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

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

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

《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内容如下:“生命”是什幺?活着吃喝拉撒睡就是生命的表征吗?那幺人与禽兽又有多少分别呢?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而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在于我们会思想。我们会想到:生命的本质是什幺?为什幺要辛辛苦苦地到世上走一遭,然后不管愿不愿意都要面对死亡?是谁做这样的安排?为什幺有那幺多磨难要承受,而不是心想事成,快乐顺意地过一生?这种种问题一直是所有人类不断自问的迷惑,也是哲学家穷极一生努力探讨的课题。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而可贵的,他自有存在的价值,也牵动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要如何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人生舞台落幕时,无憾也无愧地鞠躬下台?叶树姗、黄睛雯、曾昭旭、吴京、王邦雄、傅佩荣、孙效智、王建煊、李锡津等人现身说法,以各自的学识、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人生的精奥处,与你一起分享“生命的意义”。

基本介绍

  • 书名: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
  • 作者:曾昭旭 王邦雄
  • 出版日期:2009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8051789
  • 品牌:华夏出版社
  • 外文名:Enjoys the Life
  •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 页数:199页
  • 开本:32
  • 定价:25.00

内容简介

《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收录了《欣赏生命爱惜自己》、《做我真好》、《生于忧患》、《应变与生存》、《业乐业》、《信仰与人生》、《良心的培养》、《活出全方位的生命》、《化解意识中的盲点》等十二篇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

图书目录

曾志朗 序 生命教育
李锡津 欣赏生命爱惜自己
叶树姗 做我真好
黄晴雯 生于忧患
曾昭旭 应变与生存
吴京敬 业乐业
王邦雄 信仰与人生
王邦雄 良心的培养
傅佩荣 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傅佩荣 化解意识中的盲点
孙效智 生死尊严与生命智慧
王建煊 社会关怀与正义
曾昭旭 感情谜题

序言

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遗漏的一环
曾志朗
台湾在政治解严之后,人们对长期被禁锢的思想也开始强烈地要求解放。有识之士当然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教育。不但学者对一向择“保守”而固执的教育体系感到不满,企业界(如施振荣、张忠谋等)更对这个体系所製造的成品感到忧心。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是有绝对的共识。
的确,以往过分着重智育,就很容易被专一的知识体系所掌控。学校的教材、教法及课程安排都是一个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被模製成“只此一类”的意识形态,他们似乎失去了自我创造的意愿,一切都要速成。
快餐文化一代无力接受挫折
这所谓“快餐文化”的一代,已经没有能力接受苦难与挫折了,因为他们的原发能力,早在求学的过程中,被折损殆尽了,他们一直被要求削足适履,做与他们的个性所不符的事。长期把自我的个性压抑已经使他们失去对自己的信心,更遑论对社会的期待。我们的学校教育好像什幺都管,就是不管如何培养对“人”的尊重。
现今的教改,要求行政鬆绑,重视培养基本能力,并朝终身教育的理想去推动学制的重建。这些都是正确的,也是教育跨向二十一世纪的必行之路。但唯智、唯物与唯形的改造可能是不够的,因为价值系统的崩溃,对毫无防卫能力的孩子,绝对是一项灾难,多元社会的複杂,只有造成更多的混乱。
这一代的儿童吸取太多似真似假的影像,对真实已没有太强的反省能力,这才是危机的所在。有一次我问一些国小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死亡的看法,竟然有位学生对我说就像睡一觉,第二天就会活过来了。我问他们为什幺?他们说就像电视上的人物一样,被打死了还会活过来。这些学生们对死亡的看法如此浅薄,我们怎能期望他们去尊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不久以前,我们的社会被EQ的热潮淹没,而政府也全面发起“心灵改革”的运动。这些努力值得肯定,但怎样把这些关係着教导如何掌控“情意”的教育,落实到学校里却很少有人提及。
缺乏情意教育教改令人遗憾
教育部门日前公布的教改十大成效,也没有一项谈到有关“情意”教育的推动方案,这真是一项令人不得不惶恐的遗憾。当我们看到学童自杀、杀人、施暴的年龄层越来越低,而其手段越来越残忍,其心态却越来越不在乎时,我们真的要为我们社会的将来捏一把汗。如果这时候,大家继续忽视学童的心灵建设的问题,那我们在每次学童出事时再来大书道德文章是没有用的!
所以,教改的列车除了唯智、唯形、唯物的改革之外,还要重视情意调和的教育措施。这可能要从培养学童对生命的尊重开始做起。
这几十年来,我们清楚地看到教条式的作法收不到任何预期的效果,学生对于说教已厌恶到了顶点,我们必须换个方式让学生可以接受我们的教诲。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心得与感受,大概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常说被尊重的孩子才会自重自爱,但是有多少父母肯放下手边的工作,关掉电视,蹲下来,平视儿童的眼睛耐心地听他们说话,有多少次我们是以“你不懂”来打发儿童的好奇心呢?
很多人了解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但是却误解了它的真谛,以为只要盖美轮美奂的新教室,装设新电脑,扩充更多的硬体就是办教育,其实真正影响教育成败的是软体——使用硬体的人,也就是老师、家长、你和我。
我们所要教给孩子的,就是要让他们体会文明的内涵,就是会为对方的处境作一番思考,能体谅别人、约束自己的人才是_个文明的人。
学习人际相处可从游戏开始
这种人和人相处的学问,最好的训练场所就是游戏,我们要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将他们在课堂上学的知识生活化,将他们与其他学生相处的技巧精緻化,游戏提供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必要空间,老师、家长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游戏,千万不要以为他在浪费时间。两个人一起玩时,他其实在学做人的道理,而一个人自己玩时,他是在发挥他的想像力、培养他的创造力。
培养出有思想会思考的孩子,我们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谈人格的培养与正义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再三提醒的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尊重自己、同情他人,培养同情心的感受在目前的教育中非常缺乏,我们的学生试考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所以对社会上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态完全不能理解,更不要说体会。
不理解、不体会别人的疾苦,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就是冷血。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挑选适合他们自己兴趣的课外读物,作为生命科学的补充教材,而不必担心考试,或许现在瀰漫在我们周围的挫折感和无助感就不会这幺深,自杀率就不会这幺高。
了解生命意义 才会尊重别人
学生可以从书本中前人的经验去寻找困难的解决之道,当学生了解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会为别人造成影响,他才会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假如他体会到双排停车时,别人必须要煞车才能绕过你的车,这是侵犯到别人的权益,因为他的煞车原本不需要踩,煞车皮不需要那幺快换,他也不需要冒多余的险去变换车道以避开你的车子,假如我们的孩子体会到这一点,他就不会让车子在路中间停留,因为他了解了这是侵犯到别人权益不应该的事,而不仅仅只是怕警察要来开罚单。
要教导学生由对自己的尊重到尊重别人,是我们目前教育最急迫要做到的事。
展望新的一年,社会将更多元,人与人的关係也更複杂,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而新的价值系统也会一再的变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下一代走出迷惑?生命教育的推动绝对是教育改革最核心的一环。
(曾志朗,台湾阳明大学副校长)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