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蒂凡尼的早餐(杜鲁门·卡波特着中篇小说)

蒂凡尼的早餐(杜鲁门·卡波特着中篇小说)

蒂凡尼的早餐(杜鲁门·卡波特着中篇小说)

《蒂凡尼的早餐》是美国杜鲁门·卡波特于1958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选《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

《蒂凡尼的早餐》以二战期间的纽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名叫霍丽的十九岁女孩的浮华白日梦。霍丽,一个只身来到纽约闯蕩的乡下姑娘,在这里经历着人生的辗转,努力追寻自身价值,渴求属于自己的“理想家园”。然而在已经异化的后工业化社会中,她单纯的梦想终究一个接着一个地消逝了。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蒂凡尼的早餐
  • 外文名称:Breakfast at Tiffany's
  •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 作者:【美】杜鲁门·卡波特
  • 首版时间:1958年
  • 字数:约8万

内容简介

小说是通过回忆的视角,描述了一个贫穷落魄的作家在纽约一所公寓与女主人公霍丽·格莱特利从相识到分离的过程。清秀俏丽的霍丽来自德克萨斯农村,她经历过人生的颠沛流离,希望能够寻找心中理想的归宿。然而,谋生的艰难使她沦为了高级伴游女郎,不得不周旋于众多富蒙巨子之间。作家在与霍丽的交往中,渐渐了解了霍丽悲惨的过去,并爱上了她那种乐观、洒脱、自由、无畏的个性。后来,霍丽为了赚取小费,被关在狱中的黑手党利用,在被警察逮捕后不幸流产,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离开了她,最终霍丽被迫离开纽约远赴南美寻找新的生活。

创作背景

1955年左右,卡波特动笔写他的新小说《蒂凡尼的早餐》,但进展并不如意。各种各样的杂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时间。1957年,他总算坐回到自己家里、重又执笔写《蒂凡尼的早餐》。经过种种辛苦,1958年春天,这部小说终于完成。

人物介绍

霍丽
霍丽·格莱特利年幼时丧失了亲人,和弟弟逃荒求食到道克的农庄,为道克所收留。道克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庄稼汉,妻子早逝,留下一群孩子,家里无人照应,生活一塌糊涂。过了不久,年方13岁的霍丽,就给道克做了老婆,当了那些比她还大的孩子的“妈妈”。
农庄里的生活艰苦、原始,没有交际,没有娱乐,这些对于道克是再正常不过,但霍丽天性里却有着一些不同的东西。比如说,婚后她唯一的消遣,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爱看电影、杂誌。电影、杂誌为她提供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她开始心情郁闷,喜欢一个人出去乱走,其结果是越走越远,终于有一天,她一去不归,从此再无讯息。那时她才15岁。
霍丽只身闯入纽约,在演艺界和社交圈子里混,多年下来,混出了不大不小的名头,裙下有一大帮仰慕者,享受她的美貌,供给她上流社会的生活。这些人中既有大亨,也有骗子,更有黑社会的人物。自恃有些小聪明的霍丽,以为她可以从容周旋其中,永远过这种无忧无虑的声色犬马的日子,岂料无意间充当了黑帮大佬的传信密使,成了警方抓捕的罪犯。霍丽无奈,只得借保释之机,仓皇逃往南美。
霍丽在名利场中终有厌倦的一天,当她企图为自己寻找一个安定的归宿时,才发现从前的海誓山盟全不作数。她去南美的机票,就是一个已决定要娶她、却在最后关头变卦的“有情郎”留下的,那原本是两人预备双栖双飞的。
叙述者“我”
卡波特小说的叙述者是个与霍丽为邻的作家,他和霍丽始终保持在亲密朋友的关係上。小说结尾,作家在一个风雨之夕送霍丽到机场,那时他十分清楚,霍丽的梦已经做到了头,没有人再能够挽救她了。他心中对霍丽的那点隐约的爱,变成了此后岁月中同样隐约的叹息。

作品鉴赏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丽·格莱特利最终迎来了什幺样的结局,在书中并未写明。但无论她身处何等境况之中,读者都很难相信她能从对“噁心的污垢”与幽闭的恐怖中完全逃脱出来。主人公“我”想再见霍丽一面,但又并不积极,便是害怕看到她失去“纯洁”这一羽翼后的模样,而且恐怕他已经有了此种预感。他希望将霍丽作为童话故事的一部分,永远地留在脑海里。这对他是一种拯救。
卡波特对霍丽的描绘映衬若明暗交界处的自己。她的人性是矛盾的,既天真率性又时常轻鬆虚荣,祈望未来又望而止步,谙熟功利的手腕,却一直怀着美好的原则——“千万别作—个懦夫。一个装腔作势的人,一个感情上的骗子,一个妓女:我宁可生病也不要一颗不诚实的心。”于是,当她得知哥哥死去的讯息后并没有担心失去巴西富翁而隐藏自己的感情,而是激烈地摔着房内所有的东西。即便是象徵着名利世界的“蒂凡尼”,也与物质虚荣相距甚远。
霍丽化解“红鬼病”的方法是坐计程车去蒂凡尼。因为“那儿那幺清静,气派那幺富丽高贵……要是我能找到一个真正的生活的地方。使我感到像蒂凡尼一样,我就会购置些家具,并且给这只猫起个名字。
名和利是霍丽想方设法达成的目标,但她嚮往的,不是灯红洒绿的花花世界,而是个能让她呼吸顺畅的自由空间,她的欲望是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她认为自己是个“野性的东西”——还是喜欢保持着我的自我。“当我在一个晴朗的早晨醒来,上蒂凡尼去吃早餐的时候,我愿意我还是我。“她大胆而执着地追逐她认为触手可及却不存在的将来。而她最终的下落不明似乎显示着其身份和精神的落空,也给读者一种“无可奈何花路去,残香依旧在人间”的惆怅。但事实上,卡波特却通过霍丽指出了心灵的真正归属来自人们的互爱。

作品影响

《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选《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多项奥斯卡大奖,奥黛丽·赫本在片中的形象深入人心。

作品评价

《蒂凡尼的早餐》没有一处用词可以替换。
——美国作家诺曼·梅勒
每一次读到这部作品,都为它精心打磨,简洁洗鍊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读不厌。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作者简介

杜鲁门·卡波特,美国作家,两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24年生于纽奥良,17岁受僱于《纽约客》开始写作生涯。1948年处女作《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获得世界性的成功。1958年,奠定其大师地位的杰作《蒂凡尼的早餐》出版。1966年,完成了巅峰之作《冷血》。1984年8月25日晚,敏感、複杂和饱受争议的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友人家中,终年59岁。
杜鲁门·卡波特杜鲁门·卡波特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