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烂尾病
淡水鱼烂尾病,疾病早期,在鳍的外缘和尾柄处有黄色或黄白色的粘性物质,接着尾鳍及尾柄处充血、发炎、糜烂,严重时尾鳍烂掉,尾柄处肌肉出血、溃烂,骨骼外露,以至死亡。在水温较低的季节,常继发水霉感染。
基本介绍
- 别称:烂尾病
- 英文名称:Unfinished disease of freshwater fish
- 常见发病部位:鱼鳍和鱼尾
- 常见病因:革兰氏阴性桿菌
- 常见症状:尾鳍及尾柄处充血、发炎、糜烂
- 传染性:传染
- 传播途径:皮肤接触
1.病原
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桿菌。
2.症状
疾病早期,在鳍的外缘和尾柄处有黄色或黄白色的粘性物质,接着尾鳍及尾柄处充血、发炎、糜烂,严重时尾鳍烂掉,尾柄处肌肉出血、溃烂,骨骼外露,以至死亡。在水温较低的季节,常继发水霉感染。
3.流行情况
尾部受伤后,经皮肤接触感染,危害鳗、草鱼、罗非鱼、鲤等多种淡水鱼,可引起鱼种大批死亡;成鱼也患此病,但一般死亡率较低。
4.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
5.防治方法
疾病早期全池外泼消毒液1~3次,即可治癒。但疾病严重时,则需在外泼消毒药的同时内服药饲: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泰8号药15克拌饲,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餵5~7天。但繁殖用亲鱼严重患病时已失去食慾,在外泼消毒药的同时,必须同时进行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鱼注射20毫升。有必要时可再注射1次。
如病原为柱状屈挠桿菌,则治疗用药如下:
外用药:全池外泼含氯消毒剂。
内服药:
(1)每千克饲料中加複方新诺明2~3克,连餵3~5天,每天上下午各餵1次。
(2)每千克饲料中加鱼用肠炎灵3~4克拌饲,连餵3~6天,每天投餵2次。
(3)每千克饲料中加磺胺-6-甲氧嘧啶2~3克,连餵4~6天,第1天用药量加倍,每天投餵1次。
如病原为柱状屈挠桿菌,则治疗用药如下:
外用药:全池外泼含氯消毒剂。
内服药:
(1)每千克饲料中加複方新诺明2~3克,连餵3~5天,每天上下午各餵1次。
(2)每千克饲料中加鱼用肠炎灵3~4克拌饲,连餵3~6天,每天投餵2次。
(3)每千克饲料中加磺胺-6-甲氧嘧啶2~3克,连餵4~6天,第1天用药量加倍,每天投餵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