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淡水黑鲷

淡水黑鲷

淡水黑鲷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鯻(Hephaestus fuliginos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mes)鯻科(Terapontidae)弱棘鯻属(Hephaestus)。它是澳大利亚的特有鱼类。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淡水黑鲷
  • 拉丁学名:Hiphaestus  fuliginosus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辐鳍鱼纲
  • :鲈形目
  • :鲷科
  • :弱棘鯻属
  • 分布区域:澳大利亚

形态特徵

淡水黑鲷身体侧扁,体高、背厚,其体色在不同生存环境及年龄上有所不同,一般在幼体阶段呈金黄色,部分成鱼个体在较暗的体表上呈现不规则金黄色斑块。胸鳍一般为灰色或金黄色,背鳍、臀鳍和尾鳍外缘色彩较淡。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13~19。鳃盖骨下缘有一突出的刺,不超过鳃盖骨后缘。侧线鳞43~51,侧线上鳞7~10。
淡水黑鲷淡水黑鲷
该鱼体色暗黄,形态与我国海水鲷相似,但头小、吻尖、背高、肉厚。淡水黑绸肉质嫩滑而爽口,无肌间刺,含肉率高,极具养殖价值。淡水黑鲷具有个体较大、生长较快、食性杂、易捕捞、养殖成本低等优点,又有高档鱼类的体形、体色、肉质及销售价格,因而是很有推广价值的淡水养殖新品种。

食性

淡水黑鲷为杂食性鱼类,自然条件下,喜欢栖息于水质较好、富水草水域的石砾及草丛中,摄食青蛙、昆虫、蠕虫、小虾、着生藻类、水生植物、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型底栖动物、动物尸体及部分水生植物碎屑,也能摄食陆生旱草和人工配合饵料。

生长繁殖

淡水黑鲷最大个体可达4kg以上,在苗种期间(10g以下),生长相对较慢,随个体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当生长至体重400g左右时,生长速度减缓。在自然养殖条件下,性成熟年龄雄鱼为2年、雌鱼为3年,属一年一次产卵,卵为沉性非粘性卵,卵呈金黄色,直径约为2mm。其繁殖温度25℃~31℃,每千克雌鱼怀卵量为5万粒~10万粒。

栖息环境

淡水黑鲷喜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游动迅速,抢食兇猛。喜集群、耐低氧,易于上网。二至三年性成熟,其生存温度为12℃~34℃,摄食温度为1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2℃~27℃;耐溶解氧极限为1mg/L;适宜的pH值为6.0~8.5,耐受範围为4.0~9.0。在澳大利亚,该鱼可长到4kg,当年苗种可长到400g,饲养4个月长到250g以上,起捕率可达95%。

分布範围

淡水黑鲷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塔利河水系。

人工养殖

术淡水黑鲷是一种亚热带鱼类,南方地区可在池塘上加盖塑胶薄膜或自然越冬,北方地区必须进行工厂化越冬。工厂化养殖时,控制水温为25度左右,并加强培育。

放养密度

鱼种阶段,每亩水面(水深1.0-1.5m)配置功率为1.5kW增氧机1台,可投放体长3.5cm的鱼苗2万尾左右;养成阶段,每亩水面(水深1.0-1.5m)配置功率为1.5kW增氧机1台,可投放体长10-20cm左右的鱼种1000-1500尾。在主养草鱼或罗非鱼的池塘中,每亩可套养体重为100g左右的鱼种100尾。在水温稳定(18度以上)时即可投放鱼种。在工厂化越冬养殖期,根据养殖条件,单位水体的放养密度控制在200-400尾(规格为体重25g左右)。

日常管理

放养前,池塘需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以彻底杀灭病原苗及野杂鱼。淡水黑鲷经驯化后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33%-35%(成鱼阶段)及35%-40%(幼鱼阶段),脂肪含量8%左右,日投餵量为鱼体体重的3%-6%,且每天投餵2-4次,并应严格按照“四定”的原则投餵。在工厂化养殖期,日常管理中的投餵次数可增至4-6次,并经常换水,以保持水质良好。在养殖期间,每隔2个月进行分塘,按照不同规格将淡水黑鲷投放不同池塘养殖,以利于鱼种的快速生长及规格整齐。

疾病预防

淡水黑鲷抗病力很强,但必须进行定期预防。其背鳍有硬棘,在操作过程中易受伤,因此,操作儘量小心,拉网或运输后必须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消毒鱼体。在春、夏季节坚持每隔半个月施用有机磷药物0.3ppm-0.7ppm,以预防锚头蚤等寄生虫;在秋、冬季节坚持每个半个月施用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等药物预防细菌性疾病。

捕捞上市

淡水黑鲷经过2年的精心养殖,规格达到400g/尾以上即可上市。先採用拉网捕捞法(上网率95%以上),最后乾塘捕捞。捕捞时应儘量避免鱼体受伤,以免影响其商品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