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地理
临沂市位于,东部连线日照,地近黄海,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地跨东经117度24秒─119度11秒,北纬34度22秒─36度22秒。南北最大长距228公里,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沂蒙地理
- 地点:山东省的东南部
- 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
- 东西最宽度:161公里
沂蒙山的崮
在激烈的地壳运动中,沂蒙山地区由于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加之漫长年代的风化侵蚀,形成了众多地表呈圆形、山顶平坦开阔而四壁陡峭如削、峭壁以下坡度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
崮作为山东大地上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集中散落在从山东济南向南延伸的鲁中南群山之中,其数量之多、形态之美,为世界罕见。素称沂蒙“七十二崮”,其实有百余崮之多,百崮雄奇秀美,颇有鬼斧神工之妙。在蜿蜒的山峦之间,有的崮像山顶上冒出的一个大蘑菇,有的形如古老的烽火台,有的似古代女子头上的髮髻,有的如雄狮跃舞……崮顶之下梯田层层,沟壑舒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位于苍山与枣庄交界处的“抱犊崮”享有“天下第一崮”之美称,山势突兀、巍峨壮丽、泉流瀑泻、柏苍松郁,在白雪皑皑的冬天,远远望去,酷似日本的富士山。自古以来,通往崮顶的惟有一线鸟道,凡登顶者,均沿九曲路径攀登,再顺着古人凿出的“脚窝”、“把手”,一步三翘首,抱石扶崖而上,惊险刺激。
被誉为“地之神秀,山之骄子”的崮,以其独有的风韵、巍峨的雄姿,构成了一幅妩媚妖娆、蔚为壮观的大地画卷。
在激烈的地壳运动中,沂蒙山地区由于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加之漫长年代的风化侵蚀,形成了众多地表呈圆形、山顶平坦开阔而四壁陡峭如削、峭壁以下坡度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
崮作为山东大地上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集中散落在从山东济南向南延伸的鲁中南群山之中,其数量之多、形态之美,为世界罕见。素称沂蒙“七十二崮”,其实有百余崮之多,百崮雄奇秀美,颇有鬼斧神工之妙。在蜿蜒的山峦之间,有的崮像山顶上冒出的一个大蘑菇,有的形如古老的烽火台,有的似古代女子头上的髮髻,有的如雄狮跃舞……崮顶之下梯田层层,沟壑舒展,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位于苍山与枣庄交界处的“抱犊崮”享有“天下第一崮”之美称,山势突兀、巍峨壮丽、泉流瀑泻、柏苍松郁,在白雪皑皑的冬天,远远望去,酷似日本的富士山。自古以来,通往崮顶的惟有一线鸟道,凡登顶者,均沿九曲路径攀登,再顺着古人凿出的“脚窝”、“把手”,一步三翘首,抱石扶崖而上,惊险刺激。
沂蒙地理

沂蒙地理概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东部连线日照,地近黄海,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地跨东经117度24秒─119度11秒,北纬34度22秒─36度22秒。南北最大长距228公里,东西最宽度161公里,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
现辖兰山、罗庄、河东3区及郯城、莒南、沂水、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9县。有250个乡镇办事处,9544个行政村,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壮族、彝族、苗族、蒙古族、藏族等33个民族的人民共同生活在沂蒙山区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
临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而南,有鲁山、沂山、蒙山、尼山四条主要山脉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控制着沂沭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向。以沂沭河流域为中心,北、西、东三面群山环抱。向南构成扇状沖积平原。地形複杂,差异明显,山区重峦迭嶂,千峰凝翠,丘陵逶迤蜿蜒,连绵起伏,平原坦蕩如砥,一望无际,河道纵横交差,碧水如练。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各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山地集中分布在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莒南等县。地势较高,一般海拔400米以上。山地植被比较茂密,是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的主要基地,黄烟、花生、小麦、地瓜等农作物亦有种植。丘陵主要分布于山区外围,沂水、沂南、莒南、兰山、苍山、临沭、郯城、平邑等地都有分布,以沭河以东分布最广,一般海拔200米─400米。丘陵地带的土壤砂性大,适耕性好,土层较簿,保水肥能力差,适宜发展防护林和经济林,是花生、地瓜、玉米、黄烟等作物的的主要产地。平原有沂沭河沖积平原、山间沟谷平原、涝洼平原。沂沭河沖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东部、河东、兰山、罗庄、苍山、郯城。临郯苍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粮食和蔬菜主要产区,素有“粮仓”之誉。山间沟谷平原主要分布在费县、平邑中部,蒙山前平坦谷地,蒙阴、沂南、沂水等县的山间沟谷之中,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多种小麦、玉米等作物。涝洼地平原主要分布于苍山和郯城南部,土壤粘重,排水不畅,易涝,多种小麦、水稻、蔬菜等作物。
本市内地质构造複杂,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太古界至新生界,除上奥陶统、志锱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三叠系及中、下侏罗统、老第三系古新统、新第三系地层缺失以外,其他断裂带经郯城北北东向延伸,纵贯全市。
境内山脉自北而南有鲁山、沂山、蒙山、尼山四条主要山脉。较大山头800余座,一般海拔200米至500米。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00余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余座,秀出云表,风光壮丽。蒙山海拔1156米,为山东第二高峰,素称“岱宗之亚”,古为宗教文化名山。沂山海拔1032米,古称东镇,位居五镇之首,山峦清秀,风景幽奇。两山久负盛名,享誉中外。马鬃山、羽山、天宝山、文峰山、甲子山、银雀山、马陵山、蒙阴山、苍山、艾山等都以各自的雄奇、胜迹、史事、人物、传说、物产等特点闻名遐迩。境内有不少由流水侵蚀造成的桌状山,当地称为“崮”,素称沂蒙七十二崮,其实有百余崮之多,百崮雄姿,不仅在中国大地上是一大奇观,在世界也极为罕见。着名的有孟良崮、抱犊崮、南北岱崮、龙鬚崮、了阳崮、摩云崮、苏家崮、石崇崮、纪王崮、柱子崮等。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将军跃马蒙山沂水间,写下了“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的壮美诗句。
沂蒙地理

文峰山
位于苍山县尚岩镇文峰山麓。1944年5月,为纪念原鲁南区委书记赵镈烈士和“银厂惨案”中牺牲的烈士,原临沂行政公署在此建立鲁南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分山上、山下两个部分,山上修有77盘、397级台阶。建有赵镈烈士墓、赵镈烈士纪念碑、“苍山暴动”烈士纪念碑、“银厂惨案”纪念碑、苍山暴动司令郭云舫烈士墓、山东军区八师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北海舰队政委丁秋生骨灰安放处等。山下陵园占地59亩,陵园内安葬着苏北、鲁南、淮海等历次战役中牺牲的1282名外籍有名、无名烈士及苍山1264名烈士的遗骨,并存有300多件烈士事迹资料和薄一波、王任重等国家领导及近百位着名人士的题词。
文峰山亦名神峰山,素有“鲁南小泰山”之称,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人文资源丰富,有历史上累积的宗教文化资源——千佛崖、泉源寺遗址等遗址和遗蹟;更有鲁南革命烈士陵园、赵镈墓、银厂惨案纪念碑等红色旅游资源。它位于县城西约17公里处,属尼山山系,东北、西南走向,面积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4米。山体由石灰岩和变质岩构成,山中千岩万壑,古柏参天,风景秀丽,古蹟遍布,更有“文峰三奇”传为佳话。文峰山西3公里处有一千佛崖,高丈余,长百米,刀砍斧劈,壁立山涧。石壁遍刻佛像,端坐直立,大小不一,念经诵佛,百态千姿,大者七八十公分,小者十几公分,画刻略显粗糙。山上原有的上庙,即季文子庙、三皇庙、三清观故址还有泉源寺等遗址。沂蒙地理
沂蒙地理
文峰山亦名神峰山,素有“鲁南小泰山”之称,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人文资源丰富,有历史上累积的宗教文化资源——千佛崖、泉源寺遗址等遗址和遗蹟;更有鲁南革命烈士陵园、赵镈墓、银厂惨案纪念碑等红色旅游资源。它位于县城西约17公里处,属尼山山系,东北、西南走向,面积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4米。山体由石灰岩和变质岩构成,山中千岩万壑,古柏参天,风景秀丽,古蹟遍布,更有“文峰三奇”传为佳话。文峰山西3公里处有一千佛崖,高丈余,长百米,刀砍斧劈,壁立山涧。石壁遍刻佛像,端坐直立,大小不一,念经诵佛,百态千姿,大者七八十公分,小者十几公分,画刻略显粗糙。山上原有的上庙,即季文子庙、三皇庙、三清观故址还有泉源寺等遗址。沂蒙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