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蒙文化
沂蒙,又称沂蒙山区,是山东省内沂水流域和蒙山山系所经地区的总称,地处鲁东南,濒临黄海,处于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位置,南邻江苏省,境内山地占总面积的1/3,历史上的沂蒙,大致包括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的三区九县和淄博、日照市、潍坊的部分地区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沂蒙文化
- 又称:沂蒙山区
- 地点:山东省
- 方向:工、农、商、旅、交通
沂蒙地区简介
经济发展简介
八百里蒙山沂水,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而今,这里令人难以置信地崛起了称。目前临沂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创建了两家国家级技术中心,成为我国最大的複合肥生产基地和陶瓷生产基地之一。临沂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到自强不息的临沂人“买天下、卖天下”,不能不说是沂蒙精神创造的又一奇蹟。在临沂,以消耗资源为主的粗放式增长正在被科学增长、和谐增长的新现象所代替,依靠第二、第三产业和经济成长的“双动力”拉动,临沂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长周期”增长的阶段,年增长率将达10%以上,预计可持续15年以上。
沂蒙地区的历史
1927年,沂蒙山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沂水支部建立。30年代初,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发动了沂水、苍山、龙鬚崮等几次较大的武装暴动,进行了革命武装斗争的尝试。1938年,党中央先后派遣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开闢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时到全国解放的12年间,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华东军区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着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战斗、工作的大量革命遗蹟。1945年抗战胜利后,山东抗日武装几乎全部开赴东北,抢占东北战略要地,奠定解放战争的第一块基石。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更是驰名中外,一举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从沂蒙山发起的淮海战役,敲响了国民党统治的丧钟。从渡江战役直至全国解放,沂蒙山一直是强有力的战略后方基地。
沂蒙人生活状况
近年来,临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临沂民生状况改善最好、民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临沂将60%以上的财力用在民生上,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全力向民生倾斜的决心。经济结构不断最佳化,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实施工业发展振兴规划、发展现代服务业,扎实抓好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发展质量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
沂蒙文化简介
沂蒙文化包括沂蒙历史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沂蒙精神。
历史文化
临沂市古称琅琊郡、沂州府,其历史可上溯至2500 多年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临沂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就出土在这里,拥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汉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沂还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乡。市内着名文化旅游景点有:王羲之故居,诸葛亮文化旅游区,荀子墓,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北寨汉画像石墓等。依託灿烂历史文化,临沂已成功举办了书圣文化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市是着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东局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蹟。
2沂蒙精神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临沂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崇高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
3.沂蒙红色旅游景区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临沂市城区金雀山脚下,沂河西岸。1949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华东地区革命烈士而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
山东省战工会遗址纪念馆位于沂南县青驼镇的青驼寺。1940年7月至8月26日,山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在此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黎玉等二十三人为委员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山东省最高抗日民主政权,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前身)。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村白石屋位于沂蒙山区的费县马头崖乡,分上白石屋、下白石屋两个自然村。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的地方。当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藉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调》,后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沂蒙民歌,“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託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九曲镇前河湾村。1945年10月,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北进,将军部设在此处长达一年之久,并在这里指挥了着名的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召开了华野前委会议。会上,陈毅作了《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重要报告。1947年2月,我军撤出后,敌机对其进行了轰炸,房屋大部被毁。现仅存8间,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毅、粟裕、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用过的桌椅、书橱、马槽等文物保护完好。
中共山东分局旧址中共山东分局旧址位于沂水县王庄乡政府驻地中心,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当年山东分局办公楼一座,房屋24间,1938-1939年中共山东分局在此办公,期间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此成立,于1939年1月1日创刊《大众日报》,罗荣恆、徐向前等元帅在此领导指挥山东抗战。
八路军115师师部旧址该旧址座落于莒南县大店镇第二中学后院内,原为大店庄氏家族的“旧堂”所在地,为四合院结构。1945年-1946年曾作为山东省战工会、山东军区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办公场所。罗荣恆、黎玉、朱瑞等领导人都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过。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政府在此成立。1995年被闢为山东省政府旧址展览馆,被省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沂蒙“红嫂”沂蒙山区至今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解放战争中,一位在孟良崮战役中受伤的战士因失血过多,昏迷在野外,被一位挖野菜的年轻大嫂发现,大嫂在野外没有水,进村弄水,太远,也怕敌人发现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奶汁去救活伤员。战士觉得她是自己的母亲,是高尚无私而伟大的母亲在自己的身边。
在战争时期,沂蒙山区的妇女中涌现出一大批支前模範,“红嫂”仅是其中的一个。“红嫂”和这些模範妇女的出现是沂蒙山区人民的光荣和骄傲。着名作家刘知侠以此为原型,写出小说《红嫂》,在全国引起轰动,并被改编成芭蕾舞剧《沂蒙颂》,在舞台上演出。
沂蒙六姐妹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方莲(已病故)。
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沂蒙精神
1爱党爱军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自古以来,沂蒙人民一贯崇尚进步。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的愿望开始变成现实。经过战争的考验,沂蒙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党的英明伟大,形成了坚定的爱党爱军的政治觉悟。并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更突出地表现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党爱军成了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範和自觉行动,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推翻旧政权、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沂蒙人民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全区460万人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参加支前,当时的兵源人次与当地人口之比为8:1,即一个老百姓要养活8名士兵!沂蒙人民面对这些困难没有屈服,说实话,办实事,用昂扬奋进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参军拥前,表现了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豪迈志气,构成了沂蒙精神的闪光点和耀目风采。仅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
八百里沂蒙红旗卷,漫星闪红耀。
2开拓奋进
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恆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也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临沂的不断发展是沂蒙人民开拓奋进的结果。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扫蕩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31000多人的生命和鲜血,创立了沂蒙山根据地,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沂蒙人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立场坚定、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基调。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回响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沂蒙人民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顽强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方向明确,目标远大,沂蒙精神融进了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新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焕发了新光彩一一即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坚定信心和信念;从生产力欠发达的实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新沂蒙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3艰苦创业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幺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澱,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战场上,沂蒙人民特别能战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沂蒙人民将艰苦创业寓于改革开放之中,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创造出许多令人称讚的奇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至人们把诚实能干作为沂蒙人的代名词。沂蒙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历史上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特别是受封建剥削和外来势力的压迫,再加上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而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经济基础因而极端薄弱,发展经济遇到了特殊的困难。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磨砺了沂蒙人民,锻鍊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使临沂成为当时的农业先进地区;进入八十年代,又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一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九十年代刘家团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脱颖而出,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这一切都表明,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
4无私奉献
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仅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
沂蒙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想让走向未来的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现在沂蒙精神已经成为临沂市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