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黑名单
航空黑名单是因旅客罢机等严重影响其航班正常飞行的事件,而採取的对个别极端旅客的拒载黑名单措施。
民航局已建立《民航法》、行政法规、规章、规範性档案的法律法规体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航空黑名单
- 目的:规範航空运输安全
- 措施:拒载“黑名单”旅客
- 影响:对公民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
制度建立
2015年初,国家旅游局发布信息表示,将从2015年开始分级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制定并实施《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
2015年5月,民航局印发的《加强民航法治建设若干意见》强调,健全纠纷预防机制,要依法规範航空运输安全“旅客黑名单”制度,列入“旅客黑名单”的事项原由、条件认证和办理程式要加以明确。
列入内容
2018年11月,新增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其中,有195人因为不文明行为被限制乘坐飞机。9种行为被民航列入“黑名单”。
一、编造、故意传播涉及民航空防安全虚假恐怖信息
二、使用伪造、变造或冒用他人乘机身份证件、乘机凭证
三、堵塞、强占、冲击值机柜檯、安检通道、登机口(通道)
四、随身携带或託运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危险品、违禁品和管制物品,在随身携带或託运行李中故意藏匿国家规定以外属于民航禁止、限制运输物品
五、强行登占、拦截航空器,强行闯入或冲击航空器驾驶舱、跑道和机坪
六、妨碍或煽动他人妨碍机组、安检、值机等民航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实施或威胁实施人身攻击
七、强占座位、行李架,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故意损坏、盗窃、擅自开启航空器或航空设施设备等扰乱客舱秩序
八、在航空器内使用明火、吸菸、违规使用电子设备,不听劝阻
九、在航空器内盗窃他人物品。
法律法规
民航局建立包括1部《民航法》,30部行政法规,132部规章以及700多部与之配套的规範性档案的法律法规体系。
安全记录
2018年12月,在执法方面,建立了监察员队伍,现在已经达到了2462人,实现了中国民航安全飞行99个月,近6800万小时的安全记录。
着名案例
安徽青年范后军被媒体称为“中国航空黑名单第一人”。2003年因为与东家厦门航空公司的劳务纠纷,最终导致了范后军一系列“不断向下”的人生:因被视为有潜在威胁的人,他被剥夺了乘坐厦航飞机的权利,与此同时他失去了工作,进而失去了家庭,最终收穫的是一个“范拉登”的绰号。
2012年4月,一些哈尔滨市民乘坐春秋航空公司飞机时出现长达8个多小时延误,航空公司为此给予每人200元补偿。但部分获赔乘客此后被春秋航空列入“黑名单”,无法购买春秋航空的机票。春秋航空回复称,如果旅客不能认同春秋航空的服务条款,那就请旅客乘坐其他航。这种做法并非个案,不少航空公司都曾建立过“黑名单”,用以约束和限制他们眼中的“问题旅客”。
专家意见
浙江攀远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周科召律师认为,航空公司“黑名单”虽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但只要被列入其中,公民自由出行的权利就受到限制。对公民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只能由国家机关或由法律授权的机构才能行使。航空公司作为与乘客平等的市场主体,是无权对公民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
《契约法》第二百八十九条规定,从事公共运输的承运人不得拒绝旅客、託运人通常、合理的运输要求。航空公司作为服务普通旅客的运输企业,属于公共运输承运人,就因为乘客索赔的行为,就将乘客列入“黑名单”的做法有违上述法律规定。
《契约法》第二百八十九条规定,从事公共运输的承运人不得拒绝旅客、託运人通常、合理的运输要求。航空公司作为服务普通旅客的运输企业,属于公共运输承运人,就因为乘客索赔的行为,就将乘客列入“黑名单”的做法有违上述法律规定。
国外做法
在国外,即使乘客可能有“潜在威胁”,也未必要用“黑名单”拒载的方式。比如欧美等国,航空公司对存在高风险的人不是绝对拒载,而是在上飞机前对其进行更为严格的安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