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倭
倭是一个汉字,是我国古代对日本人及其国家的称呼,在现代成为对日本人的蔑称。意思是猥琐矮小的。例如倭寇,倭人,倭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倭
- 部首:亻
- 笔画数:10
- 总笔画:10
- 仓颉:OHDV
- 拼音:wō
- 注音:ㄨㄛ
基本解释
1、我国古代对日本人及其国家的称呼。
2、古同“逶”,逶迤。
详细解释
现代汉语:wō
【名】
1、形声。从人,委声。
2、古称日本;人种名。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倭,唐、宋及以后称为日本。如:倭寇(14—16世纪屡次骚扰抢劫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倭夷(日本海盗);倭娘(日本女子);倭妥(美好貌);倭刀(古时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锋利着称)。明 袁可立《请讨篡逆疏》:“又系倭夷之婿,废立之举,实借倭为之。”
常用词语
倭寇,倭夷,倭奴,倭迟,倭刀,倭堕髻,倭娘,倭妥,倭瓜,倭锦,倭王
词语解释
倭寇
指元末到明中叶多次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倭国
“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yamato”,“大和”一样为日本国的别名,“倭”字起初并没有贬义。此名起源于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睿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君主为卑弥呼(即亲魏倭王),“魏”字去右边的“鬼”字捨去“魂魄”之意,加上左边“亻”加上往来的“友人”的意思,于是亲魏倭王的所在国家也叫做“倭国”,倭国之名得此由来并延用了较长一段时间。7世纪后半叶(中国唐朝时期),倭国对外国号修正为日本。元明天皇治世时,规定以「和」字替代「倭」字,并以开头附以「大」而始称「大和」。天武天皇因喜欢道教而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尊号,并且当时小野妹子出使隋朝为了获得和隋的平等地位而用“天皇”一词称呼本国君主,此说法尚有争议。
基本信息
部首:亻
五笔输入法:wtvg
笔画数:10
部首:亻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0
注音:ㄨㄛ
五笔86:WTVG
五笔98:WTVG
仓颉:OHDV
笔顺编号:3231234531
四角号码:2224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02D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倭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8
《玉篇》《唐韵》𠀤于为切,音煨。《说文》顺貌。
又倭迟,回远貌。《诗·小雅》周道倭迟。与逶迤,𨖿迆,委蛇,威迟,委移𠀤通。
又人名。鲁宣公名倭。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乌禾切,音涡。《前汉·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师古注》魏略云: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度海千里,复有国,皆倭种。
又《广韵》乌果切《集韵》邬果切,𠀤音婐。倭堕。
又倭迟,回远貌。《诗·小雅》周道倭迟。与逶迤,𨖿迆,委蛇,威迟,委移𠀤通。
又人名。鲁宣公名倭。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乌禾切,音涡。《前汉·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师古注》魏略云: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度海千里,复有国,皆倭种。
又《广韵》乌果切《集韵》邬果切,𠀤音婐。倭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