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讹
讹是一个中国汉字,读音为 é,形声。从言,化声。字本作“譌”。本义:谣言。可作动词、名词。《史通·自序》等均有相关记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讹
- 部首::訁
- 部外笔画::4
- 总笔画::6
基本资料
拼音: é
田字格中的“讹”字


五笔86:YWXN 五笔98:YWXN 仓颉:IVOP
笔顺编号:453235 四角号码:3471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BB9
汉字释义
基本字义
1、 错误:~字。~误(文字、记载错误)。~谬。~传(chuán )。以~传~。
2、 敲诈,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迫索取财物或其他权利:~诈。
3、 谣言:~言(a.诈伪的话,谣言;b.胡言乱语)。
4、 感化,变化:“岁月迁~。”
5、 野火烧。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言,化声。字本作“譌”。本义:谣言)
2、 同本义 [rumor]
譌,伪言也。——《说文》
民之讹言。——《诗·小雅·沔水》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国演义》
京师无故讹言大水至。——《汉书·成帝纪》
5、 差错 [error]。如:讹舛(差错;谬误);讹阙(错误残缺);讹头(过失,污点,把柄);讹替(错误)
讹音鄙句——刘知几《史通·自序》
〈动〉
1、 讹诈 [black-mail]。如:讹人(讹诈人);讹头(讹诈的钱财)
2、 改变;感化 [change;move]
式讹尔心。——《诗·小雅·节南山》
岁月迁讹,斯风渐笃。——《通志》
4、 通“吪” ,行动
平秩南讹。——《书·尧典》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诗·小雅·无羊》
汉英互译
◎ 讹
bluff extort erroneous blackmail mistaken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五禾切《集韵》《韵会》《正韵》吾禾切,𠀤音囮。《玉篇》与譌同。伪也,谬也,舛也。《诗·小雅》民之讹言,宁莫之惩。《传》讹,伪也。《说文》《宋书·五行志》引《诗》𠀤作譌言。
又《尔雅·释诂》言也。《注》世以妖言为讹。《前汉·翟方进传》民人讹谣。《吴志·孙皓传》妖讹横兴。
又《尔雅·释言》化也。《书·尧典》平秩南讹。《传》讹,化也。《史记·五帝纪》作南譌。《索隐》作南为,谓所当为之事也。《读书通》又通作伪。《前汉·王莽传》毎县则薅,以劝南伪。《师古注》伪,读曰讹。化也。
又《尔雅·释诂》动也。《诗·小雅》或寝或讹。《传》讹,动也。《韩诗》作譌。觉也。
又《集韵》通作吪。《诗·王风》尚寐无吪。《传》吪,亦动也。本亦作讹。
又兽名。《神异经》西南荒中出讹兽,状若兔,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肉美,食之言不眞。一名诞。
又蛇名。《埤雅》恩平郡谱,蛇谓之讹。
又火名。《柳宗元·述旧言怀诗》讹火亟生煆。《注》野火也。《山海经》作譌火。
又姓。《唐书·南蛮传》巂州新安城旁有六姓蛮,三曰讹蛮。《宋史·眞宗纪》夏国监军讹勃罗。
又《集韵》牛何切,音莪。亦动也。
又《尔雅·释诂》言也。《注》世以妖言为讹。《前汉·翟方进传》民人讹谣。《吴志·孙皓传》妖讹横兴。
又《尔雅·释言》化也。《书·尧典》平秩南讹。《传》讹,化也。《史记·五帝纪》作南譌。《索隐》作南为,谓所当为之事也。《读书通》又通作伪。《前汉·王莽传》毎县则薅,以劝南伪。《师古注》伪,读曰讹。化也。
又《尔雅·释诂》动也。《诗·小雅》或寝或讹。《传》讹,动也。《韩诗》作譌。觉也。
又《集韵》通作吪。《诗·王风》尚寐无吪。《传》吪,亦动也。本亦作讹。
又兽名。《神异经》西南荒中出讹兽,状若兔,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肉美,食之言不眞。一名诞。
又蛇名。《埤雅》恩平郡谱,蛇谓之讹。
又火名。《柳宗元·述旧言怀诗》讹火亟生煆。《注》野火也。《山海经》作譌火。
又姓。《唐书·南蛮传》巂州新安城旁有六姓蛮,三曰讹蛮。《宋史·眞宗纪》夏国监军讹勃罗。
又《集韵》牛何切,音莪。亦动也。
方言集汇
◎ 粤语:ngo4
常用词语
语讹 | 以讹传讹 | 祅讹 | 妖讹 | 沿讹 | 一差两讹 |
凶讹 | 形讹 | 兴讹造讪 | 詨讹 | 誵讹 | 淆讹 |
讹误 | 豕虎传讹 | 豕讹 | 三言讹虎 | 辨讹 | 弊讹 |
补漏订讹 | 差讹 | 传讹 | 舛讹百出 | 踳讹 | 舛讹 |
错讹 | 订讹 | 雕讹 | 讹阙 | 讹衍 | 讹餚 |
讹绷 | 讹寝 | 讹僻 | 讹妄 | 讹人 | 讹言谎语 |
讹言 | 讹闹 | 讹敚 | 讹舛 | 讹号 | 讹差 |
讹头 | 讹蠹 | 讹风 | 讹俗 | 讹音 | 讹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