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外语师範学校
临沂外语师範学校校址位于临沂市兰山区前十里舖村南、206国道路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临沂外语师範学校
- 创办时间:1977年
- 所属地区:临沂市兰山区
- 学校类型:外语院校
学校设立
1977年,我国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英语热”伴随求知热在全国迅速掀起。1979年英语高考成绩以10%记入总分,以后逐年增加,到1983年英语高考总分以100%记入总分。从此英语成为高考主要的必考科目之一。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大量需要外语人才。但是在基础教育中,中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是制约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因素。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于1978年8月28日至9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会议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外语教育的经验教训,讨论了加强外语教育,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外语人才的办法和措施。同时,还就外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电化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规划进行了讨论。会议提出的《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经国务院批准,转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设立了三家外语师範学校。 山东省教育厅于1979年批准成立临沂外语师範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两年制,外语语种暂为英语,培养主要目标为中学英语教师。
临沂外语师範学校于1979年8月开始招生,吴隆勛同志任中共临沂外语师範学校党支部书记,马恩同志为第一任校长,当年招生120人,分四个班,使用教材均为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材。开设课程包括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美概况、英汉翻译、中学英语教材教法、大学语文等。此后,每年招生120人,直至1986年停止专门招收外语考生以及单独设定,恢复临沂中师职能,始称山东省临沂师範学校。
临沂外语师範学校为临沂地区中学培养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外语教师和其他行业外语人才。他们敬岗爱业,为提高临沂地区中学外语教学水平、对外交往、贸易、经济合作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我党急需大量各类人才。正加上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正辗转于山东腹地,山东地方与之呼应,起星火燎原之势。1941年2月,作为学院的先锋----学校师範部在莒南县朱边镇成立,对外宣称为滨海中学。可称为抗大一分校的分校,因为干部教员几乎都来自于抗大一分校。1945年春,学校转移到莒县马齐山区时,扩大规模培养军政干部,改称为滨海建国学院。
解放战争时期
滨海建国学院先期于1946年1月派出部分干部赴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莒南县创办了山大附中,后于1947年2月在滨海地委、行署主持下与山大附中合併,改称滨海公学.学科专业又增加了地乾、工矿、合作、会计,总计11个大队,同时附设中学和师範部。
原临沂师範学校外语师範办公楼

建国后
建国后,学校先后经历了滨海公学、临沂大学、山东教育干校、临沂师範专科学校和临沂教育学院等发展阶段,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当年全国招收本科生的两所试点专科学校之一。1999年3月,教育部批准临沂师範专科学校与临沂教育学院合併建立临沂师範学院。2001年9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前身为临沂大学工业科、农业科的临沂工业学校、临沂农业学校重新併入。2003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以临沂师範学院为基础筹建综合性临沂大学。
学校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我党急需大量各类人才。正加上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正辗转于山东腹地,山东地方与之呼应,起星火燎原之势,滨海抗日根据地预备建立一所战时高校。1941年2月,作为学院的先锋----学校师範部在莒南县朱边镇成立,对外宣称为滨海中学。可称为抗大一分校的分校,因为干部教员几乎都来自于抗大一分校。1945年春,学校转移到莒县马齐山区时,扩大规模培养军政干部,改称为滨海建国学院。
解放战争时期,滨海建国学院先期于1946年1月派出部分干部赴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莒南县创办了山大附中,后于1947年2月在滨海地委、行署主持下与山大附中合併,改称滨海公学.学科专业又增加了地乾、工矿、合作、会计,总计11个大队,同时附设中学和师範部。1949年秋更名为滨海乡村师範,1950年2月奉令从莒南迁至临沂城南关靛市街,改称临沂师範学校。这是第一次出现临沂师範学校的名字。
1958年8月山东省政府创办了临沂大学,当时大学内设农业系、工业系和师範系,这是临沂大学师範系(五里舖)。
1959年8月,山东省政府通知撤销临沂大学,农业系和工业系分别改办中等专业学校,师範系改建临沂师範专科学校。师範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又一次得到突现。
临沂师範学校

1962年秋,山东省政府通知撤销师範专科学校。到了1963年,在原临沂师範专科学校校址(五里舖)举办了临沂师範(本部), 与此同时,临沂地委、行署决定将部分临沂师範专科学校资源与体校、艺校、幼师、二师合併。在原幼师校区举办了临沂师範(南校),原靛市街老师範校区由原附小留用。
随后併入师範教育资源的还有国营郯南农场(该农场附设畜牧兽医学校,1958年8月始建,1960年改建郯南牧校未果,1963年成为山东省劳动大学的郯南分校,1966年后改名为郯南劳动大学等)。
“文革”期间,山东省革委下达鲁革发(1970)34号档案,决定撤销省教育干校,将人、财、物全部搬迁至费县,与在那里筹建的省半工半读师专合併,下放给临沂地革委领导,并抽调原临沂师专的部分骨干,在费县举办临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翌年,学校改称临沂地区师範专科学校(即统称的费县师专)。临沂校区名称取消。
1974年,国务院(文教字125号)正式批覆恢复费县师专为临沂师範专科学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
1978年秋,经省政府批准,临沂师範(本部)改为临沂教师进修学院,招收在职农村中国小教师进修。1983年正式定名为临沂教育学院。
1979年秋,省教育厅批准临沂师範(南校)承办外语师範(校设城北前十村,206国道路西,)后称 临沂外语师範学校,二年制,招收高中毕业生。
外语师範于1984年停办,恢复临沂中师职能.始称山东省临沂师範学校。
1999年 应调整教育结构需要,改制为普通中学,是临沂市目前唯一一所由大学管理的高级中学:临沂师院附属中学。
综上,临沂师範学校,作为临沂教育史上一颗闪亮的明星,可以这样说,临沂所有的学校,几乎都是由它而出,或者是由它担当大梁,1959年撤了临沂大学,1962年撤了临沂师专,都没有撤掉临沂师範这样层次的学校。临沂教育学院撤了,临沂外语专科师範撤了,但是,每一次都是由临沂师範引领复活。都没有撤掉临沂师範这样层次的学校。
学校年曆
1941年2月 莒南县朱边镇 滨海中学,即师範部。
1945年春 莒县 马齐山区 滨海建国学院
1946年1月 莒南县 滨海建国学院先期于1946年1月派出部分干部赴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莒南县创办了山大附中
1947年2月 莒南县 在滨海地委、行署主持下与山大附中合併,改称滨海公学
1949年秋 莒南县 滨海乡村师範
1950年2月 从莒南迁至临沂城南关靛市街-------临沂师範学校,这是第一次名为临沂师範学校。
1958年8月 临沂 创办了临沂大学。当时大学内设农业系、工业系和师範系是临沂大学师範系(五里舖)。
1959年8月 临 沂 山东省政府通知撤销临沂大学名称,农业系和工业系分别改办中等专 业学校,师範系改建临沂师範专科学校。师範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 中之重又一次得到突现。
1962年秋 临 沂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山东省政府通知撤销师範专科学校。与此同,临沂地委、行署决定将临沂师範专科学校与体校、艺校、幼师、二师合併。
1963年 临 沂 在原临沂师範专科学校校址(五里舖)举办了临沂师範(本部),在原幼师校区 举办了临沂师範(南校),原靛市街老师範校区由原附小留用。随后併入师範教育资源的还有国营郯南农场(该农场附设畜牧兽医学校,1958年8月始建,1960年改建郯南牧校未果,1963年成为山东省劳动大学的郯南分校,1966年后改名为郯南劳动大学等)。
1970年 费 县 山东省半工半读师专筹建.
1970年 费 县 山东省革委下达鲁革发(1970)34号档案,决定撤销省教育干校,将 人、财、物全部搬迁至费县,与在那里筹建的省半工半读师专合併,下放给临沂地革委领导,并抽调原临沂师专的部分骨干,在费县举办临沂地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1971年 费 县 学校改称临沂地区师範专科学校(即统称的费县师专)。临沂校区名称取消。
1974年 费 县 国务院(文教字125号)正式批覆恢复临沂师範专科学校。
1978年秋 临 沂 山东省政府批准,临沂师範(本部,五里舖)改为临沂教师进修学院
1983年 临 沂 临沂教师进修学院正式定名为临沂教育学院.
1979年 临 沂 教育厅批准临沂师範(南校)承办外语师範(校设城北前十村,206 国道路西),二年制,招收高中毕业生。
1984年 临 沂 临沂地委、行署报请省政府同意,将临沂师专从费县迁至临沂城北前十村,与外语师範对门,206国道东。
1984年 临 沂 外语师範停办,恢复(临沂师範学校)中师职能。改称山东省临沂师範学校。
1999年 临 沂 应调整教育结构需要,改制为普通中学,是临沂市目前唯一一所由大学管理的高级中学: 临沂师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