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淄川国

淄川国

淄川国

淄川已知的最早的地方志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的县誌。

“淄”,古为“”字。古水,即今淄河。古临,即今临淄。古川,亦即今“淄川”。

关于淄川国的都城,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淄川王贤??都剧。”经考证,剧县城在寿光县南三十一里的故纪国遗址,现在的寿光县纪台。在考古发掘中,曾在与寿光相邻的昌乐县境内发现过淄川王陵,并发现有“川丞相”印章和同样字样的封泥。当历史上淄川国存在的时候,现今的淄川地域为般阳县,隶济南国管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淄川国
  • 淄川:旧为路、为国、为州
  • 淄川国人:入淄川县誌,舛可知矣
  • 地方志:明代嘉靖二十五年的县誌

简介

嘉靖进士、曾任陕西布政司右参政的王纳言,在为其写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淄川旧为路、为国、为州,盖齐鲁望邑。顾乃文献不足,无徵不信,不为邑之缺典乎?吾守土者之责也!”
至清康熙二十五年,邑人毕际有编写了《淄乘徵》,时人袁藩作序云:“吾邑在汉名般阳,至隋始名淄川者,遂以淄川国人概入淄川县誌,舛可知矣。”
两处县誌,对淄川国说法迥然不同,淄川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国?淄川国建在哪里?与现今淄川有无关係?笔者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考证,概述如下,以飨同好。

记载

公元前二0六年,刘邦进军关中后,经过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最终消灭了项羽,取得了胜利,于公元前二0二年称帝,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楚汉战争中,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刘邦分封了一大批异姓王。消灭项羽后,这些异姓诸侯王拥有赫赫战功和强大的实力,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刘邦当了皇帝后,害怕异姓王会联合反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陈平、萧何等人的协助下,想方设法採取各种手段,至公元前一九五年,先后将异姓王剪除殆尽。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的再起,又分封了一大批刘邦自己同姓的亲属子弟为诸侯王,这其中,封刘邦的庶出长子刘肥为齐王,都临淄,辖胶东、胶西、济北、博阳、城阳郡等七十三县,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诸侯王国。这样就构成了汉初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天下的统治格局,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埋下了隐患。
这些被分封的刘姓诸侯王,在其封国内是国君。开始,同姓王年龄都很小,大权主要由中央派去的太傅和丞相掌握,因此,封国和中央政权的矛盾还不突出,到汉文帝刘恆时期,随着诸侯王年龄的增长和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央政权与封国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当时,诸侯王不仅拥有广大的领土,而且权力很大,他们在封国内,可以任意徵收赋税。官吏除太傅与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则由诸侯王自行任免。他们手中还有强大的兵力。独掌政权,临民治国,王国实际上是政治上半独立的国中之国,诸侯王成了各霸一方的土皇帝。他们有的凭着富饶的自然条件,采铜铸钱,煮盐炼铁,吸引人口,扩张实力,政治野心开始暴露。公元前一七七年,济北王刘兴居乘文帝外出太原之机,发动武装叛乱,开了同姓王武装反抗中央的先例。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发动了对抗朝廷的武装叛乱。
同姓诸王的种种表现,引起了西汉中央政权中官僚们的忧虑。年轻的政治家贾谊,向汉文帝上书陈述政见,写出了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名篇《治安策》。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採取在诸侯王的封国内实行再分封的办法,化大为小,使强变弱,来削弱分裂割据的势力。文帝採纳了这一建议。公元前一六四年,首先把淮南王刘长的封国分为三个小国。同时,乘齐王刘则死的时候,把最大的齐国分为六个小国:齐国、济北国、济南国、胶东国、胶西国和淄川国,尽封故齐王刘肥六子孙为王,其中三子武城侯刘贤被封为淄川王。从此,历史上出现了淄川国,也就有了“淄川”这个名称。淄川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以此为最。
公元前一五七年,汉文帝去世,刘启即位,是为景帝。汉景帝继续文帝时的各项政策,听从并採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建议,逐步削夺封国的一部分土地,归中央直接管辖。这激起了各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公元前一五四年,建国封王十一年的淄川王刘贤参加了吴、楚等国发动的武装叛乱,这就是在历史上创造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政治策略的着名的汉初“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下去了。淄川王刘贤兵败被杀。同样参与叛乱的济北王刘志却奇蹟般的在齐国高人公孙攫的谋划帮助下,不但免于死罪,还被改封为淄川王,并以安都侯晋封为懿王。
淄川懿王刘志在位二十五年。此后,刘志后代子孙世代相袭,继承淄川王。当然,这时的淄川国同其它诸侯国一样,已仅仅是名义上的王国,权力和地位已经是等同于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了。淄川国在历史上存续达一七0余年,至东汉初年併入北海国后最终消失。
淄川国的都城在哪里?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菑川王贤……都剧。”经考证,剧城在寿光县南三十一里的故纪国,现在的寿光县纪台。在考古发掘中,曾在昌乐县境内发现过淄川王陵,并发现有“菑川丞相”印章和同样字样的封泥。
淄川是因淄水而名的。“淄”,古为“菑”字。古菑水,即今淄河。古临菑,即今临淄。古菑川,亦即今淄川。
古淄川国,地域虽不在今淄川区境内,但淄川名称的承袭和延续却是实实在在的,勿庸置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