,回响吴三桂叛乱。康熙皇帝派遣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戴梓欣然弃笔从戎,随军出征。他向杰书献上了自己发明的“连珠铳”。“连珠铳”又称“连珠火铳”,一次装填之后能贮存弹丸28发。“连珠铳”的机关设计十分巧妙,可以将击发和装填弹丸两个步骤连动进行,从提高射速。被人称为“世界上第一种机关枪”,其实它类似于近代的燧发枪,具有弹匣和弹头火药一体化的子弹观念,射速应可达到现代的手动式枪械。不过戴梓并没有将“连珠铳”献给军营,而是“藏器于家”。原因据说是被一个梦给吓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戴梓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人斥责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将此器献上使其“流布人间”,你的子孙后代将没有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