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积极错觉

积极错觉

积极错觉

积极错觉是指当自我由于消极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临威胁时,用自我概念的理想、夸大对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现实的乐观等作为缓冲器,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并以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夸大、个人控制的知觉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为其表现形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积极错觉
  • 外文名:positive illusion
  • 提出者:Shelley Taylor等人
  • 最早提出时间:1988

起源提出

真正提出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这一词语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当属Shelley Taylor等人。在那之前很多研究者用bias或者error来表示错觉,后来,Shelley Taylor等人在1988年将bias和error改为一个更宽泛的词,即illusion。这种术语的改变是有原因的。Bias和error意味着可能是一种由失误或其他一些暂时的忽略所导致的短期错误或歪曲(Funder,1987)。相反,illusion意味着是一种更一般的、更长久偏向和失误,或者说他们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或定型(Shelley E.Taylor&Jonathon D.Brown,1988)。
Taylor等人在提出积极错觉时并没有确切地对它进行界定,后来,研究者们根据对Taylor等人的文章的理解提出了对积极错觉的认识。如田录梅等人指出积极错觉就是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田录梅,张向葵,2007);王玮(2007)认为Taylor等人提出的“积极错觉是指用自我概念的理想、夸大对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现实的乐观等作为缓冲器,来保护自己的自尊。这些总结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积极错觉、为促进积极错觉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现形式

虽然Taylor等人没有确切地定义什幺是积极错觉,但他们指出了积极错觉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unrealistically positive views of the self)、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exaggerated perceptions of personal control)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unrealistic optimism)。

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人们日常的自我知觉是理性的、有逻辑的、不带偏见的。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观点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意识到人们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陷、偏见、甚至非理性。在自我概念方面,Taylor等人认为存在不真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大多个体认为自己要好于一般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估要好于其他人(如朋友等)对他的评价。后来很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Shelley E.Taylor&Jonathon D.Brown,1988)。这种表现形式体现恋爱关係中就是个体会夸大他们的关係,对伴侣的优点或积极品质存在积极的偏向、错觉等。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

很多理论学家包括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学习理论家和心理分析理论家都认为个人控制是构成自我概念和自尊所必需的。然而研究证明人们对个人控制的信念远比实际的高转引自(Shelley E.Taylor&Jonathon D.Brown,1988)。而这种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在恋爱关係中也存在。有一项研究,所有被试(包括已婚夫妻和未婚情侣)需要评估对于他们的婚恋关係中将出现的积极和消极的事件有多大的控制影响力度。比如,被试要求对诸如“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和伴侣能够解决我们关係中的任何难题”等问题进行评估。同时,他们还要求对一般关係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不管是已婚夫妻还是未婚情侣,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对他们婚恋关係中的事情施加更大的控制力度,比起一般关係而言。换言之,个体会高估他们控制其婚恋关係的程度(Murray,S.L.&Holmes,J.G,1997)。

不现实的乐观主义

Taylor提出的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是指向未来的,即个体会对未来事件存在积极的错觉。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相信如今比过去好,而未来将比如今要好很多(Brickman,Petl,1978)。体现爱情里就是个体会认为自己的婚恋会持续很长时间,认为未来婚恋关係比别人更好、更幸福。总的来说,恋爱中的人会把其恋爱关係预测为一个美好的未来,而他们预测一般关係时则不会出现这种积极的错觉(Murray,S.L.&Holmes,J.G,1997)。
“积极错觉”导致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情是盲目的,这种盲目让相爱的人看不到对方身体上的瑕疵。我们透过“玫瑰色眼镜”看待自己所爱的人,忽视他们身上的一些瑕疵,例如弯曲的鼻子、突起的腹部或者其他不讨人喜欢的特徵。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为了消除疑虑,鉴定自己的信心和保持一种安全感,相爱的人经常精心编织一个虚构的故事,放大伴侣的优点或者将缺点减至最少。通过积极错觉这种方式,相爱的人可能提高安全感,强化责任同时忽视其他可选性伴侣,进而让恋情长期稳定。 ”
对伴侣的身体缺陷视而不见让我们更容易对伴侣遭到的批评持保留态度,同时更容易拒绝办公室的其他追求者。放大对伴侣的渴望同样可能引起嫉妒,导致婚姻不幸福。是否结婚越久便越能忽视另一半身体上的缺陷?研究者对此表示了否定态度,因为积极错觉可能在交往之初更为强烈,此时的双方特别恩爱,往往将对方理想化。年轻人的积极错觉可能更为强烈,因为他们更具有吸引力。

在婚恋中作用

大量研究证明个体在评估其爱情伴侣和婚恋关係时会带有积极的错觉。那幺,积极错觉在婚恋关係中到底起什幺作用?它会促进婚恋关係发展,还是阻碍婚恋关係发展?对于这些问题,仍存在争议。Murray等人发现,个体满意度与对伴侣知觉的理想化有关,而不是与对伴侣知觉的真实化有关。理想化的建构能预测个体更多的满意度。总的来说,一定程度的理想化或错觉可能成为使恋爱关係甚至婚姻关係满意的一个关键的特徵(Sandra L.Murray&John G.Holmes&Dale W.Griffin,1996)。类似地,王玮(2007)也认为积极错觉对发展恋爱关係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以上观点相反,Aaron Ben-Zeév认为极度的错觉很明显容易毁坏整个婚恋关係。如果个体把对方的特徵看作是完美的,那幺这份感情就是极其脆弱的。事实上,个体也期待得到真正的理解(如自我确认)以準确预测更好的满意度,因为亲密关係的人最终会知道、了解相互的真实优点和缺点(Swann, W. B.etl,1994)。Robins等人(Richard W. Robins&Jennifer S. Beer,2001)发现,短期内的积极错觉对个体是有利的,而长期而言它需要个体付出一定代价。

积极错觉在恋爱关係中的形成机制及作用

很多恋爱理论都提到在恋爱关係中存在着积极错觉现象,即正处于恋爱关係的人恋人们把对方理想化的现象。但对于这种现象,都仅限于描述性的介绍,较少理论性或实证性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Sandra L.Murray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以人际互倚模式为研究範式的恋爱关係中的积极错觉模型:即个体由于自我投射的作用形成了心目中的理想对象的印象,然后又把理想对象的特点投射到其现实对象身上,形成积极错觉,这种积极错觉有助于增强双方对恋爱关係的满意度。本研究选取124对恋人,这些恋人全部要对自我印象、理想对象及现实对象进行人际交往品质的等级评定,以人际互倚模式为研究範式,以配对样本T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为主要统计方法,探讨积极错觉在恋爱关係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作用,也就是自我对理想对象的投射过程、理想对象对现实对象的投射过程及积极错觉对恋爱满意度的作用。结果发现:积极错觉现象多发生在恋爱初期,并在短期内对女性的恋爱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